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村運營是鄉村振興背景下的一種創新模式,通過整合村莊資源、激活閑置資產、重構產業生態,實現鄉村經濟價值的提升。其核心在于將村莊視為一個“有機整體”,以市場化思維盤活資源、重塑產業鏈、構建利益共同體。
以下是打造村域經濟、激活鄉村閑置資源的關鍵路徑。
摸清家底精準定位
(一) 資源清查與分類
對村域內的土地、房屋、農田、山林、文化遺址等閑置資源進行全面摸底,建立“資源數據庫”,明確產權歸屬和使用現狀(如宅基地閑置率、撂荒地面積等)。
分類分級:將資源劃分為“可經營性資產”(如老宅、廠房)、“生態資源”(如林地、水系)、“文化資源”(如非遺、古建筑)等,針對性設計開發路徑。
(二)資源價值評估與定位
結合區域發展規劃和市場需求,挖掘村莊的差異化優勢(如田園風光、民俗文化、產業基礎),明確村域經濟的核心定位(如文旅康養村、特色農業村、藝術文創村)。
產業重構激活內因
(一)一產提質增效
一村一品:推動農業規模化、品牌化,通過土地流轉整合零散耕地,發展有機農業、訂單農業,打造地理標志產品。
延伸產業鏈:建設農產品加工廠、冷鏈倉儲,開發伴手禮、預制菜等高附加值產品。
(二)二三產融合發展
文旅賦能:利用閑置農房改造民宿、研學基地;開發農耕體驗、非遺手作等沉浸式業態。
數字賦能:搭建電商平臺推廣農產品,通過直播帶貨、社群營銷連接城市消費市場。
綠色經濟:發展光伏發電、碳匯交易等新能源項目,盤活荒山荒坡資源。
(三)產業生態構建
引入龍頭企業或村集體牽頭,形成“企業+村集體+農戶”的聯營機制,建立標準化生產、品牌運營、利益分配體系。
可持續性利益機制
(一)運營主體選擇
村集體主導型:成立村集體企業或合作社,統一管理資源開發(如浙江魯家村“家庭農場+公司化運營”)。
社會資本合作型:引入專業運營公司,通過O+EPC模式或股權合作開發項目,但需確保村民分紅權。
村企混合所有制:村民以資源入股,與企業共建股份制公司,共享收益。
(二)利益分配機制
設計“保底收益+按股分紅+勞務收入”的多層次分配模式,保障村民長期收益。
設立村集體經濟發展基金,用于公共設施維護和村民福利。
(三)輕資產運營策略
招賢引資避免重資產投入,優先盤活存量資源(如改造而非新建),通過品牌授權、管理輸出實現輕量化擴張。
政策保障機制創新
(一)土地改革與制度創新
推動宅基地“三權分置”,允許閑置農房使用權流轉,發展民宿、農家樂、文創空間。探索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吸引社會資本參與開發。
(二)金融支持與人才引進
設立鄉村發展專項基金,提供低息貸款或貼息支持。
建立“鄉創人才庫”,吸引新鄉賢、返鄉青年、藝術家等參與運營,配套創業補貼和住房保障。
(三)數字化治理
搭建智慧鄉村平臺,整合資源管理、電商銷售、游客服務等功能,提升運營效率。
運營過程注意事項
避免過度商業化:保留鄉村原生文化肌理,防止“千村一面”。
尊重村民主體地位:開發決策需村民參與,防止資本擠壓村民利益。
生態紅線意識:嚴守耕地保護和生態修復底線,杜絕破壞性開發。
整村運營的核心邏輯是“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通過系統性規劃、市場化運作和社區化治理,將鄉村從“沉睡資源”轉化為“活力經濟體”。最終目標是實現村集體增收、村民致富、城鄉要素雙向流動的可持續發展。
【免責聲明】本文由飆馬商業地產整理編輯,部分內容及圖片來源于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注明出處,若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