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產業興旺是重點。產業是鄉村發展的根基,是農民增收致富的源泉。然而,我國幅員遼闊,鄉村地域差異顯著,自然條件、資源稟賦、文化傳統等各不相同。因此,鄉村振興必須立足實際,因地制宜發展鄉村產業,才能走出一條具有地方特色、符合發展規律的鄉村振興之路。
因地制宜是鄉村產業發展的必然選擇
我國鄉村類型多樣,有山區鄉村、平原鄉村、沿海鄉村等,不同地區的資源條件和發展基礎千差萬別。山區鄉村可能擁有豐富的森林資源、獨特的自然風光和民俗文化,但交通不便、土地資源有限;平原鄉村地勢平坦、土壤肥沃,適合大規模農業生產,但可能面臨產業結構單一的問題;沿海鄉村則具有海洋資源優勢,可發展漁業、海洋旅游等產業。如果忽視這些差異,盲目跟風發展產業,不僅難以取得預期效果,還可能造成資源浪費和生態破壞。
例如,一些地方不顧自身條件,盲目引進高耗能、高污染的工業項目,雖然短期內可能帶來一定的經濟效益,但從長遠來看,卻對鄉村的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破壞,影響了鄉村的可持續發展。相反,一些鄉村根據自身特色,發展特色農業、鄉村旅游等產業,取得了顯著成效。像浙江安吉的余村,曾經是一個以采礦為主的工業村,環境污染嚴重。后來,余村關停礦山和水泥廠,依托優美的自然風光,大力發展鄉村旅游和生態農業,實現了從“賣石頭”到“賣風景”的轉變,成為了鄉村振興的典范。
因地制宜發展鄉村產業的實踐路徑
挖掘特色資源,發展特色農業
每個鄉村都有其獨特的自然資源,如氣候、土壤、水源等,這些資源為發展特色農業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鄉村應充分挖掘自身特色資源,發展具有地方特色的農產品種植、養殖和加工產業。例如,云南的普洱地區,憑借其獨特的氣候和土壤條件,大力發展普洱茶產業,不僅打造了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茶葉品牌,還帶動了當地茶農增收致富。同時,可以結合現代科技手段,提高特色農業的產量和質量,加強農產品品牌建設,提升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依托自然風光,發展鄉村旅游
鄉村擁有豐富的自然景觀和人文資源,如山水田園、古村落、民俗文化等,這些都是發展鄉村旅游的寶貴財富。鄉村可以依托這些資源,開發鄉村旅游項目,如農家樂、民宿、采摘園、民俗體驗等,吸引城市游客前來觀光、休閑、度假。例如,江西婺源的篁嶺村,以其獨特的“曬秋”景觀和古村落風貌吸引了大量游客。當地政府和村民通過發展鄉村旅游,不僅改善了鄉村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還增加了農民的收入,實現了鄉村的繁榮發展。
傳承文化傳統,發展文化產業
鄉村文化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歷史底蘊和獨特的魅力。鄉村可以深入挖掘和傳承自身的文化傳統,發展文化產業,如傳統手工藝制作、民俗文化表演、文化創意產品開發等。例如,貴州的丹寨縣,擁有豐富的非遺資源,如苗族蠟染、古法造紙等。當地通過建設非遺小鎮,發展非遺文化產業,不僅保護和傳承了傳統文化,還為當地居民提供了就業機會,促進了鄉村經濟的發展。
保障因地制宜發展鄉村產業的措施
加強規劃引領
政府應加強對鄉村產業發展的規劃引領,根據不同鄉村的資源稟賦和發展潛力,制定科學合理的產業發展規劃。規劃要注重前瞻性、系統性和可操作性,明確鄉村產業的發展方向、重點和布局,避免盲目發展和重復建設。同時,要加強規劃的實施和監督,確保規劃的有效落實。
加大政策支持
政府應出臺一系列支持鄉村產業發展的政策措施,如財政補貼、稅收優惠、金融支持等,降低鄉村產業發展的成本和風險。加大對鄉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改善鄉村的交通、水電、通信等條件,為鄉村產業發展提供良好的硬件環境。同時,要加強人才培養和引進,為鄉村產業發展提供智力支持。
強化科技支撐
科技是鄉村產業發展的重要驅動力。應加強農業科技創新,推廣應用先進的農業技術和裝備,提高鄉村產業的生產效率和質量。加強與科研院校的合作,建立產學研合作機制,開展鄉村產業關鍵技術研發和示范推廣。同時,要加強對農民的科技培訓,提高農民的科技素質和生產技能。
激發農民主體作用
農民是鄉村產業發展的主體。應充分尊重農民的意愿和主體地位,讓農民成為鄉村產業發展的參與者和受益者。加強對農民的組織和引導,鼓勵農民成立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和市場競爭力。同時,要建立健全利益聯結機制,讓農民在鄉村產業發展中獲得更多的收益。
鄉村振興,產業先行。因地制宜發展鄉村產業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關鍵。我們要立足鄉村實際,挖掘特色資源,創新發展模式,加強政策支持,激發農民主體作用,推動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繪就鄉村產業新畫卷,讓鄉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
文章來源:鄉村產業升級
【免責聲明】本文由飆馬特色商旅文整理編輯,文章來源于全域文旅研究院,部分內容及圖片來源于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注明出處,若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