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賣書和生活方式完美結合的誠品書店最近又搞起了新動作。
從1989年開業到現在,它做過很多不同的嘗試:在幾層樓的書店里面賣文具品、衣服、生活用品、開辦講座和展覽等,一直都在試探著生活方式的不同面。
但是,你想過有一天在開足了冷氣的書店里面買魚嗎?
就在昨天(6月9日),它一改往日的“不食人間煙火”,在臺灣的信義門店賣起了海鮮和蔬菜。
為了去看看這么迷的場面,我第一時間就打卡了信義店,現在就來告訴你,里面究竟是什么樣子。
最文藝的賣菜方法
信義的誠品書店這次一共改造了5個部分:3樓的誠品知味市集、新增加的“議題柜”、2樓全面展示的雜志區、藝術書區和文具區。
一走進書店的3樓,我就看到了一大個區域(250平方米)寫著:“誠品知味 MARCHé 市集”。
它一共分為了生鮮區、 調料區、有機食品區和生活用品4個部分。
剛走進去,就看到有工作人員端著蔬菜沙拉,好多人拿著叉子在試吃。
市集的一側,專門有3個冷柜放著海鮮、肉類和農民自己種并包裝好的新鮮蔬菜。
和網上宣傳的幾百種品類的魚蝦蟹相比,似乎品類沒有那么多。
這里賣的海鮮主打新鮮和無毒,一共有上百種,我隨便挑了一下,就找到了吉品養生無毒蝦、干貝等。
每一樣產品的上面也都寫著:天然養殖、不使用抗生素、安全等標簽。
聽工作人員說,這里最晚會營業到晚上12點,要是你剛好來這里看書又想著明天的菜要去哪里買,就可以直接在這里買。(不管怎么樣,我還是覺得這種買書配菜的感覺很微妙……)
除了海鮮外,還有十八養場的紅玉雞肉和吮指帶骨牛小排等肉類可以帶回家。
在市集的另一邊,還有一小塊食材地圖區域,掛著一幅小展板,上面寫著24節氣呷對時(臺語:吃對時間)。
它會根據24節氣來告訴你當季最新鮮的水果的是什么,它的產地大多來自哪里,口感如何,怎么吃比較好。
比如立春的時候就適合吃紅肉李、梅子和麻竹筍。
雖然展板看起來很不起眼,但對于像我這樣對食材充滿了好奇心的人來講,詳細的介紹完全解決了我的選擇困難癥。
另一側的墻上則對應寫著“食譜計劃”,據說他們每季度會在這里免費提供20道料理食譜,根據時間的長短和難易度分為10、15、30分鐘和專業料理。
你可以自己拿著卡片,用提供的麻繩串起來帶回家,再照著上面的食譜來做菜。(很貼心,是不是)當然食譜是免費的。
但不知道為什么,我在里面站了一會,也沒發現有客人來拿食譜,難道是大家對自己的料理都很自信?
我隨便逛了一下,除了生鮮區域外,知味市集還在賣廚房用具和調味料。
這里有著各種干貨、水果干、調味料和生活用品,好多包裝都打著走心的文案,非常有剁手的欲望。
有趣的是每一個產品的邊上,它都會搭配相關的書供你來看。包括上面我說的食譜計劃,它也有一些食譜書,搭配著一起賣。
比如在有機米的邊上放著怎么好好吃飯的書,賣手沖壺的區域放著《咖啡圣經》。
這種看似佛系(愛買不買)的營銷模式,很難不讓人心動誒。
好多人真的就是看完書之后,順便買點海鮮水產什么的就直接走人了。
一圈逛下來,明明說好了什么都不買的我,最后也抵不住誠品營造出美好生活的氛圍,買了好多茶包回去……
這里的結賬也很方便,自己挑自己選,不會有任何人來向你推銷。柜臺付完錢就可以直接走。
更文藝的賣書
逛完3樓以后,我又來到了2樓雜志區。
除了推出買菜的新體驗外,誠品信義店還對雜志區域也進行了大改造。
他們用全方面展示的方式,打造了15道雜志主題的墻,讓人一走進去就可以看到全部雜志展示出來的樣子。而不會密密麻麻的堆疊在柜子里,讓人找不到。
雜志從在地到全球,一共分了2個大主題和4000本:“臺灣代志”和“刊玩味”。
“臺灣代志”指的是所有和臺灣有關的內容,比如《農訓雜志》、新竹的大口吃《貢丸湯》等。
“刊玩味”就要 fashion 一點,有20多個不同國家的雜志,從飲食、時尚、藝術到建筑等不同領域,像主打 lifestyle 的《KINFOLK》、《BranD》、《秋刀魚》等。
要是你是個雜志控,來這里玩,絕對不能錯過,買幾本帶回家。
除了全新改造的雜志區域外,3樓書區新增“議題柜”,鑒賞型展示的藝術書區和30多品類(設置書寫座位;增加精筆維護、皮件保養)的精品文具館也值得逛一逛。
逛了一圈下來,不僅看到了書店的新模式,也透過眼睛認識了四季的風物和食材,對于料理更有了信心。
大家在書店里,逛累了就可以來這個區域看看料理書,買點菜帶回家,彼此互不干擾,也很和諧。
最后想用逛店時遇到的一位女士講的話做結束語:“誠品結合了一些生鮮、食品、器具,既不會大到像超市,又可以豐富商場的多元性。有時候看書到了晚上12點,回家晚了,但是看到這些生鮮,就會覺得很有生活氣息,不會太孤單。”
本文轉載自大城小店——冷面,文章內容不代表本站觀點,如牽涉版權問題,請與管理員聯系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