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流動變化與城鄉發展所帶動的城市群趨勢將帶來巨大發展潛力。
日前,一場主題為“人口變動與城鄉發展”的高端論壇上,國家衛計委流動人口計生服務管理司司長王謙指出,中國人口面對的已經不再是人口總量的問題,而是人口流動引發的相關社會經濟問題。
克而瑞研究中心一份研報指出,我國城鎮化發展進入加速階段,城市之間、城市與區域之間的空間相互作用不斷強化,社會經濟中的城市群體化現象越來越顯著。中國傳統的省域經濟,正在向城市群經濟轉變。城市群是中國未來經濟發展格局中最具潛力的核心地區。
通過對長三角、粵港澳、京津冀、長江中游、成渝、海西、山東半島7個城市群的經濟、人口、土地概況進行分析,該機構發現:近5年人口凈流入最多的城市群為長三角,尤其是“211”、“985”名校聚集的上海、杭州、南京等城市名列前茅;人口涌入最少則是海西城市群,即使核心城市福州和廈門,城市競爭力也稍弱。從土地占比和地區生產總值占比上來看,粵港澳的地均產出最高,是第二名長三角城市群地均產值的2倍;地均產出最低的為成渝城市群,僅占粵港澳城市群地均產出的1/7。從人均產出看,粵港澳城市群也居首位,其次為長三角城市群;人均產出最少的為成渝城市群。
城市群效應
伴隨人類社會的發展,城市規模越來越大是一種趨勢。由于就業結構和產業結構的落差,大城市擁有強大的虹吸效應。
北京大學教授陸杰華指出,河北有三百多萬流動人口,超過三分之二都流到了天津和北京。但城市擴張也會帶來大城市病,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研究員肖金成認為,調整產業結構是緩解特大城市中心城區人口壓力、促進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舉措。除此之外,形成多中心的城市空間布局以緩解單一中心壓力、規劃發展城市群以產生規模效應和聚集效應也可以解決大城市病問題。城市群是隨著城市發展應運而生的。南開大學教授李建民認為,以大城市、特大城市為核心的城市群,將是中國今后聚集城市人口最關鍵的地區。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建立以城市群為主體,構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城鎮格局,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截至2017年3月底,國家先后批復了6個國家級城市群,分別是:長江中游城市群、哈長城市群、成渝城市群、長江三角洲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北部灣城市群。
人口流動也帶來農村發展問題,如農村留守、流動人口在城市的就業、社會融合等。這與我國人口紅利的保持和城鎮化可持續發展息息相關。
清華大學政治經濟學研究中心蔡繼明認為,由于行政計劃控制人口與城市規模,中國的城市化進程實際上是半城市化,遷徙人口無法定居、落戶的問題導致了農村剩余大量勞動力與民工荒并存的局面。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社會發展研究部研究員林家彬提出,權利平等是城鎮化健康發展的根本保障,他提出通過構建穩定的勞動關系、推進農村土地產權制度改革、促進農村轉移人口市民化等舉措增進城鎮居民權利均等化。
從2000年到2015年,中國的城市規模基尼系數從0.43增長到0.47。福建省委黨校教授陳心穎認為,這說明中國城市空間格局的兩極化態勢比較明顯,大城市的發展建立在對小城市要素的剝奪上,大中小城市的協調機制無法得到發揮,這將導致大城市過載和中小城市空心化的消極后果。陳心穎指出,治理對策之一是提升中小城市的向心力,由于小城鎮在規模上沒有優勢,就需要走特色小鎮的道路。
相應的,特色小鎮的產生與城市群發展提速密不可分,城市群內城市等級齊全的長三角地區,各具特色的小城鎮星羅棋布。有第三方機構統計,長三角城鎮分布密度達到每萬平方公里80多個,是全國平均水平的4倍左右,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68%。京津冀城市群缺少300萬以上城區人口的大城市分擔京津職能;珠三角城市群多為大、中城市,小城市數量不足;長三角城市群的城鎮體系最為完備,有利于區域協調發展和產業地產布局。
產業配套樣本
浙江理工大學副教授張蕾指出,特色小鎮對于農村人口的就地城鎮化、吸引特色人才等具有促進作用。這其中,產業配套的落地成為小鎮建設基礎與價值外溢的前提條件。
以教育產業為例。12月15日,藍灣未來領導力學校(Future Leadership Academy at Blue Bay,FLA)建校儀式啟動,這是一所涵蓋3-18歲全學段的全日制非營利學校。學校主校區位于海南大三亞地區,由綠城藍灣小鎮和前北京四中國際校區核心管理與教育團隊合作打造,將于2018年9月1日開學。校長石國鵬介紹,借助當地自然資源和社會資源優勢,學校將開設海洋課程、熱帶雨林課程、中英雙母語課程、領導力和企業家精神課程、國際理解課程、創客課程、高爾夫球課程等。
作為投資方、建設方及業主方,綠城小鎮集團執行總經理、海南綠城高地投資有限公司總經理俞麗婭指出,未來領導力學校讓小鎮有了鮮明的一流教育標簽。
海南教育系統相關人士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透露,海南是人口流入大省,基于自然環境的天然因素,目前已有多個國際學校、醫院落地。此前已有雅居樂投資雙語學校,今年11月,“劍橋國際學校(Cambridge International School)”授牌海南雅居樂雙語學校。
一名業內人士分析,開發商投資辦學并非新鮮事,但綠城在海南投資辦學,因應海南良好的自然環境,以及國際學校的實驗性與創新性樣本效應。這從開發商角度而言,并非講求直接的盈利,而是將來的溢出效應。
本文轉載自21世紀經濟報道,作者唐韶葵、張旦珺,如牽涉版權問題,請與管理員聯系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