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入股高鑫零售之后,怎么改造升級旗下兩家大賣場(大潤發、歐尚),全行業都等著精彩“故事”的上演。
尤其是大潤發,頂著中國門店最多,業績最高,體量最大的綜合購物大賣場名聲,已經8年了。阿里巴巴,又是中國乃至全球獨領趨勢的互聯網公司。兩家公司的磨合和再造,于阿里和傳統大賣場產業,都是一次劃時代的案例。
就在兩家公司締結入股兩周之際,《零售老板內參》APP試著推敲一番,阿里會怎么改造升級大潤發。
一、阿里賦能實體業目的
阿里巴巴集團CEO張勇(花名逍遙子)曾說,實體零售企業得以升級改造,離不開三種能力:線上超級流量入口(淘寶、支付寶);大數據整體信息架構;基于實體零售的創造性思考建構力。這三種能力,在現在的高鑫零售,均不具備。不然,鎮守賣場生鮮20年的大潤發,怎么不到一年風頭就被盒馬蓋過去?
相應的,高鑫零售在大賣場方面擁有的三種能力,正如逍遙子自己所說的那樣,也是阿里渴望具備的:嫻熟的實體門店運營經驗;完善的商品管理能力;廣泛的門店網絡覆蓋和長時間與消費者磨合出的互動關系。阿里需要借助這三種資源和能力,突破原來電商難以逾越的全社會消費零售20%份額瓶頸,向更龐大的80%線下份額加速突破。
還有更重要的一點,阿里已經很多年,沒有誕生類似韓都衣舍、三只松鼠、茵曼這樣的知名“淘品牌”了。阿里系的線上平臺激烈的競爭環境,也不容易出現新品牌了。在三只松鼠、茵曼自己都在廣泛開發線下渠道的當下,阿里以天貓為龍頭,所構建的品牌商關系,已經全面倒向傳統國內外大牌。
也就是說,在阿里平臺和終端消費者之間,打通彼此彼此連接關系的品牌商,本身就在尋求線上線下一體化。眾多國內外服飾、家電和家居類品牌商家,一邊加強與天貓的合作,一邊又加速在布局拓展或調整線下渠道。
阿里一方面在幫助這些品牌商完善線下渠道,比如天貓“智慧門店”計劃,“天貓下凡”計劃,還有各種人工智能、AR技術的實體落地。另一方面,阿里還要幫助這些品牌商搶奪線下渠道,在一個個入股、收購的實體企業中,幫助品牌商更好的“立足天貓,做大線下”。
終端消費者方面,年輕人不去大賣場,或者僅僅是父母輩中老年家庭消費客群才去大賣場,已是國內眾多大賣場存在的最大現實情況。新顧客引不來,老顧客留不住。原來營業面積上萬平米大賣場存在的最大價值:“一站式購物滿足”,現在反而成了“一站式購物不滿足”的短板。
可以說,大賣場原本幾個賴以制霸零售業的幾個經營模式,現在反而全成了累贅阻礙。
包含著生鮮、快消雜貨、百貨所有大類的商品結構,現在樣樣被趕超。生鮮出貨量做不過農貿市場,風頭話題做不過互聯網新物種。百貨(數碼家電、服飾鞋帽箱包)更是被線上市場打的體無完膚,不少品牌商已經基本放棄了大賣場。僅剩下快消雜貨還能勉強堅守陣地,維持著賣場的出貨量。
大賣場原來以貨架為導向,精心設計的顧客動線,希望顧客在“逛”的過程中,推著購物車,越買越多。現在看來,對消費者也是“噩夢”般的購物體驗。想簡單買點東西的顧客,為什么一定要耗費半小時,穿過大半個賣場,最后從統一的收銀柜臺排隊結賬出來?顧客深陷巨大賣場的不適感,是現如今消費者抵觸大業態的很突出原因。
大賣場自身存在的問題,還有很多,這里不再一一追述。阿里升級改造高鑫零售兩個大賣場的模式方法,總結起來,大概應該就是一個目的:
利用阿里的流量入口、大數據能力,為眾多品牌商引入大賣場,讓消費者在這里隨時隨地,體驗舒適的“一站式購物滿足”,讓大賣場恢復原來可逛好逛的購物集合價值,最終創造性構建“21世紀具有新零售內涵的新型大賣場”。
二、盒馬式“餐飲航母”
鑒于盒馬(淘鮮達)聯合天貓主導高鑫零售升級改造已是公開的秘密,能否實現“21世紀具有新零售內涵的新型大賣場”目的,基于高鑫零售全國454家門店因地制宜的改造,其模式基本不會脫離以下兩種可能:
第一,餐飲航母店。放大目前盒馬鮮生集市店的“生鮮+餐飲”概念,推出可能達到5000平米的航母級生鮮餐飲店。
第二,品類集合店。基于大賣場生鮮、雜貨、百貨3個大類(細分12個品類),推出若干個模塊化精品“店中店”。
先說餐飲航母模式。
盒馬的生鮮餐飲模式,可總結的Know-How已經數不勝數。賦能到傳統實體企業,粗略分類總結,無非是“餐飲+生鮮”之間,彼此大中小的側重突出。
比如盒馬在寧波三江目前已經啟動改造的門店,初期1.0版本,就是“無餐飲+中生鮮”,以傳統生鮮貨架為主,兼顧少部分進口高檔生鮮,暫無餐飲檔口。而盒馬鮮生集市店(即一般消費者熟知的盒馬4000平米標準超市),屬于很典型的“大餐飲+大生鮮”,以生鮮品類為主,突出進口高檔海鮮優勢,用餐飲檔口的現制現吃為賣點,吸引顧客到店體驗,建立長期頻繁的下單購物習慣。
為了打入消費者“盒馬什么都有得吃”的心智印象,盒馬圍繞著“吃”,不可謂不惜余力。每季推出若干新品上季生鮮,每月推出若干新式菜品,每周一個美食主題活動……讓消費者對美食和生鮮的穩定需求和好奇心,都得到頻繁的觸達和響應。“盒馬今天又有什么好吃的?”已在盒馬穩定客群中形成共識。
不過,這遠不止是盒馬生鮮模式的終點。在盒馬自營門店里,盒馬也做不到全品類的“餐飲+生鮮”,比如,盒馬現有門店里,就沒有火鍋。以此推問,盒馬鮮生門店的“大餐飲+大生鮮”,能不能在此基礎上,升級成“全餐飲+全生鮮”呢?
答案是,在盒馬4000平米標準店里不可以,在大潤發10000平米大賣場里,可以。
以大潤發為代表的高鑫零售門店,改造起來,毫不費力。在大潤發門店里,無論是雙層還是單層,無非就是貨架排列的大倉庫格局。把那些可移動的貨架清空后,整個賣場其實就是一個四面完全敞開的大倉庫、大廠房格局。在這么通透的空間里,想怎么改造,就怎么改造。
試想,盒馬選擇一個自己供應鏈能接上,業績又在虧損的大潤發門店做試點。關閉營業半年,做賣場大改造。將門店里的貨架全部移走,劈開一半面積做生鮮餐飲區,好比是一個Plus版本的盒馬鮮生,將盒馬現有門店的生鮮+餐飲做進一步的概念和體驗的放大。
在這么個盒馬鮮生Plus店里,生鮮貨架增加,現在盒馬門店賴以引爆口碑的海鮮水產貨架,其實普遍都很小,遠不夠現場顧客購買。同時,再把餐飲檔口增加更多,徹底改變現在盒馬門店只能現做海鮮,顧客還要等1小時的局限。
或者將海鮮、水產、肉品、主食等不同品類的餐飲檔口,與不同品類生鮮貨架區隔。海鮮貨架旁邊配置海鮮餐飲檔口和就餐區;肉品貨架旁邊配置鐵板串燒餐飲檔口和就餐區。以此類推,每一個生鮮大類,都有相區隔的獨立生鮮貨架區域,更有與之搭配的餐飲現做現吃檔口。
面積擴大后,再增加火鍋、小吃等盒馬現有門店做不了的餐飲項目,讓盒馬入駐的大潤發,如同一個全球餐飲集合店。一個擁有中式西式、正餐小吃、兼顧突出食材為主的美食,以及突出地方不同菜系美食的“餐飲大航母”。
對于消費者來說,盒馬入駐的大潤發,像極了一個高檔的“大食代”美食城,一個升級版的精品生鮮大超市,一個集合了地球上可以搜刮到所有熱門美食,一個“想吃什么這里都有”的吃貨集散大本營。
也是一個可能同時可以滿足幾千人就餐的餐飲大賣場。
等等,說到這里,這個餐飲航母店,好像不僅像盒馬鮮生的放大版,更像一個永輝超級物種的放大版?
是的,由盒馬帶動的這一輪實體店生鮮新物種的熱潮,永輝超市的超級物種店,確實在盒馬的巨大勢能下,成功劈開了一條滿足商圈人群的重餐飲之路。這方面,確實是前期過于聚焦社區人群的盒馬鮮生,所沒有注意到的。
盒馬何不趁此接手大潤發、歐尚的升級改造機會,加強在商圈餐飲業態上的競爭優勢呢?
當然,模式講的通,執行不一定行得通。盒馬也許不會將高鑫零售454家門店全部照此升級改造。這454家門店所在不同城市,城市不同商圈位置,每個門店自身格局特性,包括盈利狀況與否,是自有物業還是租賃物業,或租約是否臨近到期,都是盒馬需要考慮的細節問題。
還有一個問題,10000平米營業面積的大賣場,劈開了5000平米做餐飲航母,剩下的5000平米干嘛?
三、大賣場的“品類集合”價值
剩下的5000平米,當然還是要在雜貨快消和百貨上,體現大賣場“一站式購物滿足”的基本價值,這也是大業態永遠不可顛覆的根本。一個大賣場,肯定不可能只提供滿足吃貨“吃遍全球”和生鮮購買的單一需求。
有鑒于此,精選的垂直品類集合,是生鮮之外,又放大雜貨快消和百貨的另一種可能性方案。理論上來說,這種改造升級方案,難度更大。但是創新的意義也更大。
大賣場現在的百貨業,基本處于“半崩潰、半癱瘓”的狀態。手機數碼不用講了,目前完全是線上的天下。家電(白電、黑電)、廚電也早就被京東、蘇寧瓜分殆盡。這方面,就連天貓自己,也不敢輕易稱王。而天貓、淘寶在服飾、鞋帽、箱包和家紡上的優勢,更是大賣場難以奢望的陣地。
你以為個護美妝上,大賣場還有優勢嗎?顯然也不是。這片市場的線下部分,原本就是屈臣氏、絲芙蘭統治的地盤。然而在電商平臺、品牌直營、出國海淘等沖擊下,屈臣氏們自身也面臨巨大調整轉型。
快消雜貨呢?食品、糖酒、水飲、家清、母嬰等家用品方面,大賣場也是艱難的堅守。高端做不上去,低端做不下來,便利性又比不上線上超市。快消雜貨的優勢,大賣場也很難堅守多久。比如母嬰用品方面,大賣場已經呈現明顯的劣勢。
可是時空的另一端,出國海淘的中國游客,購物首選反而主要在快消雜貨上。國外的藥妝店,食品店,反而是中國游客當前最喜歡花錢的地方。
既然大賣場的商品和購物體驗,已經守不住消費升級的客群時?大賣場能不能干脆弱化百貨,升級快消雜貨,將國外藥妝店精品集合的購物體驗,移置過來呢?
答案是,可以!而且可能非常必要。
我們大膽假設,把餐飲航母店之外的另外5000平米,以每1000平米為一個獨立店鋪單位,推出5個精品快消品大類集合店,形成一個1+5(1個餐飲+5個快消類目集合)的新型大賣場。
這既然滿足消費升級潮下消費者的需求變化,也能滿足有吃有買有逛的“一站式體驗滿足+購物滿足”大賣場業態內涵。
何樂而不為之?
對于消費者來說,假如原來其周邊的一個大潤發門店,現在變成一個“1+5”的新型大賣場。他想吃飯,盒馬大潤發餐飲航母店全滿足。他想購物,大潤發品類集合店也全滿足。
在這5個品類集合店里,想買個護美妝品的消費者,去其中一個類似日本藥妝店的集合點,一站式全滿足,結算也在店里完成。想買食品糖酒調料的消費者,去其中一個類似國外精品食品超市,一站式購足并付款走人。
消費者會覺得,來新改造的大潤發門店,這里依然什么都買得到,還有比原來品質更精致、品牌更精選的商品,也不用像原來那樣,買瓶牛奶要逛遍整個賣場。買什么東西,直奔相應的主題品類集合店,買完就走。
還有一點,這些精選的品類和品牌集合店,或者很多新品牌,會來自天貓已經達成合作的國內外大品牌。為這些大品牌開拓高鑫零售線下渠道,對于各方(阿里、品牌商、高鑫、消費者)都是互利多贏的關系。
四、阿里的線下生意經
《零售老板內參》APP所做的以上大膽推測,很大一部分理由,來自對阿里和已經入手的幾個線下實體企業的觀察。
2014年3月,阿里涉足百貨業,入股銀泰百貨,后來全資私有化,保留陳曉東的CEO職位,派駐技術團隊入駐銀泰,目前已經基本完成銀泰會員數據化工程;
2015年8月,阿里進軍家電業,和蘇寧交叉持股,蘇寧易購入駐天貓,補充天貓在手機數碼家電品類的短板,達成蘇寧物流層面的合作,其他業務端未有涉及;
2016年11月開始,阿里相繼持有華東區域兩大社區小業態品牌,聯華超市和浙江三江購物,牽手百聯系,一舉在江浙滬主場拿下近3500家(注:根據公開資料整理)超市、便利店等中小實體門店。其中,阿里自己的線下“親兒子”盒馬鮮生,已經于今年6月入駐寧波三江,開始揭開傳統實體零售數字化工程(舊城改造)升級改造的大幕。
2017年,阿里在剛剛通過旗下子公司持股新華都之后,趕在11月20日的年底前,成功入股在全國29個省市,226座城市,擁有454家大賣場的高鑫零售。
拿下高鑫零售,意味著阿里巴巴已經徹底占領了中國實體零售過半江山。而大賣場在傳統實體零售業態中的龍頭效應,又讓阿里此次在龍頭行業中拿下龍頭企業的入股動作,顯得尤其值得解讀。
一張構建中國實體零售新版圖,升級賦能改造傳統零售業半壁江山,推行新零售落地全社會“泛零售”各個角落的巨大工程,已經全面展開了。
如果說新零售就是逍遙子所說的“大數據驅動人、貨、場的重構”。那么,阿里入股的幾家百貨、超市、大賣場,將有助于在“人、貨、場”方面分別側重突出。
入股銀泰涉足百貨業,有利于“人”(會員)的數據化。百貨業占領著商圈黃金地段,項目體驗最豐富,消費人群也最完整。所以阿里私有化銀泰,最先要完成的就是“會員的數據化”。
入股聯華超市和三江購物,有利于“貨”(商品)的流通性。看重其區域龍頭地位和扎根社區的覆蓋價值。這些距離消費者最近的標準超市,覆蓋密度最廣,深入社區神經末梢,最適合盒馬的高頻次、短半徑、小份量的生鮮交易和交付。
入股高鑫零售,有利于“場”(場景)的體驗值。讓商品交易和體驗的深度,得到徹底的落地完善。在大賣場大空間“一站式購物”的優勢下,將每一件常用消費品的價值做深做透。借助天貓智慧門店摸索的數據經驗(比如浙江杭州“Home Times”實體店案例),讓一般家用消費品,也有每件熱銷的效果。
以上分析,或許有不少不當之處。但也是基于阿里在今年這個“新零售”元年,已經在推行的各種布局動作中,抽絲剝繭,打通相互邏輯關節而總結出來的。
別忘了,阿里自己已經在摸索一個“巨無霸”式的線下大賣場:貓茂(More Mall)。2018年4月至6月,第一家貓茂大賣場,將在阿里巴巴杭州西溪園區,拉開帷幕。而那個時間,或許也是第一家得到阿里升級改造的大潤發門店,亮相全行業的時間。
以阿里為主導,以實體店為方案落地,將阿里系在流量、支付、物流三大基礎設施的賦能下,完善實體業數字化改造和業態升級。在阿里改造高鑫零售的案例中,或許會看到一個更清晰、更值得全行業借鑒效仿的“新零售”樣板。
本文轉載自零售老板內參,作者萬德乾,如牽涉版權問題,請與管理員聯系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