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便利店品牌全時官方宣布“百城百萬”計劃引發各方關注,一直為外資壟斷的便利店江湖或將出現新變局。
正在進行的第四屆世界互聯網大會上,“新零售”又一次搶了頭條。小米CEO雷軍在接受央視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他比馬云先提出了新零售的概念。“不過,我們不約而同地看到了新的機會”。
無論概念由誰率先提出,新零售背后蘊含的商機已成為行業大佬的共識。規模化擴張成為新零售焦點。
首個全國性擴張的本土便利店
如果說2016年被業界視為新零售元年,那2017年新零售大潮下的主角之一無疑是便利店行業。作為滿足消費者便利購物需求的載體,在線下零售大環境一片蕭條的背景下,2016年便利店行業銷售額繼續以13%的速度增長,達1334億元人民幣。
而多方資本的進入,則從另一方面佐證了便利店行業的風口地位。2017年以來便利店行業并購、擴張消息不斷,無人便利、生鮮便利等新鮮事物也層出不窮,并迅速成為市場熱點。
中國便利店行業處在高速增長階段,已經成為市場共識,但事實上,除三家日資便利店7-11、全家、羅森及中國本土便利店全時外,基本沒有形成事實上全國性布局的企業。
據德勤中國針對便利店的分析報告稱,該狀況主要是由于中國便利店行業發展階段、地區經濟發展不均衡、土地面積廣闊和文化差異等方面原因造成的。另外,便利店地域發展也呈現不均衡局面,除上海和廣東外,便利店數量都未達飽和。這為中國便利店行業未來的發展提供了巨大的想象空間。
此次全時發布的“百城百萬”計劃,是本土便利店企業提出的首個全國性擴張計劃。全時的計劃簡而言之為,投入一百億元資金,創新多種便利店模式,實現100個城市落地,鋪設100萬個終端。
據了解,作為本土便利店先行者,全時成立于2011年,目前以350家店的擁有量占據北京市場第一大份額。截至目前,全時已布局華北、華東、華中、西南、華南五大區域,實現北京、天津、廊坊、杭州、蘇州、武漢、成都、重慶等一、二線核心城市快速擴張。
進行全國擴張,如果有系統性的保障和支持,本土便利店速度一定會很快超越外資品牌,一位便利店行業的資深人士表示。該人士透露,在對中國消費者習慣的研究上,本土便利店顯然會做得更好,另外在面臨地域性差異時,本土便利店的適應性也較強。
規模化決定未來價值
新零售的風口之上,便利店行業的關注度已無需贅言,但對于各方資本來說,便利店行業的未來,才是他們最看重的。
據全時內部工作人員透露,選擇2017年底啟動全國擴張計劃早在全時的發展計劃之中,經過北京這個競爭激烈的市場磨練,全時在多項數據上已經做到了行業領先。目前全時便利的毛利率超過35%,遠超行業平均水平,單店加盟成本比同行少10萬元左右,但同時分成比例卻高約10%。
便利店行業資深人士指出,零售行業是一個馬太效應明顯的行業,規模對于企業至關重要,便利店也是一樣,強者恒強。當真正形成全國布局,成為行業頭部企業之后,品牌溢價、供應鏈管理、會員數據等優勢會以幾何級的方式增長,企業的盈利能力與平臺價值也會因此倍增。
首先,規模化的發展可以帶來邊際成本的下降,便利店行業并不是一個“快投入、速產出”的行業,極其需要精細化的管理和完整的產業鏈條支持,前期的潛心經營十分重要。以全時為例,經過六年的發展,全時已整合打通商品體系、物流體系等八大鏈條,在這些成熟體系的基礎上,全時才具備了迅速開展全國擴張的底氣。
其次,規模化為便利店帶來無限的想象空間。作為最接近消費者的終端,便利店能夠提供給消費者的不僅是簡單的商品,其可拓展的增值服務更是便利店未來的價值所在。當便利店發展到一定規模時,這些線下門店如毛細血管般深入每個消費者的生活,與消費者之間建立緊密、高頻的聯系。
此外,線下終端的規模化能夠反哺線上。互聯網巨頭為何在今年集體進攻線下,其中主要原因就是單純線上生意的增長乏力。而作為從線下終端發展起來的便利店,優勢則日益突顯。據媒體報道,在今年全時便利開展的“全力貓1歲”的線上線下電商融合活動中,單店日銷售額突破30萬元,刷新了行業紀錄。而根據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發布的數據,2016年中國便利店的單店日均銷售額僅為3714元。線下實體店與線上電商深度融合發展空間的想象力由此可見一斑。
另據全時內部人員透露,全時正在與國際級解決方案公司合作,優化升級其會員系統,在原有會員大數據管理平臺之上,打通全國各地線下全時便利、全時生活、電商平臺及新媒體運營平臺的會員體系,真正形成一個全國性的會員網絡,未來全國超過億級的會員大數據或許將成為新零售真正的價值所在。
本文轉載自證券日報,作者王麗新,如牽涉版權問題,請與管理員聯系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