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產韌性后勁不足。最近,在由北京市商務委員會等主辦、北京典當行業協會等承辦的2017中國典當創新發展交流活動上,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長、首席經濟學家管清友直言,房地產數據出現了經驗與現實的三大背離,數據背離所蘊含的深層次原因是房地產企業的悲觀預期。
管清友表示,本輪房地產調控中,房地產行業“銷售—資金—拿地—新開工—施工—投資”的傳導鏈條在多個環節出現了傳導失效,體現為三個背離:
首先是“銷售降,拿地升”的背離。一般銷售領先土地購置3-6個月。從2016年8月到2017年8月,本輪銷售大幅回落,銷售面積同比從25%%降至2017年8月的14%,下跌10個百分點。同期房企拿地卻持續向好,土地購置面積同比從-8.5%升至10%,上漲近20個百分點。
對于“銷售降,拿地升”的背離,管清友認為,原因在于房企資金充裕和土地供給增加。從需求看,房地產企業有錢拿地。2015-2016年經歷了一輪地產銷售火熱,極大地改善房地產企業的資金狀況。截止2017年一季度末,上市房企的貨幣資金為8841億元,處于歷史最高位,同比增長近40%。2017年上半年,房地產開發到位資金同比維持約11%,8月才回落至9%;從供給看,房地產企業有地可拿。今年以來房地產庫存去化加速(尤其是三四線城市),在因城施策的指引下,部分庫存較低的城市加大了土地供給。由于土地掌握在政府手中,屬于稀缺資源(供不應求),房企出于規模擴張的考慮仍然會選擇拿地。
其次是“新開工升、施工平”的背離。一般新開本略領先施工,或基本同步。從2016年9月以來,新開工面積從6.8%開始上行,2017年上半年維持在10%-11%之間,8月回落至7.6%。同期施工面積卻始終保持平穩,維持在3.2%左右(2.9%-3.4%)。
之所以出現“新開工升,施工平”的背離,管清友認為,一方面,新開工上升是被動跟隨土地購地面積的結果。房企拿地后1年內不開工,需繳納最高20%的土地閑置費;2年內不開工,政府有權無償收回土地使用權;另一方面,施工面積平穩源于復工面積的減少。本期施工面積由新開工面積和復工面積共同決定。新開工面積上升,而施工面積保持平穩,意味著復工面積減少了,表明房企投資意愿不足,對樓市預期悲觀。
最后是“施工平,投資升”的背離。施工面積和投資基本同步變化,但本輪在施工面積保持平穩的情況下,房地產投資卻一直往上走,從2016年7月的5.3%升至2017年4月的9.3%才開始向下,8月降至7.9%。
對于“施工平,投資升”的背離,管清友認為,原因在于房地產投資主要由土地購置費帶動。房地產投資可分為土地購置費和建安費用,施工面積與建安費用密切相關,施工面積平穩,土地購置上升,表明房地產投資回暖主要由于房企拿地支出增加。
由于房地產數據上存在經驗和現實的背離,市場對于下半年房地產投資走向分歧嚴重。而管清友的判斷則是房地產韌性后勁不足,四季度緩慢下行。管清友得出房地產韌性后勁不足的另一依據是房地產企業融資收緊。他預計下半年貨幣政策維持流動性平衡,為配合金融去杠桿,貨幣政策難以出現寬松,最多從量價雙緊轉向量平加緊。
在這種情況下,典當的融資作用或許會越發凸顯。北京商務委員會副主任孫堯在活動中表示,典當業是中國自古以來最重要的傳統融資渠道之一,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自1987年正式恢復以來,典當行業憑借著其小額短期借貸方面的優勢,依托“小額、短期、簡便、靈活”的經營特點,迅速成長為傳統金融行業的有益補充,成為普惠金融的重要組成部分。據統計,截至2017年10月底,全國共有典當企業8457家,分支機構952家;其中北京市共有典當企業359家,分支機構135家。
北京市典當行業協會會長楊永認為,在金融領域,典當發揮著拾遺補缺、調劑余需的作用,與銀行等傳統金融機構形成多層次融資服務體系。新時代下,新興經濟體不斷涌現,傳統產業轉型進入深化階段,新技術、新手段的應用,都將使傳統典當業務和發展思維不斷面臨考驗,典當行業要適時調整、認真處理好短期與長期、生存與發展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