12 月 20 日,colette結業的日子終于還是到了。在宣布結束經營這一消息后的日子里,人人為之可惜,不想看著它就此無限期關門。而在colette,最后一天像往常任何一天一樣,準備好商品、熱鬧的氣氛,以最完整的樣子向所有愛它的人說再見。
colette官網于巴黎時間凌晨2點左右將商品全部下架,整個頁面變成了最后一次鎖門熄燈的場景。
位于巴黎圣奧諾雷街213號的colette從早上10點半起就排起了長隊,店里店外站滿了來“留念”的人,也擺滿了藝術家和品牌與colette 最后一次合作的聯名產品,很多已經售罄。
這個由colette過去20年的櫥窗組成的畫面,成為colette最后一個櫥窗。所有畫面隱去后,藍色背景上顯現出一句話“Colette C’était Chouette”( colette 過去很棒)。
在宣布關店消息后不久,colette和法國快餐品牌Blend一同開發了一款藍色漢堡,名字就叫“The Farewell”,當作是送給colette粉絲的告別禮物。為了最后吃一次位于地下一層Water Bar的藍漢堡,很多人排了一個小時隊。
今年對于colette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既是20周年也是和大家說再見的一年。上個月,colette剛剛啟動的20周年慶生企劃推出了le Relais(接力)概念,在一連串聯名駐店品牌名單中,Saint Laurent正好是閉店前的最后一個。
離開了colette 的 Sarah Andelman,也將成立自己的咨詢公司“Just An Idea”,新公司的工作重心跟她之前做的并沒有太大不同,幫助品牌和藝術家做創意策劃。
colette的最后幾個月都發生了什么?
colette在大限將至的半年內,每個月都會挑一個品牌進行快閃合作,包括:Balenciaga、Les Vacances de Lucien、Sacai、Thom Browne、Chanel等,而壓軸品牌Saint Laurent則于今天和Colette一起閉幕,colette關門后的店鋪空間也將由這間法國時裝屋承租。在colette最后這一波合作聯名里,colette把他的二樓整個變成了單一品牌的展示區,所有品牌和colette合作的商品,都是你可以買到該品牌最便宜的商品。
在這里,能睡到Thome Brown的床,并且能看到秀場專屬的獨角獸裝飾,包包索性被按上了墻面進行展示。
colette的頭牌星粉老佛爺則親自設計了Chanel x colette LED愛心燈牌,還推出了一系列親自參與設計的單品。“Chanel loves colette”的涂鴉加上老佛爺Karl的親筆簽名,讓這款特別設計的限量T-Shirt一發售就被搶空。Chanel和菲董、Adidas炒賣到20幾萬的三方聯名鞋子也是在這里抽簽買。全世界超難買,巴黎一直斷貨的流浪包,這里貨齊,不限購。
最后一個品牌是Saint Laurent。所有聯名單品均由Saint Laurent創意總監 Anthony Vaccarello 親自合作設計,帶有 Saint Laurent 標識。同期展出由荒木經惟拍攝,名為「Saint Laurent Shiki-in」的 16 張照片。聯名系列除去服飾以外,更有 Baccarat 水晶配飾,耳機音響等多種單品可供選擇。臨關門,還請來了 Travis Scott 合作出品精選黑膠唱片選集。
十多年前,Colette女士和Sarah就在與年輕設計師的對話中發掘了聯名合作模式,而合作商品則會在colette店里獨家限量發售。colette所在的街區第一次排起長隊是在2003年,因為其推出了Nike x Stash。2004 年,colette 與 Commedes Garçons 合作快閃店,創造了大批經典的聯名產品。逐漸的,品牌開始主動提出合作。
colette在最好的時間戛然而止,
給買手行業留下了什么?
回看過去的業績,2016年colette銷售額為2800萬歐元,其中電商占了總銷售額的25%,經營結果好到讓人羨慕。colette對于時尚界就是有如此大的影響力和吸引力,只要在每年包括時裝周在內的關鍵時期,品牌們都甚至愿意支付60000歐元的價格,只為在店鋪的櫥窗展示商品一周;就算在非關鍵期,費用也在每周20000歐元。
母女二人憑著自身獨特的品味與敏銳的時尚觸覺,塑造了這家全球最經典、最具個人特色的概念店,其強烈的風格與先鋒的眼界讓人印象深刻。對于這樣一家特立獨行的店鋪,影響其運營的因素或許不是這個行業最看重的業績數字,在今時今日結束,我們也不必擔心看到第一買手店落敗后的模樣了。
colette的結業從某一方面來說,不可避免遭遇了宏觀經濟和零售業變革的影響。電商的領域性優勢、年輕消費者口味多變多重沖擊著實體業務,表象之下其實是,包括中國在內時尚零售業態正在發生深刻變化。實體型買手店應該早就不再是店鋪或逼格本身,否則只能淪為年輕一代的拍照背景。將平臺化的經營與服務付諸線上與線下,將差異化、有深度的產品、文化、體驗打包于一體才是該有的面貌。這其中包涵,以目標客戶群需求、喜好與風格為考量。買手店的角色從“表現買手個人風格,吸引消費者”轉變為“買手透過專業,解讀目標消費群體特性,利用商品開發和選款,滿足消費需求”。另外,針對還在學習中的中國買手,能理性讀懂趨勢、品牌和數據,做出風格同等重要,掌握大數據亦都能增強買手決策的準確性。具有國際觀的買手團隊也是成就一家好的買手店不可或缺的。
本文轉載自RET睿意德,文章內容不代表本站觀點,如牽涉版權問題,請與管理員聯系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