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去年底開始,深圳多個購物中心紛紛加快開業節奏,試圖憑借多元化的業態搶占市場。不過記者調查發現,盡管部分購物中心掛出了開業牌,但里面實際營業的店鋪較少,整個商場的空置率在開業后仍居高不下,成為行業發展隱憂。業內人士指出,消費者一般有從眾和追求熱鬧的心理,購物中心的高空置率一定程度上會影響人們的消費欲望和關注程度,開發商應迅速調整業態以提升開業率。
餐飲業態最受關注
據不完全統計,2017年深圳新開業了15個購物中心,體量達到145萬平方米,今年還將有近30個購物中心開業。世邦魏理仕近日發布的研報顯示,僅今年一季度,平安國際金融中心、深業上城、海航城三個購物中心就有29萬平方米新增供應入市,創下歷史新高。
從業態來看,餐飲類仍然最受消費者關注和商家青睞。記者觀察一些新開業的購物中心發現,高峰期時約有六至七成餐飲店需要排號入店。
“深圳年輕人較多,加上工作繁忙等原因,他們更傾向于在外用餐,省時省力。”一位正在排隊的市民認為,年輕人對于傳統飲食口味和互聯網風格店鋪的偏愛,是吸引他們消費的重要原因。
“今年一季度,深圳共有290家品牌擴張,其中4成是餐飲業態。”世邦魏理仕華南區顧問及交易服務商業部主管嚴思慧認為,整體而言,深圳商業的市場活躍度同比是上升的。
記者了解到,在眾多新開業的商場中,首次進入深圳的品牌仍然最受開發商青睞,僅今年第一季度就有9家品牌首次進入深圳。贏商網總裁助理陳勇堅對此表示,深圳商業的一大特色正是在于品牌。“深圳是一個開放和包容性極強的城市,很多品牌都愿意把首店或具有實驗性質的新型店鋪放到深圳進行培育,這是深圳商業的顯著特點。”
開業率不足或成制約
新的購物中心在深圳正以雨后春筍一般擴張,但一個現象是,盡管一些購物中心已對外營業,但其中部分品牌、商家的開業進度相對較慢。記者昨日來到福田區一家購物中心發現,該商場今年初正式開業,但多數品牌仍處于圍擋裝修階段,每層平均僅有不到一半的店鋪開業,空置率較高,人流量也相對偏少。
記者現場做了隨機采訪。市民程小姐表示,她曾在該商場剛開業時來過一次,發現除了幾個主力店鋪開門營業外,多數商家都還沒裝修好,且商場的交通、地鐵配套仍不夠完善,因此只是在偶爾辦事路過時過來消費,不會專程前來。
“從普通消費者的角度來看,開發商應該等到多數商家營業后,或是業態稍微齊全、豐富后再整體開業,這樣才能留住更多人群,增加對消費者的吸引力。”另一位市民張先生說。
購物中心在商家未開業、配套不齊全的情況下早早營業,目的是否僅僅在于博取關注、搶市場?深圳商業地產業內人士對此表示,這幾個消費者的觀點有參考價值,代表了相當一部分人的心態。事實上,消費者更愿意往人多的地方“扎推”,商場開業初期若較長時間都是冷冷清清,對后續的客戶拓展、消費群體培育都不利。
據這位人士介紹,其實開發商此舉也是基于多種考慮。“一些購物中心對開業時間極為重視,很多企業還刻意挑選良辰吉日,通常不在乎招商、運營情況如何。同時,部分開發商會考慮到開業后可盡快將負資產轉化為資產,這是基于財務報表層面的考量。”
他進一步分析稱,普通消費者可能會著眼于商場開業初期的規模大小、客流多少;但從行業角度而言,通常以開業后的一年為考察期,商場在這一時段的調整力度會較大,開業率也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顯著上升。“另外,不少高檔購物中心對進駐商家的品質有嚴格要求,招到合適的優質品牌入駐也需一定的時間。”
本文轉載自深圳特區報,記者張程,文章內容不代表本站觀點,如牽涉版權問題,請與管理員聯系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