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續近三年的樓市“去庫存”措施效果進一步顯現,目前多數城市的房地產庫存已進入良性周期。易居房地產研究院近日發布的數據顯示,截至10月底,受監測的80個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庫存總量為39490萬平方米,環比減少2.1%,同比減少10.1%,已經連續27個月同比下跌。
對比歷史數據,當前全國80城庫存規模相當于2013年8月的水平,即庫存規模回落到了4年前。事實上,2015年以來,全國80城庫存規模就呈現出持續性下降態勢,這也意味著去庫存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具體來看,各線城市樓市庫存普遍下跌。截至10月底,一、二線及三四線80個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庫存總量分別為2168萬平方米、23884萬平方米和13438萬平方米,環比增幅分別為-2.2%、-2.4%和-1.5%,同比增幅分別為-17.6%、-9.6%和-9.6%。均出現了環比和同比下滑態勢,未來部分房價上漲過快、庫存偏少的城市,補庫存的空間依然較大。
10月,80個城市中有67個城市庫存低于去年同期水平,另有13個城市庫存出現了同比增長。其中,珠海、合肥和惠州三個城市庫存上升幅度較大,同比增幅分別達到95%、79%和77%。在80個城市中,有67個城市的庫存出現了同比下滑態勢,其中杭州、柳州和馬鞍山的同比跌幅較大,分別為55%、49%和38%。庫存同比下跌的城市數量明顯多于上升的數量。
從供求結構來看,10月商品住宅新增供應規模整體上小于成交規模。80個城市新建商品住宅新增成交量為3617萬平方米,環比減少1.5%,同比減少27.2%。對比供應數據,10月樓市供小于求,使得庫存規模總體上有所下滑。
不僅如此,庫存增長將壓迫房價回落,易居研究院智庫中心研究總監嚴躍進認為,這也可以解釋近一個月以來一線城市房價指數率先下跌的現象。
官方公布的數據也反映出了同樣的趨勢。10月份,全國商品房待售面積為60258萬平方米,同比下降13.3%,降幅比上月末擴大了1.1個百分點。
中原地產首席分析師張大偉認為,當前房地產去庫存任務已初步完成,一二線及三四線城市商品房庫存消化較為充分,很多城市庫存消化周期已降至12個月以下。尤其是在今年,許多三四線城市成為了去庫存的主力軍。
從存銷比來看,截至10月,一、二線及三四線80個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存銷比分別為11.9、10.7和10.9個月。相比9月11.6、10.6和10.8個月的數值,三類城市均有所反彈。嚴躍進表示,“觀察近期這三類城市的存銷比數據,縱向看,基本上都呈現了在低位水平上微小反彈的態勢。從橫向看,一線城市的去化周期甚至比二線城市、三四線城市要大,已經增長到壓迫房價下跌的程度,這也可以解釋近幾個月國家統計局公布的70城房價指數中一線城市房價指數率先下跌的現象。”
針對全國80城庫存規模持續下降的情況,易居研究院智庫中心研究總監嚴躍進分析認為,各地普遍實行嚴格預售審批政策,是庫存減少的主要原因。“10月份,80個城市新建商品住宅月度新批準預售面積為2782萬平方米,環比減少33.3%,同比減少36.4%。從總體上看,10月房企推盤節奏有所放緩。這也說明當前預售證管控政策依然是比較嚴厲的,且超乎預期。”他說。
嚴躍進還表示:“前10個月,全國80個城市新批準的預售面積為32711萬平方米,同比下跌16.5%。預售證發放規模減少,一方面和各地前兩年供地節奏放緩有關,另一方面也和各地的價格管控有關。很多高價樓盤若不主動調低申報價格,就會面臨無法獲得預售證的尷尬。”
“今年前10個月全國樓市深度調整,充分體現了調控政策效應。尤其是一些房價過快上漲的城市,在預售證發放上持續收緊,這對于督促房企降價、穩定房價等都發揮出了重要作用。”嚴躍進表示,“從短期來看,至少在今年年底前,考慮到房價穩定的政策導向沒有變化,所以年底前部分城市依然會執行較為嚴厲的預售證管控政策,這會制約庫存規模的上升速度。”
除了調控基調不放松之外,今年住建部還強調要完善住房供給和保障體系,有效調整供給結構,包括大力發展住房租賃市場,加大對新市民的公租房保障力度,因地制宜發展共有產權住房,繼續推進城鎮棚戶區改造,加強城鄉統籌和區域協調等,這也意味著房地產調控在保持定力的同時,主導思想將逐漸由“去庫存”向完善供給過渡。
業內普遍認為,有效落實“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在滿足剛需、適度增加土地供應的同時,應更加有效地遏制投資投機性購房。特別是要穩妥把握樓市杠桿率,強化對二套及以上房屋的限貸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