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親身體驗過北京僑福芳草地空間氛圍的人都不得不承認,正是其內部空間營造出來的獨特的“城市性”和“城市感”,將僑福芳草地與國內其它同類型的購物中心明顯區隔開來。
走進北京僑福芳草地,像走進了一個魔幻空間,建筑結構天馬行空,藝術品觸手可及,236米長的亞洲最長室內步行吊橋貫穿整個空間,室內與室外無縫連接,沖破了人們心中對鋼筋水泥堆砌的購物中心的刻板印象。
幾年前,僑福芳草地第一次出現在北京東大橋路西側,無人能夠理解這座商業綜合體的建設初衷,“遺世而獨立”的風格與當時北京的商業市場“格格不入”,在當時的市場上出現了很多質疑的聲音。
如今,提到僑福芳草地,業內大多會發出稱贊的聲音,與多年前的質疑和否定大相徑庭,人們也對國內是否會出現第二個芳草地議論紛紛,在之前的采訪中,北京僑福芳草地總經理賴國賢透露,僑福集團不排除打造第二座芳草地。
近日,賴國賢再次接受了專訪,在此次采訪中,他向筆者闡述了僑福芳草地的商業模式及他個人的商業管理經驗,在一次親切的交談中,筆者認識了不一樣的僑福芳草地。
(北京僑福芳草地)
筆者:商業地產繼續在爆發中奔走,您如何看待商業地產增量和存量市場的機遇與挑戰?
賴國賢:近幾年,中國購物中心的數量成倍增長的,市場供給快速增加,也使得商業地產行業面臨更多的挑戰。然而對于商業地產商來講,首要的是從消費者的角度來思考商業地產該怎樣做。如今的消費者與五年前甚至十年前的消費者有這完全不同的需求,他們對于品質的要求,遠遠要比之前更嚴格。
如今的商業地產市場面臨的挑戰主要來自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是招商運營的挑戰,如何把商業空間合理的分配是招商的難題,而如何把商業體經營好則是運營的痛點。其次是人才的挑戰,僅僅擁有一個好的商業模式是不夠的,更重要的還是又優秀的人才來運營管理,將這種商業模式的優勢發揮得淋漓盡致。
商業地產的未來,挑戰與機遇共存。消費時代的變遷影響商業地產商的策略轉變,而國內消費人口眾多,消費水平不斷提升,消費市場巨大,則大大有利于引導市場向一個更為良好的商業氛圍和消費環境發展。另外,整個國內市場的消費升級也催生了更多的新的消費需求,也推動了商業地產朝更好的方向邁進。
筆者:您認為怎樣的商業體模式能夠滿足下一階段需求?
賴國賢:所謂商業模式是指要綜合區位特性、消費客群屬性、消費者習慣等因素去就整體性問題做具體分析,商業模式、經營策略以及定位也會有所不同。所以我認為商業地產沒有固定的商業模式,必須結合交通條件、區位特性、可輻射到的受眾等客觀因素來定位適合的商業模式。
筆者:2017年最深的感觸是什么?2018年機會點在哪里?城市的機會點在哪里?
賴國賢:過去一年可以說是感觸良多,主要可以從以下幾個主要方面分享給你。
第一是不進則退,隨著互聯網發展的突飛猛進以及信息的透明化,也使得國內各個行業的競爭都變得日趨激烈。如果企業沒有隨著時代發展而前進的話,便意味著倒退。
第二是消費者的改變,消費者對于“消費”本身的認知和提升與以往大不相同,過去人們追求的是有明顯商標的品牌,而如今的消費者卻不再盲目追崇品牌,取而代之的則是那些更適合自己的、具有獨特性的小眾品牌(設計師品牌居多),以體現自我品位與鑒賞力。
第三是消費升級,它已經貫穿了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升級不僅是消費者的升級,更是商家的升級,隨著消費者的認知提升來迫使商家升級,我覺得這是一個良性循環。
(北京僑福芳草地總經理賴國賢)
筆者:2018年機會點在哪里?城市的機會點在哪里?
賴國賢:眾所周知,北京市政府東遷,在大家看來未來的北京很有可能像美國的華盛頓特區那樣的中央特區概念。由此而來的討論則是北京市政府的東遷是不是會影響市中心的商業氛圍?我個人認為由此帶來的商業趨勢的變化還是有待觀察的,對于市中心的商業而言,也將會從以下幾個方便得到不同程度的優化,例如,市中心的人口得以有效疏解,整個城市核心區域變得不那么擁擠,商業品質反而會更高。對于在北京中心城區生活和工作的人來講,也會產生正面的效應,人們生活品質和工作品質都會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
筆者:您如何看待“新零售”、“黑科技”、“無人店”、“場景革命”等關鍵詞?
賴國賢:我個人是不會為某個事件或者某個新的模式套上一個既定的名詞,我認為那樣毫無意義。今天硬是要為零售業冠上一個名詞,說它是新零售,相反之前的零售就是舊零售,我覺得這是說不通的。
首先,不存在所謂新舊,因為所有的行業都在進步,包括發展迅猛的信息業,零售業也一樣,進步是始終的,不是在某一個時間節點發生的。
其次,零售業本身就要根據消費趨勢的變化而時時進行調整,如果現有的商業模式不能滿足消費者需求,那自然就會被淘汰,所以我認為線下零售與線上的結合是順勢而為的。
對我來講,互聯網更像是一種工具,是一種滿足現代消費者習慣的新工具,零售業通過這個工具,這項新的技術來引導和滿足消費更多的需求,這是很正常的行為,也是零售業建房發展和進步的過程。
筆者:2017年芳草地有哪些關鍵舉措?這些舉措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賴國賢:第一,僑福芳草地在2017年推出了自己的APP。目的只有一個,希望通過這樣一個開放的平臺,提供給消費者更多便利,以更好的服務滿足消費者所需。我們希望可以通過這個APP來實現支付功能、停車功能、定位導航、藝術導覽、商場資訊等全資源整合服務。
第二,2017年把原本在三樓的會員中心調整至下沉廣場(LG2),以方便服務消費者。
第三,將原本同樣在三樓的畫廊調整至下沉廣場(LG2),目的是讓這樣一個社區交互的室內廣場可以變成一個場景式畫廊,未來所有的藝術展不必再受原本三樓有空間的限制,使得整個畫廊的空間得到了有效擴大和優化。
第四,我們完善了芳草地內的兒童業態,滿足了從出生到12歲兒童的消費需求,涉及零售、教育、DIY手工、娛樂等多種業態。我們這樣做的目的是因為,隨著二胎政策的放開,兒童及家庭消費的潛力巨大,但如何挖掘這部分潛力,更好的運用到商業空間中,是值得思考的問題。
筆者:2018年芳草地有哪些發展思路或策略?希望達成怎樣的目標?
賴國賢:第一,2018年我們希望不斷的提升和完善APP的功能,繼續強化功能和內容;
第二,服務品質需要再提升,去更好的服務廣大消費者;
第三,對現有業態再調整,隨著消費者對個性化的需求愈發清晰,消費從大眾消費變成了小眾消費,作為經營者,必須要在業態和品牌上再做調整,以滿足消費正個性化需求。
筆者:放眼全球去對標,您認為芳草地對標對象是什么?
賴國賢:我很少去用比較的方式去看問題,無論是什么樣的商業體,都會有其生存的方式,也肯定有各自有獨到之處。北京僑福芳草地整個商業體量只有20萬平方米,論體量,如果與大型的購物中心比較,我們是小巫見大巫。論建筑高度,芳草地也無法與世界上的諸多代表性高樓做對比。
北京僑福芳草地有它自己的優勢,但也有不足。拿其中一部分去和別的商業體做比較時不客觀的。只能說,芳草地在自己能力范圍內將建筑形態做到最好,將空間氛圍做到最優,將購物環境做到最舒適,這樣就夠了。
總而言之,每個商業體或者每個建筑都有自己的形態、屬性和靈魂,無法相互比較。而一個好的建筑,則會讓整個城市風貌有所改變,會讓你的城市會變得更有趣,也會讓城市人文再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