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化妝品企業加快了向海外市場尋求專業人才的腳步。
近日,路透社援引美妝行業專家和獵頭的消息稱,中國本土美妝企業伽藍、珀萊雅、尚惠等正在積極聘請韓國行業高管,并加大研發投入和收購海外公司。有些中國公司甚至愿意將薪資提高50%,提供韓國員工的租房和往返費用。
實際上,本土美妝企業大約在5年前就開始引進有外企科研背景、海外經驗的優質人才,只是隨著近年來中國化妝品市場的快速增長、本土品牌實力的提升,對人才的需求量更大了。
2016年我國化妝品市場容量超過3000億元人民幣,已經成為化妝品消費大國,從單個市場規模來看已經超過日本成為僅次于美國的全球第二大市場。而市場研究機構Euromonitor預測,中國化妝品行業將在未來幾年繼續保持穩定增長態勢,預計到2021年市場容量將達到4337億元,2017至2021年年均復合增長率5.4%。本土品牌以不斷壯大的本土市場為土壤,市場份額從2012年的12.8%上升到2016年的17.6%,相比之下外資品牌在中國市場的占有率正在下降。
雖然本土品牌市場占有率在上升,但外資品牌目前仍占據優勢市場地位。本土品牌由于生產和消費基礎較薄弱,并受到資金、技術及人才等方面制約,難以在品牌策劃、產品開發、質量保障等諸多方面與外資品牌相抗衡。
“本土化妝品公司的歷史最長才20年左右,之所以發展起來一方面由于本土快速的經濟發展,以及中國用戶對化妝品需求的激增,另一方面是因為抓住了渠道優勢或找準了一個好的概念。”相宜本草中草藥護膚研發中心首席科學家呂智告訴界面新聞,相宜本草對商超渠道、伽藍集團對CS渠道(化妝品專營店)的把握,都曾讓品牌實現了銷量翻倍增長,但當這些low-hanging fruit(容易摘到的果子;可輕易實現的目標)摘得差不多時,本土化妝品都已經意識到,最終要回歸產品品質和品牌建設。
銷量和品牌知名度可以通過砸錢打廣告快速建立,但產品技術和開發能力則很難在短時間內積累,因此從更有經驗的日韓、歐美市場尋找專業人才,成為本土品牌較快提升自身競爭力的方式之一。
擁有自然堂、美素等品牌的伽藍集團,早在5年前就開始了國際化人才的關注和引進,伽藍集團相關負責人告訴界面新聞:“集團在經營理念中明確提出要‘匯聚全球力量、打造中國品牌’,在此策略下,伽藍的品牌發展中聚集了不少全球力量,包括全球的供應商資源、人才資源,目前公司外籍人才已達到幾十人,分別來自韓國、日本和法國等國家,他們主要負責研發和營銷策劃領域。”
韓國化妝品行業的高管和人才近來頗受本土企業歡迎。
韓國海外化妝品銷售平臺b2link的戰略總監朱明國很早就注意到了這一趨勢。他告訴界面新聞,中國品牌韓束、韓后早就開始招募韓國人,而廣州尚惠、伽藍等集團也有20-30名左右的韓國員工,其中兩三位還是副總級別。韓國招聘公司HR Biz Korea主管Choi Sun-hee也對路透社表示,不少中國品牌都在頻繁引入韓國化妝品人才,如廣州尚惠計劃將韓國員工數翻倍提高至40人,并聘請了韓國 Nature Republic(自然樂園)的前高管負責新品牌茹妝的設計和研發;珀萊雅在2014聘請了韓國Clio的Kim Hoi-joon主管旗下品牌悅芙媞,并相繼聘請了十多位韓國員工;迦藍集團則在年初聘請了韓國高管負責自然堂的改革,Amorepacific旗下Etude品牌前主管Kim Dong-young也已伽藍工作一年。
本土品牌看中的是韓國發達的化妝品產業下人才的多方經驗,并希望借此彌補自身“強于渠道、弱于品牌”的短板。“韓國的化妝品OEM(貼牌加工)、ODM(原始設計商)行業非常成熟,滋生出‘Fast Beauty’的概念,推出新品牌和新SKU的速度很快,因此在韓國品牌商工作的人有豐富的品牌概念設計、式樣生產、測試、推廣、培訓等經驗。”朱明國稱。
此外,韓國、日本與中國同為亞洲區域,化妝品產品設計與中國消費者在膚質、概念、喜好等方面更加貼近,整體走在全球化妝品市場的發展前沿,人才自然也更受歡迎。市場研究機構英敏特2016年底的調研數據顯示,中國女性仍對韓妝趨之若鶩,約33%的受訪者表示韓國品牌是其最常購買的品牌,位居所有品牌原產國之最。
而外籍高管或專家的職責分配取決于本土品牌不同的發展戰略和需求,他們或負責公司整體研發業務,或主管某一個品牌或項目。
據伽藍集團相關負責人介紹,外籍人才主要負責伽藍產品研發、基礎研究、品牌策劃等方面,不單單服務某個品牌,而韓國專業人才在產品策劃和彩妝開發兩個方面展現了其擅長之處,給伽藍帶來不少啟發。該集團的基礎研究、配方開發等領域都有外籍專家參與其中,其中“3D皮膚模型”技術就是由法國專家主導開發。
相對于產品快速翻新迭代的韓國美妝業,日本公司則更注重配方的精細打磨。相宜本草就引入了日本化妝品專業人才、成立日本研發實驗室,利用其先進的配方技術完善自有的中草藥技術,“我們的日本老專家每隔一段時間就會來中國溝通交流,他們主要負責獨立的項目。”呂智說。
技術經驗優勢外,職業化和專業化程度普遍較高的外籍人才,也在經營管理上給本土企業帶來啟發。例如,任婷提到一位在伽藍集團工作的外籍管理人員,到中國后并沒有直接做經驗輸出,而是到品牌覆蓋的主要區域實地進行消費者調研,再進行嚴謹的工作計劃。
為延攬人才,一些本土化妝品企業在薪資福利待遇、管理上也正在縮小與跨國公司的差距,并為外籍員工提供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相對補貼。B2link戰略總監朱明國表示,雖然存在漲薪挖人的情況,但不至于翻倍,因為中國本土的工資水平已經很高了。
更好的薪資福利并不是海外人才來中國工作的唯一原因,中國飛速發展的化妝品市場與消費需求,也能夠為他們提供更好的事業發展機會。“一些來到中國市場的海外人才,可能在本國的職業上升空間有限,過去他們負責一個小團隊,來到中國可能肩負起更大職責。”呂智說。
短期內,中國化妝品市場的增速發展依然會吸引大量海外美妝技術、管理人才,這些相對成熟和先進的經驗會幫助本土化妝品品牌的品質升級。但呂智認為,這一趨勢并不會持久往上走,一方面外籍人才在語言、文化等方面的區隔不利于溝通,而本土人才正在不斷成長;另外,對于有出海計劃的本土品牌來說,可能更需要熟悉不同市場定位、銷售狀況以及行業法規等相關人才。
本文轉載自界面新聞,作者楊秋月,如牽涉版權問題,請與管理員聯系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