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為天。在過去很長一段時期里,人們對餐飲消費的要求無外乎兩點,一是環境好、上檔次,因為請客需要;二是能吃飽吃好,因為胃需要。
十年前,隨著國民收入和消費水平的大幅提升,國內高端餐飲業態瘋狂生長。彼時,高端餐飲收入一度占到餐飲行業總收入的30%左右,以俏江南、湘鄂情、小南國、凈雅、唐宮等為代表的高端餐飲品牌風頭十足,賺得盆滿缽滿。
好景不長。2013年之后,高端餐飲遭遇發展困境,漸顯頹勢,諸多高端餐飲連鎖品牌營收出現斷崖式下跌,部分餐企跌幅甚至超過50%。大面積關店潮之下,僅湘鄂情一年就關閉了13家門店,高端餐飲江湖哀鴻遍野。
從表面上看,在國家限制“三公消費”的威力之下,一些主要依賴公務、政商消費的高端餐企受到了重創。但實際上,對消費需求和市場變化的滯后反應,以及經營思維、手段的落后,才是高端餐飲品牌逐漸沒落的主因。
轉型求生是唯一的出路。問題是,在整個餐飲江湖的大洗牌和慘烈競爭之中,正確的突圍路徑在哪?
江湖不相信眼淚
“如果兩年前,我能夠下得起這個決心,把所有高端店全部關掉,相信凈雅不會是現在的狀態”。
2016年12月,在一次餐飲酒店領袖論壇上,凈雅集團總經理張桂君淚灑現場,直言由于傳統思維不能快速適應變化,以致全面關店,瀕臨倒閉。要知道,鼎盛時期的凈雅,有近30家酒樓,其金牌店人均消費曾高達2 000元,一度被認為是高端餐飲的標桿企業。
2012年,中央八項規定出臺后,主打高端海鮮,瞄準公務、商務宴請的凈雅首當其沖,經營狀況急轉直下。客觀來看,政策限制只是高端餐飲進入困境的催化劑,更為關鍵的原因在于——消費需求的變化。
首先,大桌變小桌。相比過去大家庭動輒十幾口人吃一大桌菜,講究裝潢和排場,80、90后組建的小家庭就餐更講究精致和實惠。
其次,消費升級趨勢下,餐飲向年輕化和精致化轉變。以外婆家、綠茶、新白鹿等為代表的餐飲快時尚品牌興起,憑借充滿設計感的就餐環境和高性價比,俘獲了一大批80、90客群,搶走了高端餐飲很大一部分生意。
凈雅并非沒有尋求轉型之路,2013年,凈雅集團董事長張永舵就曾宣布戰略轉型,試圖通過多業態組合、多品牌經營來扭轉頹勢。
具體而言,凈雅開起了火鍋店,同時發展團膳、低端中餐、機場餐、地鐵餐等業務。另外,凈雅還發力線上渠道,開通“凈小二商城”,瞄準半成品和準成品業務。
然而,凈雅的這場轉型并不成功。一方面,凈雅集團高層一度對公務、商務接待消費抱有幻想,認為這兩項以后仍是主要收入,沒有及時關停早已入不敷出的高端酒樓。這種錯判和觀望,令凈雅始終難以徹底轉型。
另一方面,凈雅的自救措施雖然“多而全”,但與其優勢品類——“海鮮”的關聯性并不強,導致每項新業務都未形成核心競爭力,其收入遠遠抵不上自身重資產的拖累。更為重要的是,凈雅從單一品牌搖身變為多業態品牌,在缺乏強大資金和供應鏈能力的支持下,要同時應付海鮮、火鍋、中餐、地鐵餐等多條生產線,顯然力不從心。
轉型失敗的凈雅,如今只能靠變賣自有資產來償還債務。不只是凈雅,高端餐飲的另外兩面旗幟俏江南、湘鄂情同樣在轉型中迷失。
創始人出局、控制權幾經易主的俏江南賣起了盒飯,徹底變身大眾餐飲品牌,與做“餐飲界愛馬仕”的初衷已漸行漸遠;而湘鄂情面對業績下滑,沒有從餐飲市場的變化中尋找新的機會,也沒在管理和營銷上做出實質性改變,卻盲目轉向互聯網和環保行業。由于虧損嚴重,最后不得不轉讓商標還債,門店僅剩寥寥幾家。
高端餐飲品牌向大眾化、多元化方向轉型固然正確,但如果只是病急亂投醫,盲目轉型,不僅會拉低品牌形象,失去既有消費,也不見得能夠迅速贏得新消費群體的認可。要知道,政策導向和市場環境淘汰的只是畸形的餐飲消費形態,而不是高端餐飲本身。
說到底,凈雅、俏江南、湘鄂情們還是敗給了自己。
副牌、年輕化與“快廚房”
高端餐飲一片蕭殺之氣中,依然有成功突圍的玩家。
“粵系大佬”唐宮集團在轉型過程中,通過打造“副牌”,迎合不同年齡和消費能力的人群,適應市場的快速變化。唐宮陸續引進了金爸爸、胡椒廚房等海外品牌,孵化了唐宮茶點、唐宮小聚等自創品牌。
以唐宮小聚為例,主打年輕化和時尚化,在傳統粵菜上進行創新,打造出許多獨特造型和口味的“包點小菜”。比如天鵝酥,蟹肉啤梨粿、小豬叉燒包等,可愛的造型,俘獲了眾多年輕吃貨。
唐宮小聚采取小門店策略,一改老門店動輒二三千平方米的“闊綽”,縮減到500平方米左右,提高營業利用率。為保證出菜速度,唐宮小聚還在后廚管理上狠下功夫。比如,每個柜子都貼著負責廚師信息、清潔標準、溫度標準等,每個盛物器都表明了品名、開啟時間、有效期等,每種原材料都有明晰的樣本圖片和嚴格的采購標準。另外,廚房還裝置了很多功能工具箱,把每個工具“對號入座”,確保后廚人員在30秒內能找到想要的工具。
憑借著對菜品、店面、后廚管理的創新改進,唐宮小聚保持著較高的營業流水和翻臺率,也成為唐宮集團轉型的成功樣本。
2017年8月7日,高端餐飲品牌小南國正式更名國際天食,年中財報顯示,集團凈利潤同比上漲188%。同樣是孵化新品牌,與凈雅忽視主營品類的關聯性相比,小南國推出的新品牌南小館、小小南國、慧公館,從形象到菜品都與小南國一脈相承,品牌調性保持一致。
南小館主要針對年輕消費者,主打生煎、鍋貼、燒麥等經典上海小吃;小小南國經營江浙菜,以家庭消費為主;而慧公館則主打精品本幫菜,選址具有老上海風情的場所。小南國打出的這三張“副牌”都是圍繞“上海特色”作為品牌立足點,打造產品和服務。如此一來,除了保持品牌的延續性外,更重要的是可以統一供應鏈,減少不必要的資源消耗。
無論是小南國還是唐宮,其轉型成功的共同之處在于:第一,針對不同消費能力、口味的人群,開發不同的子品牌,一改價格昂貴、口味單一的形象;第二,改革供應鏈管理,降低綜合成本。
對傳統高端餐飲而言,一些新派連鎖餐飲品牌在供應鏈上的“微創新”,也頗有借鑒價值。比如,眉州東坡利用數據化管理手段,提前算出食材的合理價格和采購量,經統一采購后運送到中央廚房進行粗加工,然后分發到區域內的各個門店。在這個過程中,車載GPS會記錄車輛在配送途中的停留地點、時長和行駛速度,這些數據能夠為每一輛配送車規劃出合理的線路,確保食材如期送到每家門店。
又比如,新辣道將每天的營業時間切成了若干個15分鐘,餐廳系統會記錄出每個15分鐘的營業額和菜品點擊量,從而推算出每道菜在每個時段的銷售次數,以便為高峰期提前備菜。
事實上,過去高端餐飲依賴“大廚”的傳統中餐模式,分店開得越多,人工成本就越高。而“中央廚房+數據化管理”的模式,可以將每個環節標準化、信息化,分店越多,成本卻相應被攤薄。
離吃貨再近一點
今年7月,被稱為“自助餐中的勞斯萊斯”的金錢豹如大廈般轟塌,來自員工和供應商的訴訟不斷。
究其根本,“扶墻進,扶墻出”的時代已經過去。從前,人們對自助餐的認識是“隨便吃”。但當大眾消費升級被不斷強調的時候,“以量取勝”自然就變成了不高檔的代名詞。
當高端的定義變成了“更精致、更細分、更特別”時,做精做美,做小做新才是餐飲正確的打開方式。
深海餐飲集團旗下高端海鮮火鍋品牌“怡鄉春竹”一度人均消費客單價高達400~1000元,但在2013年前后,同樣遭受了高端餐飲的“寒冬“。在市場的倒逼下,創始人孫志剛只好轉型。
孫志剛的轉型之路分為三步:第一步,他將海鮮火鍋門店全部改成了自助餐,降低人均消費,擋住了第一波洗牌的沖擊;第二步,他對海鮮品類市場再細分,在一線城市推出中端海鮮自助品牌“深海800米”,定價250元左右;第三步,渠道下沉,布局海鮮超市、街邊店和社區店,主打人均消費百元的大眾海鮮餐飲。
“將高端變低端,大店變小店,不斷降低成本,通過走連鎖化品牌經營的道路,才有可能取得成功。”在孫志剛看來,在保持品牌差異化的同時進行“消費降維”,也是一種突圍路徑。
單點突破的打法在餐飲轉型中依然奏效。2013年,重慶餐飲品牌阿興記大飯店營業額下降40%,上座率下降30%。行業的低谷卻促使阿興記從高端餐飲轉型到種兔養殖,進而發展形成肉兔全產業鏈。
從“飯店模式”切換到“養殖模式”,幾年下來,阿興記從基因繁殖、養殖到屠宰、加工、銷售,打通了整條肉兔產業鏈。
在產品端,阿興記開發了肉兔專用飼料“兔優”、兔肉休閑食品“嘟嘟兔”以及熟食制品“兔大廚”系列,通過餐飲、商超、電商等多渠道銷售。下一步,阿興記還將開發更多的兔肉產品,孵化特色兔肉餐飲門店品牌。
與其在餐飲充分競爭市場血拼,不如成為餐飲細分品類供應鏈龍頭。憑借著“大單品”策略,2017年5月,阿興記成功掛牌新三板,成為資本市場首家肉兔全產業鏈公司。
場景讀心術
餐廳要講格調,菜品要有顏值,最好能來點音樂和故事,順便能交個朋友。
從某種角度而言,吃飯實際上是一種場景消費。因此在高端餐飲大突圍中,一些餐企高舉“場景派”大旗,圍繞特定人群深度分析生活方式、品味喜好,試圖實現“精準打擊”。
幾年前,北京宴一度與其他高端餐飲品牌一樣步入低谷,但它并沒有盲目轉型中低端市場,而是繼續堅持高端定位。北京宴董事長楊秀龍有一句名言,“奔馳是拉人的,無論如何都不能拉土豆,拉土豆就得用拖拉機”。在他看來,轉型調整不能改變原有的品味與定位。
于是,北京宴從強調硬件檔次轉變為強調場景,推出了私人定制服務。其私人訂制包括氛圍、味覺、服務的三重訂制,主要瞄準普通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推出生日宴、婚宴、家宴以及商務宴等12種宴會訂制服務。以婚宴為例,就包括20多項服務內容。
一個故事可以說明北京宴的場景化打法。在一位80歲老人的壽宴上,現場掛滿了老人不同時期的相片,在《燭光里的媽媽》音樂中,一位穿著廚師服,戴著口罩的“廚師”,端著剛剛煮好的一碗長壽面走到老人面前。老人嘗了一口后好奇地問道:“你怎么知道這是我愛吃的味道?”廚師不語,慢慢摘下了口罩,竟是老人的兒子。
如此帶有“驚喜”的沉浸式場景,大大超出客人預期,讓個性化服務價值得到了真正體現。北京宴也憑借這種打法迅速扭轉局面,實現業績增長。
事實上,隨著大眾消費整體處于升級趨勢,價格、檔次早已不是高端餐飲的壁壘,取而代之的是充滿差異化和個性化的 “場景”。這方面,一些時尚餐飲品牌的“場景”打法,就很值得只會“富麗堂皇”的傳統高端餐飲學習。
比如,胡桃里把場景化消費作為賣點,將音樂、美食、美酒、表演融為一體,打造符合都市白領、音樂愛好者的社交空間;桃園眷村通過場景營造把早餐賣出了濃濃的鄉愁和懷舊感;深圳蠔門九式則干脆把鄉野麥穗搬進餐廳,讓用餐的顧客仿佛置身于稻田之中。這些場景既充當著品牌營銷和流量的入口,也重新定義了消費者和餐廳的關系。
場景延伸是另一個思路。餐企金百萬通過“智能鍋+準成品+外賣平臺”的模式,把平臺服務延伸到在家消費場景。具體而言,用戶使用金百萬自主研發的智能鍋,可以通過其App購買自營或者合作餐廳的食材和料包,掃描準成品包裝上的二維碼,即可用手機控制智能鍋烹飪。不同于其他外賣,金百萬通過智能鍋產品,強化了“在家煮飯”場景,并連接了B、C兩端的需求。
中國餐飲業正經歷著結構和質量的大升級,符合市場主流的高端消費方式仍然有上升空間。褪下價格虛高、品牌奢華的外衣,真正回歸到產品、服務、用戶身上,才是未來高端餐飲發展的正確方向。
本文轉載自商界雜志——糜豐,如牽涉版權問題,請與管理員聯系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