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7年以來,我國快遞業由小到大發展迅猛。2017年全國快遞業務量超過400億件,十年間年均增幅42%。我國快遞業務量已連續4年位居世界第一,包裹快遞量超過了美、日、歐等發達經濟體,對全球增長貢獻率超過了50%。這個龐大且正日趨增長的數據將對現在所有的物流公司帶來一系列巨大的挑戰和變革。
以“三通一達”、百世、順豐等快遞企業為骨干,中國快遞業已成為現代服務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呈現出“更多、更快、更智慧、更普惠、更綠色”的特征。在智慧技術的推動下,物流業已從肩扛手提的傳統模式,進入到科技驅動的新時代。
5年前,一個包裹一個星期送到很正常,但5年后的今天,當日達、次日達已經成為標配。以前每到“雙11”等電商大促活動,各大快遞企業都要上演人、車大戰,偶爾還會聽到“爆倉”。在包裹傳送帶兩邊,隔一米至少有兩名操作員,完全靠人工分揀,有的包裹“拋物線”式在場地里飛來飛去,“暴力分揀”難以杜絕。
近年在“互聯網+”和人工智能的浪潮中,不斷升級的新技術深深地影響著快遞業。從2017年開始,諸如智能分揀機器人、配送機器人、無人送貨機等一批高技術含金量的快遞“黑科技”蓬勃涌現,頻頻刷新人們的認知。
如今,全國范圍內已建成了上百個智能化的分揀中心,智能快件箱投入運行突破20萬組。在一些大型分揀中心,現場幾乎看不到人。快遞包裹通過各種形狀的管道、漏斗,準確滑入各個池子,等待下一個環節打包、裝車發運。
與此同時,無人倉、無人機、無人車的研發應用步伐也在持續加快,主要品牌的快遞企業電子運單的普及率提升至80%,新能源運輸車的保有量突破了7000輛。為提高運輸效率,部分快遞公司已建立自己的貨運飛機隊伍。在不久的將來,快件有望通過“大型運輸機+支線中大型無人機+末端小型無人機”三段式空運網,實現36小時通達全國,覆蓋地形復雜或偏遠地區。
快遞改變著中國,中國也在不斷完善快遞規則,使快遞更為綠色化、安全化,甚至在此領域引領世界潮流。3月27日,國務院公布《快遞暫行條例》,將于5月1日起施行。這是我國第一部專門針對快遞業的行政法規,在促進發展、服務民生、保障安全等方面作了詳細規定,從制度層面奠定了快遞業高質量發展的基礎。
國家郵政局局長馬軍勝在今年全國兩會上表示,中國快遞發展模式接地氣,未來市場空間很大。今后要下功夫破解末端設施配套、跨境網購通道建設、快遞包裝物處理、快遞渠道安全等問題。
據悉,下一步我國將推進郵政業供給側改革,強化行業創新驅動,提升供給的適應性和有效性;加快培育壯大骨干企業,培育國際級快遞品牌。可以想見,未來中國快遞一定會朝著綠色化、自動化、智能化發展,實現從郵政大國向郵政強國邁進,不僅讓消費者有更便捷、更高效的體驗,更讓中國成為全球快遞市場發展的新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