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貨行業回暖期,呈現數字化轉型、多業態布局、拓展自營三大趨勢。
3月27日,第16屆中國百貨零售業高峰論壇在京召開,中國百貨商業協會會長楚修齊發布《2017-2018年中國百貨零售業發展報告》,報告介紹了百貨行業轉型創新的主要做法和特點,全渠道經營、多業態布局和拓展自營成為過去一年百貨行業轉型的年度關鍵詞。
在積極轉型的同時,報告也指出了行業發展存在的問題:成本上升加大轉型壓力、轉型有待系統變革、全渠道建設成效不明顯、轉變經營模式困難重重等。
數字化轉型
在過去的一年當中,一些積極變革的百貨企業都在嘗試推進全渠道及業態融合發展、多業態布局、豐富及拓展自營業務是年度轉型創新的主要特點,楚修齊介紹。
根據中國百貨商業協會及利豐研究中心的調查,高達86.3%的受訪企業已開展O2O業務,在去年的調查當中,這一數據只有45.3%。此外,在電子商務業務、擁有自建移動端手機App等指標上,今年的比例都要比去年有較大的提升。在創新經營方式的同時,掌握準確的消費者數據,實現精準營銷則是營銷層面的數字化。此外,去年以來與國內的互聯網公司和電商巨頭進行戰略合作以及利用科技來提升消費體驗的百貨企業也比比皆是。
在多業態層面,百貨企業從往常的發展購物中心向全業態拓展,甚至還有一些百貨企業通過更名的形式“去百貨化”,變身為多業態綜合服務的全零售企業,如去年天虹商場為更能適應公司全渠道、多業態的戰略總布局需要更名天虹股份,今年1月,利群股份更名為利群商業集團等。就目前來看,王府井、天虹、利群、新世界百貨均是業內知名的擁有綜合零售業態的企業。在數據層面,調查顯示,高達83.5%的受訪百貨企業已經涉足百貨以外的零售業態。其中,涉足超市、購物中心和便利店最為普遍。
而自營則是近兩年百貨業呼聲漸高的嘗試方向,面對入駐品牌同質化的趨勢,嘗試自營模式、引入買手店可以直接面對消費者,針對客戶群體做精細化分析,也是提供差異化的消費體驗以滿足消費升級背景下更細分的消費需求。去年萬達、百聯均推出了買手店品牌,北京SKP也在今年增加了SKP SELECT HOME。此外,王府井、新世界百貨則發力建設自有品牌。
結構性優化
報告當中也統計了調查的百貨企業2017年的業績數據。就85家調查的企業來看,2017年商品銷售總額和主營業務利潤均較上年呈正增長狀態,不過經營費用也有大幅增長。整體來看,行業已經步入結構性優化的階段。
數據顯示,2017年中國百貨商業協會85家會員企業實現商品銷售總額7155.14億元,比2016年的數字增長9.1%,主營業務利潤實現191.95億元,并擺脫去年的同比負增長狀態,與上年同期相比正增長2.32%。不過在調整年中,各企業的經營費用也有大幅上浮。
此外,在85家統計樣本中,2017年銷售額較上年有所增長的企業有55家,去年只有38家。在增長企業數字有所上升的同時,增長情況比較理想的企業數量則較上年有所下滑。去年銷售額同比增幅大于20%和10%的樣本分別有5家和12家,但這一指標在今年分別是4家和9家。
據中國百貨商業協會介紹,統計樣本中的85家會員單位絕大多數是中國百貨零售行業的骨干企業,年銷售額規模在億元以上的企業或集團占到91.76%,這些企業的經營狀況可以基本反映年度行業運行的實際情況。行業整體回暖明顯,但“掐尖”來看,勁頭卻不如去年強勢。
回暖期存痛點
目前百貨行業也存在諸多問題。如成本上升加大轉型壓力、轉型有待系統變革、全渠道建設成效不明顯以及轉變經營模式困難重重等問題。
楚修齊提到,受制于物流成本高企、房地產價格上漲、人工成本上升等因素,零售企業經營成本壓力依然很大,微利經營甚至虧損經營導致部分企業沒有足夠的資金用于轉型創新。甚至一些企業由于后備資金不足,只能維持日常經營,暫時無力考慮轉型問題,即使有創新意愿的企業,由于缺乏充足資金,大部分仍靠多方籌措,轉型升級步伐緩慢。而轉型的系統變革問題則在于,企業或嘗試了多種形式的業態創新,但仍停留在簡單的業態組合或業態細分或聚焦,深度創新和挖掘不夠。全渠道建設的問題也是類似,形式上雖然實現了O2O模式,建立了線上支付平臺,但缺乏實質進展,雖然開始網上交易但忽視了體驗式服務,消費者參與程度低,網上營銷平臺建成后缺乏專業的運營團隊,對消費大數據信息挖掘不夠,不能獲取有效的經營信息。
轉變經營模式困難重重或是百貨企業面臨的最大問題。報告指出,長期聯營使百貨企業經營能力喪失,難以擺脫對供應商的依賴,資金占用多、庫存風險大對安于現狀的體制機制是極大挑戰,加大擴大自營比例將觸動代理商的利益,買手人才匱乏、培養成本高且采購過程成本控制難,自營業務推行難度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