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點密度更高、智能化更明顯、業態更豐富,商品更有保障,北京社區商業正在形成新的結構體系。改造過的菜市場變身便民綜合體,商品在品質、價格上更有保障。深入居民小區的郵局營業廳搭載惠民超市,讓居民的購物選擇更加多樣。
還有將生鮮超市和便民服務搭載到一起的社區e中心,基本可滿足居民日常生活的全部需求。新零售也從概念逐步落地,智能菜柜的布點愈發密集,智能便利店也從試水開始一點點向社區深處擴展。另外,超市積極發展的O2O配送服務更是將時間和距離進一步縮短,居民在家里也能一鍵即時購得商超百貨。
舊業態煥新顏
運營了十余年的方莊菜市場升級改造后重新亮相,很自然地圈得了社區居民更多好感。
環境整體干凈明亮,菜攤有序排列,功能分區明顯,一位消費者直言,對比此前“買了菜趕緊離開”的心態,不自覺就變得更想多在菜市場里逛一逛“尋寶”。方莊菜市場周邊聚集了芳星園、芳群園、芳城園幾個大型小區,居住人口密集,距離不遠處雖然也有家樂福、物美等大賣場,但自從菜市場升級改造后,品質不比超市差,價格、新鮮度卻都更有優勢,已經成為方莊社區的“人氣中心”。
記者在方莊菜市場看到,市場負一層主要銷售蔬菜、水果、肉類、海鮮等商品。就蔬菜品類來說,除了有個體商戶,還有幾家商戶聯合的蔬菜自選超市以及小湯山等品牌農產品的專營攤位,選擇豐富多樣,讓消費者第一時間就能吃到不同時令的新鮮蔬菜。市場一層則有奶制品專營店、主食廚房、跨境商品體驗中心和多家花卉綠植專賣店等,二層到三層則有服裝店、日用百貨店、寵物用品店、家紡用品店等,基本可以買到日常生活所需的所有商品。
諸如方莊市場這樣的舊市場在被整體操刀規劃升級后更能滿足居民不斷升級的消費需求。東單菜市場在經歷多次改造后轉型為便民服務綜合體,集合了超市、百貨店、餐飲、配鑰匙店、電信營業廳、洗衣改衣、家政等,瞄準居民的衣食住行,同時還引入互聯網工具,對于工作忙、不愿意逛菜市場的年輕人可通過京東到家、微信平臺預訂自己想要采購的菜品,方便時到店取走即可。對于一些腿腳不便的居民,菜市場則會定期進行上門配送服務。天豐利則從低端商戶聚集的小商品市場升級改造為相對時尚的社區生活Mall,集合了黃金珠寶、鞋帽服飾、百貨文具、便民修理、美容美體、兒童體驗業態等。金瀛百姓生活服務中心則由原來的西四廣云順達電子市場變身為具有呼叫服務、健康指導、文化娛樂等養老服務功能的養老驛站。
便民功能更聚合
社區消費除了“一日三餐”之外,還有各種各樣瑣碎的便民服務需求,但僅靠商家單打獨斗運營成本相對較高,容易使社區商業低效、散亂,標準化、集約化的便民服務綜合體成為社區商業的建設重點。
超市發社區商業e中心從去年底上線到現在已經落地4家。以半壁店為例,以生鮮超市為主體,搭載24小時提供簡餐熱飲的超市發羅森,圍繞基礎社區服務融入了洗衣裁衣、便民快剪、快照、打印、文具、五金電料、修理、配鑰匙、免費兒童樂園等便民服務項目。據超市發副總裁趙萌透露,未來只要面積合適,超市發門店都會盡量做成e中心的模式,根據商圈特點和商戶合作情況在超市基礎上對各種服務功能進行重新組合。
而深入居民小區的郵局網點也積極謀變,除了原有的郵件、快遞、金融等業務外,不少營業廳利用空余面積開起了便民生鮮超市。記者走訪發現,水碓子、慧忠北里等多個郵局網點從去年開始上線惠民超市,經過近一年的運營,超市商品更豐富,也積累了一批穩定客群。
中國社區商業工作委員會于去年9月啟動了國家標準化社區商業中心建設工作,按照規劃,國家標準化社區商業中心應涵蓋品質生活、貼心服務、便利購物等,包括菜市場、便利店、早餐、家政服務、洗衣、美容美發等九大業態,以及28項基本社區服務功能,并將同互聯網和電子商務相結合,一站式滿足社區居民的多方位服務和消費需求。
北京市商務委員會副主任孫堯在今年北京市政協十三屆一次會議上也表示,便民商業網點建設仍是今年北京市商務委重點推進的工作之一,并鼓勵利用現有便民商業網點搭載其他便民服務。根據北京市商務委員會官網披露的數據,2017年,全市共建設提升蔬菜零售、便利店(超市)、餐飲(早餐)、家政、洗染、美容美發、末端配送等7類基本便民商業網點1210個(新建873個,規范提升337個),超額完成1000個網點的年度建設任務。城六區基本便民商業服務功能社區覆蓋率100%,全市達到87.4%。
新零售觸達社區深處
社區商業被視為城市商業的毛細血管,新零售則越來越像深入毛細血管的新鮮血液。電商O2O配送服務的普及讓消費者坐在家里就能一鍵即時購買商超百貨。無人貨柜、無人便利店則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面對傳統商業難以避免要考慮的租金、選址等難題,更靈活、高效地扎進社區。
無人便利店作為新生業態盡管產生的時間不長,但經過一系列的試錯后也慢慢鋪開。近日,記者走訪發現,不同于過去只在門頭溝等城區的試水,無人便利店繽果盒子已經鋪進了東城區東花市街道的忠實里社區,主要銷售零食飲料、個人護理等商品。而另一家無人便利店品牌小麥鋪則在海淀區、朝陽區等開設有30多家店。智能菜柜“在樓下”已經鋪進北京近百個社區,超市發超市也正在計劃以門店為中心向社區深入布局智能貨柜。
門店擴張一般需要一定的時間,電商O2O模式則在實體門店未抵達的區域為消費者帶去便利的商品和服務。比起在線下開生鮮店,每日優鮮生鮮商城選擇根據訂單密度在商圈和社區里密集建立更輕、更靈活的前置倉,這些前置倉雖然不承擔銷售功能,卻能確保商品兩小時送到周邊半徑3公里范圍內的消費者手中。而針對消費者日益增長的夜間消費需求,新零售業態盒馬鮮生則依托自有配送體系,于今年3月上線了24小時服務,除鮮活水產等少數品類外,盒馬門店內銷售的幾乎所有符合消費者夜間需求的品類都可以在門店停止營業后繼續配送,其中現做的夜宵提供至凌晨1點,另外還有承諾“30分鐘內必達”的家庭救急服務。
本文轉載自北京商報,記者王曉然、徐天悅,文章內容不代表本站觀點,如牽涉版權問題,請與管理員聯系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