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久久99久久精品国产片-国产精品美女久久久免费-国产女主播一区二区-中文字幕人乱码中文字幕|www.hz-victory.com

`
行業新聞

為什么7-11能獲得高達90%以上的毛利?

來源:網絡       作者:網絡       時間:2017-12-19
核心提示:當大量流量依然在線下企業手里,依然在社會上廣泛存在,甚至未來長期必須也必然存在的時候,如何強化線下的經營技術,讓線下經營所產生的效率不亞于線上?



大家好,今天分享一個真正的超級物種7-11。 

最近,我們在研究一個比較流行的詞,把它稱之為“線下的經營技術”。 

當大量流量依然在線下企業手里,依然在社會上廣泛存在,甚至未來長期必須也必然存在的時候,如何強化線下的經營技術,讓線下經營所產生的效率不亞于線上?

一、團結線下的黃金流量

升級的第一步毫無疑問是流量。 

今天互聯網公司搶奪在線流量的同時也搶奪線下流量。阿里巴巴開了盒馬鮮生,這樣一家純電子商務公司為什么要跑到線下?因為線下占了80%的流量。

線下企業手頭上最大的隱形資產就是線下流量,7-11亦是如此,它所謂的線下技術最關注的當然是流量。

7-11怎么團結線下的流量?線下店最重要的是位置。怎樣獲得最黃金的位置?

夫妻店只需要做好你的事情,你只需要帶著黃金位置來找我。因為你的黃金位置是我的職業經理人即使去拓展也不一定能拿到,或者沒能力拿到。就算有能力,那個位置是你的,你不肯出讓我也拿不到。

總之,你能獲得黃金位置,這就是最大的隱形資產。但是,為什么過去你做不好?因為你的基因、能力不夠,沒關系,我來給你賦能。我來教你怎么做得更好,怎么做得更高效,這樣咱們兩個就形成合力,實現最大的資源共享。我共享了你的黃金位置,你共享了我的經營技術。

為什么7-11能獲得高達90%以上的毛利?

大家很難想象,賣一瓶水能有高達90%的毛利嗎?賣一個面包能有高達90%的毛利嗎?收入減去成本怎么也不可能啊?但是,這是一個典型的自營思維。 

當7-11不再自營的時候:

水還是夫妻店在賣,面包還是夫妻店在賣,但是你賣完了,在我賦能的基礎上,我教你如何經營商品,如何經營物流,如何經營好大數據,如何提高經營坪效……把一個單店所有的能力和技能做到極致,你的盈利效力就會遠遠高于其它夫妻店、街邊小店。這時候高出來的那部分利潤,咱們兩個收益分成。

7-11是一家什么樣的公司呢?

是一個賣商品的公司嗎?不是。它是一個培訓咨詢公司。它的成本不是那些商品成本,而是培訓咨詢的能力。所以我們知道,培訓咨詢那就是人員的費用,它并沒有經營現金流的費用。 

而人員的覆蓋率可以很寬,因為一個7-11的OFC(我們把他稱之為政委),你也可以理解為7-11的顧問、培訓師、督導。他一個人能看8個店,如果你自己經營8個店,你算算需要多少人?而他一個人能看8個店,這就是7-11的毛利率遠遠超出你想象的原因。 

7-11表面上是一個非常傳統的零售業,但是骨子里是今天我們當下最流行的思維邏輯——共享經濟設計出來的產業路由器。

7-11產業路由器模式:垂直平臺(b2f)

7-11在線下經營技術當中,最重要的一個思想是首先團結了線下的黃金流量,因為這是成本更低、風險更低的一種方式。7-11可以這么做,我們也可以這么做。

這是7-11產業路由器最基本的邏輯,團結黃金流量,然后提高它的經營效率。

我們首先不把7-11想成一家很大的公司,盡管今天它已經很大。7-11經營的是一個一個店鋪,一個一個店鋪的效率提升了,那么整個產業的效率也就提升了。 

即便一個夫妻店,通過線下經營技術也可以有遠超行業十倍的盈利能力和效率。這個經營技術是從每一個基本單元開始的。一個夫妻店可以做到的經營思想和經營理念,我們每一位企業家都可以做到。

二、極致的客戶需求洞察,與時俱進

7-11經營思想和經營理念的關鍵是什么?

商業的本質:不管社會怎么萬千變化,唯一不變的就是對客戶需求持續的洞察。

從1973年到現在,7-11已經發展44年了,在此期間,日本經歷了許多經濟周期。有石油危機,金融泡沫,甚至有大地震等等各種經濟的動蕩。即便如此,不管在任何經濟動蕩之下,7-11都能把握住它經營的基本原理。

這個原理就是持續的客戶需求洞察,與時俱進的客戶需求洞察,去不斷地完善商品和完善業態。隨著時間的推移,它不是越來越老齡化,而是依然像年輕人一樣煥發著活力。

它永不衰老的秘訣是什么?

它不是在看產品,甚至不是在看競爭對手,它的眼睛永遠在看客戶。

當你永遠貼著客戶的需求去不斷地自我完善的時候,那么伴隨著時間的推移,應對內外部環境的能力,甚至引領內外部環境的能力會讓你成為一個日益年輕的公司。

1.1970年代:24小時營業、即食食品

在70年代,7-11開始推行24小時不間斷經營,當它把便利作為客戶需要滿足的首位需求時,所有調整都是圍著客戶的需求在走。它洞察到了國民生活結構的變化:人口老齡化、單人、兩人家庭,人口很少,做飯需求降低。

過去人們吃飯,或者是家庭消費吃飯有兩種業態:內吃和外吃。內吃是在家里吃飯,外吃是在外面吃飯。

伴隨著女性的解放,越來越多的女性也在上班了,沒有時間做飯了。所以除了內吃和外吃之外,還有一種中間狀態,7-11把它稱之為中吃。

什么叫中吃呢?既不想完全在家里面吃,又不想完全在外面吃。在外面買半成品或者成品回家吃。整個中吃的比例在大幅度地上升。 

為了滿足這樣的一個家庭結構的需求,7-11開始導入大量即食食品。通過微波爐加熱,顧客能在店里吃,也可以在家里吃。 

2.1980年代:便利性,公共基礎事務

到了80年代,24小時已經讓人們覺得不夠便利了,這個時候怎么辦呢? 

你的店就在我邊上,而我有好多的公共事務需要去辦。比如我要交稅費,要考個駕駛證,要報名等等。這些公共服務,7-11你們能給代辦了嗎?7-11說,我們就是要把便利做到極致。 

當24小時經營已經不能夠滿足客戶對便利的更多要求時,所有公共服務都可以在7-11完成。7-11在日本已經不再是一個商品買賣公司,而是變成了公共服務公司。 

3.1990年代:對品質的追求,自有商品開發 

到了90年代,整個日本經濟再次低迷,這個低迷是在于同質化競爭越來越激烈了。日本的商家都紛紛打折降價。一方面產能過剩,同質化競爭;另一方面,大量的需求未被滿足。7-11在這樣所謂消費飽和階段看到的不是價格,而是人們對品質的追求。

比如即食飯團,大部分商家考慮的是,怎樣推出一個更便宜的飯團,比如從100日元降到80日元,跟別的店鋪競爭。7-11考慮的是,能不能推出200日元的飯團?用更好的米,更好的原材料,更好的口味去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7-11開始自行研發商品,因為它存在的唯一的理由就是讓客戶感受更好,所以90年代它逆勢而上,反而推出更多高單價的商品,更高品質的商品讓它再一次在整個便利店行業當中脫穎而出。

4.2000年代:近,真方便 

到了2000年,宏觀經濟環境又發生變化了。整個日本老齡化結構越來越顯著。老齡化人口占據了大量財富,這些年紀大的人年輕時是不舍得花錢的。 

7-11怎樣更好地滿足這些老齡化的人口結構的需求? 

他們的需求是什么呢?因為年紀大,行走不是很方便,所以誰近誰就能夠攔截這些流量。7-11店與店之間如果有第三家其它的店,這個店就會攔截周邊方圓一定范圍內那些老齡化的人口流量。

怎么辦?大量密集地開店。甚至7-11覺得用密集這個詞都不足以表達這個概念,因為是統治型開店,要統治這一片區域的流量。所以,在黃金地段,在人流密集的地段,7-11的店一個店挨著一個店。

同時商品結構發生調整。老年人更關心健康,好不好吃已經不重要了,口味不是那么重要了,牙口也不是那么好了,怎么健康怎么來。所以,在人口老齡化結構背景下,商品安全、安心、品質、價格等等成為了帶來流量的重要因素。 

因為流量靠兩個關鍵攔截: 

第一個,位置。我能夠進到你這個店里面;

第二個,商品。你店里的東西是我需要的。

通過這些措施,7-11進一步截留了老齡化結構當中的人口。今天在日本,7-11已經不僅僅是年輕人的7-11了,40%的購買者來自5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

5.2010年代:全渠道

到了2010年,日本那個時候一方面又受到互聯網的沖擊,另一方面日本電視購物做得很好,它是一種很高效快捷,能夠把信息傳遞到家庭的一種渠道和通路。

如果把電視購物和電子商務都稱之為線上部分,當線上部分在崛起的時候,7-11是不是又受到沖擊了呢?如果你是這樣的思維,那你就永遠走不出一個魔咒。 

當我們跳出這個思維,我們去看到當外部產業環境發生變化的時候,如何更大程度發揮我們的優勢? 

這個時候7-11面對這樣的外部環境的格局,反而選擇直面它: 

你在線購物也好,電視購物也罷,你的好商品在網絡上,在電視里會出現。同時,我作為終端經營渠道同步幫你經營。 

大家注意到沒有,他們不是競爭對手,他們是合作伙伴。 

因為我是極好的最后一公里,最后一百米交付的場景。你已經在線幫我完成了營銷和推廣,線下不僅可以在線直接購買,也可以在順便溜達的時候看到,這不是電視購物那個產品嗎?挺好的,我順便買一買。所以我變成你的合作伙伴。

不僅如此,今天的優衣庫也實現了線上線下全渠道。那么怎么把商品送達顧客手中呢?

日本是一個對隱私極度關注的一個國度。因為日本這樣的一個文化,7-11就變成了特別好的物流場所,商家把貨物配送在7-11。如果你在優衣庫網上訂了貨,沒關系,可以在你家附近,或者是在公司附近的7-11隨時隨地取貨。所以它變成了物流的最后一公里。 

用這種方式,當營銷通路和營銷渠道,甚至營銷競爭等各種各樣的方式越來越琳瑯滿目的時候,7-11不僅沒有對抗,反而變成了新營銷形式的一部分。

我跟你是一體的,我跟你是合作伙伴。我發揮的是我基于線下,社會神經末梢最后一公里,最后100米,甚至最后一米的功能和功效。

在日本,每年都會關閉2萬個以上的行政、金融和個人商店,而7-11成長為日常生活當中的一部分,成為一站式服務網點的基礎設施,甚至可以替代政府、銀行、物流的職能,替代各個領域交易職能等,它已經變成公共基礎設施的一部分。

這個基礎設施基礎到什么程度?基礎到了在高速公路上不好找廁所,沒關系,你去找7-11,它可以成為公共廁所的一部分。

7-11的想法就是,我竭盡所能地去滿足所有客戶的便利,這就是我需要去做的事情。 

它已經不再是一個零售公司了,而是社會基礎服務的一部分。甚至包括地震來臨的時候,怎么賑災,這應該是政府做的事情,但是7-11也擔當起了賑災的職能。 

當發生地震的時候,很多物流,很多商品都不能夠供應了。沒關系,你們到7-11,7-11依然能夠確保你基礎物流和基礎商品的供應。7-11已經變成了日本民眾生活當中,甚至不亞于政府保障和保護的非常重要、安全可靠的伙伴之一了。

你認為7-11是個便利店嗎?不是,它只不過與時俱進把客戶需求洞察做到極致,把一件件洞察的需求踏踏實實、勤勤懇懇地去做到而已。

7-11有時候像個雷鋒,可是你別忘了,當你建立了這樣的信任和基礎的時候,收入倍增,盈利倍增只不過是個水到渠成的事情。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120萬的人均績效的超級物種,它是一種線下經營技術做到極致的公司,極致地團結了線下的黃金流量。6萬多家店,只有三、四百家是7-11自己直營的,剩下的5萬多家全是團結的夫妻店。

同時,在與時俱進的變遷過程當中,無論外部環境是好或者壞,無論經濟增長是增還是降,無論客戶需求發生了任何變化,不抱怨這個社會,不抱怨客戶,只踏踏實實地滿足任何時間、任何時代客戶的需求。

縱觀歷史長河,7-11是極具胸懷的企業,它的格局決定了每一個經營策略都是沿著社會價值和社會需求、客戶需求去打造的,它才是真正最大的贏家。

三、極致的單品管理,打造每一個單品爆款

黃金店面、黃金流量是夫妻店要加盟7-11要準備的嫁妝,要具備的隱形資產。因為你要沒有這個隱形資產,我什么都幫你干,我跟自營有什么區別呢?所以你一定要有嫁妝。

洞察完畢的結果就形成了一個一個極致滿足客戶需求的商品、政策、管理方式。極致的單品管理打造每一個爆款,這是提高坪效非常重要的理念。 

這是我們過去傳統線下店面幾乎都沒有做到的。

線下經營難是因為空間和時間有限,7-11一個店面只有100平米,容納2900到3000個SKU。任何一個SKU如果不能夠賣得好,就是對7-11坪效的消耗。

把極致的單品做到極致的時候,讓每一個商品都是爆品,讓每一個坪效都能夠產生效能,讓客戶在5分鐘之內都能夠產生有效的購買,這些是7-11研究到的淋漓盡致之處。

當7-11逆勢而上推出高品質飯團的時候,這個產品獲得了很多年輕人的喜愛。 

可是當老齡化結構產生的時候,怎么滿足老齡化需求呢?蕎麥面即食食品就變得非常重要了。所以,7-11專門生產健康即食食品,加強老齡化人群的購買。 

7-11的口罩分大人口罩和小孩口罩,男女口罩的貼合度也不一樣。但是去一趟7-11只會買一個口罩嗎?進去了怎么也得買點別的吧? 

一品一功能,一品一市場,一品一客戶。放在那兒的每一個單品都是有講究的,極致的單品管理來自于極致的用戶需求洞察。 

單品管理根據內外部環境在不斷的發生變化。極致的單品管理不僅僅有需求洞察,低成本創新,能夠有效的復制也是一種創新。 

7-11最近最火的是咖啡。過去沒有想到,一個便利店怎么會賣這種即食的咖啡呢?是因為7-11看到了麥當勞早晨賣咖啡。 

麥當勞在中午和晚上的時候人流量比較高,早晨人流量相對的比較低,但是推出賣咖啡這項服務之后,就極大地增加了早晨的人流量。

7-11有一個很重要的商品選型工作,就是掃描各種經營形態,找到那些已經經營成功的好爆品。不僅僅是靠自己的需求洞察,同時也去找到那些已經被驗證成功的最好爆品,所以它就鎖定了咖啡。 

怎么能夠賣得比麥當勞還要好呢?7-11的咖啡價格不貴,100日元到150日元之間,但是它的品質比麥當勞的品質還要好。為什么?咖啡是個復購率極強的產品,你喝得好,又不貴,所以你就會定期買來喝。

所以,它用這樣的方式,不僅在早晨這樣一個人流量不大的時段,吸引了大量的客流,同時也招徠了很多女性客戶。最重要的是,咖啡是一個回頭客很多的產品。 

7-11負責人說,我們很感謝麥當勞,是麥當勞幫我們驗證了這一點。所以,我們就毫不猶豫地在23000家店里添置了咖啡機,2011年到2014年之間一共賣了5億杯咖啡。 

售出的5億杯咖啡不僅給它帶來了人流量的增加,進店的顧客不僅僅只是買咖啡,也順便買點什么,7-11通過研究發現,面包圈和咖啡的搭配率最高,這樣的組合又增加了客單價。

7-11有一個150個人的商品研究團,他們每天去研究,什么樣的商品是爆品。同時每天看數據經營和數據分析:

什么樣的商品銷量不高,利潤又不高,必須立刻拿掉;什么樣的商品銷量又高,利潤又高,就加大部署;什么樣的商品雖然銷量不高,但是利潤很高,比如像香煙屬于利潤型產品;什么樣的商品利潤不高,但是銷量很高,這是我們的導流型產品。 

每一款產品都有它強大的功能,用這種方式把每一平米的績效,每一個坪效都做到極致。 

7-11團結線下黃金流量極大地降低了拓新風險。極致的用戶需求洞察,無論內外部環境怎么變,唯獨不變的是用戶的需求。只要你沿著用戶的需求進行決策,那你就永遠是一個有生命力的公司。 

用戶需求洞察的結果是打造每一款單品,讓它成為爆款。當方圓100平米的店面每一款都是爆品的時候,你的坪效、你的人均績效才能夠真正提升。 

當然這個爆品不僅僅來自于用戶需求的洞察,不僅僅是來自于我們所看到的整個市場被競爭對手驗證過的好商品。同時也來自于大量的數據驅動,這是過去我們傳統的線下公司和互聯網公司最大的區別。

四、數據驅動經營

傳統的線下公司覺得只有互聯網公司才有大數據,我們線下公司有大數據嗎?當然有。只要你想做,有什么做不到的呢?我們過去老是被一些炫酷的技術閃到我們的眼睛,忘了經營的本質是什么。 

無論什么技術、什么方式,多少的先進或者是不先進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它解決你的問題。

就像任正非經常說的一句話,我們不要光炫耀鋤頭,就忘記你是要耕地的。 

耕地的效率最高才是最重要的,鋤頭只是個手段。互聯網就是個手段,各種技術就是個手段。沒有任何技術,用一個EXCEL表格也是一個手段,但是你要有這種經營意識和經營思維。 

7-11把數據的采集做到淋漓盡致,比如它對店面所在位置的所有數據,不僅僅是過去是不是黃金地段,人流量大不大。這只是第一步,還有第二步: 

你的店在哪里?在酒店附近,公司附近、醫院附近,還是住宅附近?附近是年紀大的比較多?還是年輕人比較多? 

為什么要這些數據呢?因為這些店面數據決定了在100平米里面放什么和不放什么。 

比如店離商務酒店很近,意味著很多人出差。出差需要的便利是什么?

可能有時襯衫臨時弄臟了,需要一件相對正式的襯衫。可能日本很多酒店不一定提供襯衫和牙刷牙膏,或者即使提供你也不喜歡用。 

店里就會提供出差常用的便攜式牙膏等生活用品,甚至考慮到出差的人來不及吃晚飯,店里還會有一些飲料、飯團、罐頭等充饑的食物。你會發現,它所有商品的布局是貼合商務酒店的這個人群需求的。

如果店在公司的附近,公司上班的職員比較多,白天的即食食品,早餐、午餐、面巾紙就變得很重要。 

如果店在小區附近,有一些保質期比較長的蔬菜,調味品、醬油、酸奶什么的就變得比較重要。 

如果附近高齡的人比較多,且人口相對稀疏。那店里食物的份額要更小一點,因為老年人吃得少。同時老年人行動不方便,甚至要送貨上門等等。

7-11是一個連鎖店。過去我們一想到連鎖是什么?標準統一。品牌形象、標識、經營思想和經營理念都要標準統一,但是到了具體店面的時候,就是個性化的,叫千店千面,因為要滿足周邊特殊人群最大程度的需求。

這難道不是互聯網思維嗎?這個難道需要很強的互聯網技術嗎?沒有,你只要用心把你需要進行商品決策經營相關數據采集到,這個時候數據驅動經營就是有效的,不在于你是線上還是線下的。

在互聯網技術還沒有普及的時候,7-11已經在使用細分的鍵盤。在結賬那一刻,營業員會輸入顧客的性別和年齡信息,小男,中男、青男、壯男、老男,多少歲的;小女、中女、青女、壯女、老女,多少歲的。

輸入的數據用于分析周邊用戶群的狀況,分析不同年齡、性別用戶群的購買偏好。有這個數據能夠輔助7-11未來的決策。 

當然我們過去也會把人工智能想得很神乎其神,大數據一進去,自動出來一個結論。不,它只是一部分,過去的數據只代表過去的趨勢,并不代表未來的趨勢。 

未來數據從哪里來?從各個方面、各個緯度的決策當中來。 

盡管它在歷史上已經修煉了很強大的數據能力和數據經驗,以及數據模型,但是在下單的那一刻,7-11一定要求每一個店長要手工輸入每一款下單產品的數量和品類。

為什么?強迫你不要犯懶,不要躺在歷史數據的肩膀上,一定要基于歷史數據看看明天、后天這個禮拜會有什么事情發生。所以它真的是人工智能,人工+智能。 

為什么要把數據迭代在這個地方?

因為7-11只有100平米。100平米在任何時候不允許有死貨,死貨就是賣不出去的東西。 

7-11跟夫妻店之間分配原則:先有一個利潤的保障,高于利潤部分咱們兩個大概五五分成,當然可能是4.5:5.5或5:5,但大概是五五分成。 

7-11可能不斷完善數據采集和算法,但最后那一刻的決策在店主手上。所以出現死貨,店家承擔85%的責任損失,7-11承擔15%的損失。它就是用這樣的方式既不斷完善7-11的數據和算法,同時又倒逼每一個店家做好決策。

每個店家都要經過一個很重要的培訓——如何進行下單和選貨,限定各種各樣的條件,用這種方式徹底排除死貨,應對賣場的變化。 

到了冬天什么商品,到了夏天什么商品,不同的季節,商品不同。不僅是千店千面,同時千時千面。不同的時間,不同的日期,不同的星期,整個店面陳列的商品數量、品類都是不一樣的。每一款,每一刻都要成為爆品。 

包括怎么陳列,人的身高,比如平均大概1米7左右的身高,黃金位置大概是在1米5左右。黃金位置陳列什么?上面陳列什么?下面陳列什么?邊上陳列什么?這里是擺一瓶礦泉水?還是連續擺五瓶礦泉水?取決于哪個銷量更火爆。

如果是更火爆的商品,店里一定陳列5瓶,盡管它每一個位置都很寶貴。為什么陳列5瓶?因為它賣得好,能夠吸引眼球等等。每一個細節都有無數的講究,一個功能一個產品。 

當7-11做到這些的時候,它的績效是中國同行業的十倍。有很高深的技術嗎?沒有。把每一個環節做到極致,這是7-11的線下的經營技術所給我們帶來的啟示。 

因為7-11不是一個大公司的案例,每一個店面夫妻店是比今天在座的各位更小的公司。但是這樣的小公司為何產生這么高的人均坪效?因為徹底把基本的事情做到位而已。

五、成為賦能共享經濟體的組成部分

今天它不僅是線下經營技術強悍,怎么樣能夠讓更多的店掌握,是一個大的執行力體系。如果前面是設計體系,后面拼的就是執行力了。

7-11自我定義:不是一家零售公司,而是一家培訓咨詢公司。因為是通過不斷的培訓、咨詢和輔導,幫助每一個店面按照上面的經營技術做到位的。

所以,7-11一共有2500個政委奮斗在一線,這個政委就是OFC,一個人可以管7-8家店。首先要提高這些人的賦能,政委的水平要高。怎么提高政委的水平呢?每個星期一次全體OFC的大會。 

7-11要把這件事情做到極致,每年不管多高的費用和預算成本,2500個政委要回到7-11總部進行經營研討大會。

上午進行新的產品知識、經營理念的分享。下午每一個OFC進行分享,分享我什么地方做得好?我什么地方做得不好?我什么地方需要改進?我什么地方值得大家借鑒?

四十多年來每年如一日,每天進步一點點,每周進步一點點,這就是指數級的效應。所以今天7-11的強大不是因為做了什么驚天動地的事情,而是把每一件想明白的事情想到極致,把每一件想到極致的事情做到極致。

每一周迭代一點點,這個時候就走在進步的道路上,日積月累不會讓公司衰老,只會讓公司變得更年輕,更有效。

六、以終為始,再造各個環節的每一家企業 

7-11表面上是一家零售公司,但是今天它已經以終為始,用新零售再造了各個行業,各個環節的每一家公司。7-11在進程當中共享研發,共享采購,共享物流,共享IT,共享金融。

過去零售是工廠有產品放到我的貨架上賣,這叫零售。今天是圍繞客戶的需要倒著來,以終為始整合需要什么樣的商品,什么樣的物流,什么樣的價格,什么樣的擺放等等。 

7-11在日本團結了1.8萬個門店、175個工廠、140個配送中心、有2300個ATM機。 

7-11創始人對7-11的定義是什么呢?沒有把它叫做新零售,而是定義為制造型零售業的服務升級。共享制造,反向制造,符合客戶需求的制造,零庫存的制造構成了更高效的制造產業鏈。 

不僅制造是如此,高效體現在制造也體現在物流。 

7-11不同的商品有常溫的、有冷凍車的、有冷藏車的。不同的品類用不同的車,然后不同的時間送不同的東西,它一天可以送三次。 

為什么送三次?因為貨架是有限的,我要讓有限的貨架陳列最高效的產品。我用貨物都在車上的方式彌補庫存不足,用這種方式極大降低了店面的庫存。 

過去的方式,送牛奶要送一箱,7-11可以做到只送幾盒。因為確保你這幾天能夠賣出去,否則的話就是死庫存。

過去我們講制造業的發展趨勢叫大規模、個性化,物流也是大規模、個性化。 

日本數萬個店共享物流體系,大規模帶來低成本,但是又要個性化,又要精準。因為每一個店送的東西在每一個時段,品類、數量都是不一樣的,最小單元配送,這樣可以確保精準。 

制造業和零售業最大的癌癥是什么?庫存。 

7-11供應鏈效率高,庫存不僅用貨品的陳列解決,也用極強、極精準、極精細化的物流配送解決。所以它構成了一個全新的物流體系,甚至今天正在改變金融業。 

一個做零售店的怎么會想到開銀行呢?今天7-11背后有一個很大的盈利機構叫seven銀行,我們叫一言不合就開銀行。 

在90年代初,他們調研得知很多人覺得銀行的ATM機部署得不方便,希望在7-11有一個ATM機,因為離得近。7-11也覺得沒問題,就跟銀行尋求合作,可是那個時候整個日本銀行都有一個規則,休息日從ATM機上取錢需要手續費,更貴一點。 

這樣客戶就很不方便,我本來就是為了方便取的,結果周末還要更貴一點,那我就不愿意取,不愿意取就滿足不了方便的訴求。7-11跟所有的銀行要求,能不能一致收費呢?沒有一個銀行答應。7-11說,你不答應,我自己開銀行。 

當7-11的鈴木敏文先生決定做銀行的時候,遭到了高管團隊的反對。因為那時候日本經濟很低迷,很多銀行甚至都面臨破產的境地。 

但是鈴木先生非常堅持,他說: 

我們7-11存在的目的就是淋漓盡致地提供客戶便利。客戶的便利需求沒有被滿足,我們就是有責任的。無論多么難,我們也要開7-11銀行去部署ATM機。我們只做到一點,無論在周末,或者是在上班時間或者是下班時間,顧客隨時隨地來這里取錢,手續費都是一樣的。

當它把客戶需求放在第一位,作為戰略經營方針的時候,好事自然來。在整個日本銀行業低迷的時候,7-11銀行逆勢增長,三年之內實現了盈利,這是所有銀行從來沒有達到的速度。

更重要的是客戶取錢,哪能只取錢呢?取完錢不就得順便買點什么嗎?所以又極大提高了銷量。 

7-11在每一個環節淋漓盡致的設計和研究,只為一點: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以終為始,新零售讓每一個環節發生改變。無論是制造業、金融業、物流業或者是其它業,只為提高產業效率,降低產業成本。

回到當今的中國,當增量經濟不再的時候,存量經濟怎么產生更大的經濟效能?以產業鏈為核心的效率提升、成本降低。通過線下經營技術的升級,我們每一個有著線下巨大隱形資產、隱形流量的公司,都能夠獲得重生。 

這就是我們所看到的7-11超級物種背后的奧妙,而這些超級物種讓它成為了社會神經末梢最后一米的基礎設施。

為什么它的盈利能力比肩阿里?因為今天阿里是互聯網時代的基礎設施,而7-11成為線下實體經營時代社會神經末梢的基礎設施,這就是它的價值所在。



本文轉載自筆記俠,作者劉燕,文章內容不代表本站觀點,如牽涉版權問題,請與管理員聯系刪除,謝謝!

Copyright ? 2021 Perfcet Market.Cn All Rights Reserved.皖ICP備11004787號-2
×

歡迎撥打一對一免費咨詢電話:

13816360548

您也可以咨詢我們的在線客服

在線咨詢

立即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