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中國指數研究院發布“2017年中國房地產銷售額百億企業排行榜”,其中碧桂園、萬科、恒大位列前三,碧桂園以5500億的成績排名第一,領先次席萬科262億。值得留意的是,第三名的恒大與第四名的融創落差較大,相差1551億。對此,中國指數據研究院表示,從各陣營銷售額及增長率來看,“越大越強、強者恒強”的競爭法則已成共識,格局分化加劇。
144個百億房企中的千億房企排名
報告顯示,2017年百億房企達到144家,較2016年增加13家。其中,有77家位于100億至300億之間,而5000億以上的共計有3家,1000-5000億元為13家、500-1000億元有24家。相較于2016年,千億以上、500-1000億企業數量穩步增長,實現穩中有進;而300-500億、100-300億陣營數量則略有減少。這說明大中型房企積極力爭上游、銷售規模更上臺階,而500億以下房企競爭優勢逐漸減弱。
一線城市銷售供獻占比下降,深圳僅位列第九
房企銷售額的快速突破,中國指數據研究院認為是由于部分企業規模化擴張意愿強烈,把握機遇“超車有術”,以獲取充足的發展空間能夠在未來占據一席之地。其中,部分企業抓住了這輪由一二線逐漸蔓延至三四線城市的需求釋放機遇,同時創新管理機制推動運營效率的大幅提升,實現了銷售額的突飛猛進,如碧桂園、中梁、祥生、美的等;亦有部分企業搭乘金融資本雙翼,強勢收并購、猛拿地,憑借充足的貨值實現銷售業績的爆發,如融創、陽光城、融信、融僑等;仍有部分企業堅持用產品打造企業核心競爭力,依靠高溢價的產品體系實現了跨越式的增長,如泰禾、藍光等。
此外,百億房企搶抓非熱點二三四線城市放量契機,二線、三四線城市成交占比提升。2017年,熱點一二線城市在嚴厲的政策調控下成交規模明顯縮減,部分溫和二線及三四線城市釋放發展契機,50家百億代表企業二線及三四線城市業績貢獻占比分別為61.2%和18.2%,較2016年增長5.4和1.0個百分點,一線城市則下降6.3個百分點。
而從城市銷售額貢獻來看,深圳在百億企業2017年銷售額集中的十大城市中不高,位列第九。而北京名列首位,其次是杭州、南京、天津,而上海、廣州分別位列第五位、第七位。由此可見,房地產調控導致的,百億房企的銷售主力正逐步退出一線城市。
從銷售戶型來看,百億企業銷售的改善型產品成貢獻主力,剛需和高端類產品兩極縮減。以50家百億代表企業為樣本,90-140(含)平方米、140-200(含)平米改善型、大戶型產品分別占比49.9%、16.4%,分別同比增長4個、1.3個百分點。而剛需和高端類產品方面,90平方米以下及200平方米以上產品的銷售額占比則分別下降了2.5個、2.8個百分點。
拿地城市重心由一二線城市轉向三四線城市
從拿地趨勢來看,50家百億代表拿地城市重心由一二線城市向三四線城市下沉。50家百億代表房企2017年三四線城市拿地面積同比增長145%,樓面價同比增長53.9%;一線、二線城市拿地面積同比增長63.0%、46.7%,占比則分別降低0.7個、11.3個百分點,受制于“限價、競配建、競自持”等政策影響,樓面價均有所降低。
與上年相比,拿地量明顯增加的城市主要為長三角、京津冀、珠三角、長江中游及成渝5個主要城市群中的溫和二線及三四線城市。50家百億代表房企在城市群中的溫和二線城市(如西安、長沙、昆明、南昌等城市)及核心城市周邊的三四線城市(如廊坊、唐山、南通、嘉興、紹興、常州、佛山、中山及肇慶等城市)拿地金額明顯提升。其中以長三角城市群拿地金額占比最高,為43.7%,主要為周邊三四線城市拿地金額大幅增長,如南通、嘉興、紹興等城市。
百億房企在重點城市拿地集中度較高,500億以上房企拿地金額前20城市占城市土地成交金額比重均值近6成。其中溫州、南通、福州、合肥、無錫、寧波等城市的占比超7成。此外,部分熱點一線及二線城市拿地門檻逐漸提升,拿地企業多為國企及大型民企,中小企業拿地機會較少。如北京拿地企業多為碧桂園、萬科、保利、中海、龍湖等千億以上房企及遠洋、首開、中鐵置業等國企;廣州土地則多被碧桂園、萬科、保利、招商蛇口、綠城等房企收錄囊中,僅碧桂園在廣州拿地金額占比已超兩成。
百億房企在銷售帶動下拿地熱情高漲,大力補倉。50家百億代表房企2017年招拍掛拿地金額高達22420.3億元,同比增長74.4%;拿地面積37546.7萬平方米,同比增長81.4%;不過,受結構調整影響,拿地樓面價均值為7778.4元/平方米,同比減少19.1%。
百億房企各陣營拿地態度加速分化,“越大越積極”現象明顯:5000億以上陣營、1000-5000億房企、500-1000億房企拿地金額占銷售額比重均值超40%,開疆拓土態勢加劇,拿地結構更趨均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