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36氪上次獨家報道共享健身倉“覓跑”之后,共享健身倉成為一時熱點,市面上同類項目已經接近10家。如果說“共享健身是風口”的假設成立,那么這場風口爭奪戰的關鍵問題是:造新倉、進社區和拓城市。
即便健身倉被認為是一個沒有產品壁壘的商業模式,但造一個5平米的新倉并不容易。結構設計、空調問題和外觀問題,都是這個新產品要解決的問題。36氪最近和覓跑創始人畢振又聊了聊,他們在1個月內迭代了2.0版健身倉,在北京簽約了300家社區,還剛剛進駐了社區規模更大的上海。
新版的覓跑健身倉在外觀上做了大的改造,產品和清華美院聯合設計,流線型的外觀和軟體的內部環保材料,整體面積仍然保持在5平方米。倉內的另一大改造是增加了負離子氧吧,配合原有的空調設備,對倉內的空氣環境設備做了一定的升級。此外倉內的配置還有電視、跑步機和消防設備。倉內的用電采取外部獨立商業用電接入,避免了社區居民用電的占用,同時配備太陽能發電設備。
2.0版的覓跑迷你健身倉首先投放在了上海,第一臺產品投放在了位于上海中山北路的品牌公寓V領社區,主要面向年輕用戶群體進行產品測試。目前上海已經簽約50社區,預計年底覆蓋上海800個社區。此外,覓跑將在2.0倉內投放動感單車,單車倉的投放,擴展了覓跑運動的品類。
如果說造新倉是共享健身倉競賽的第一步,那么進社區則是這一商業模式的另一大重點。根據覓跑創始人畢振向36氪的介紹,目前覓跑北京簽約的三百個品牌社區,簽約模式90%為獨家入駐。最近進駐的上海,意味著覓跑的全國城市拓展計劃已經開啟。
由于全國社區極端分散,搶占全國社區將是這一商業模式較為關鍵的一環。根據相關數據,目前國內品牌地產的占有率不到10%,中小開發商割據是全國社區的現狀。當然,全國社區密度最大的北京、上海,將是共享健身倉關注的焦點。初步估算,北京的社區規模為1萬個,上海社區規模2萬,加上廣州深圳,北上廣深的社區規模將占全國市場的大頭。
除此之外,根據覓跑初步測試的數據,1.0版的覓跑健身倉平均一天的使用時長達到5小時以上,按照0.2元每分鐘算,每天單臺設備的付費收入達到60元。單臺健身倉的主要設備包括倉體、器械、空氣設備和電視,初步估計單個倉的成本超過2萬元,假設量產后單個倉的成本為1.5萬元,覓跑健身倉的回本周期8個月。當然,排除運維和能耗等成本暫時未算在內。
除了C端付費收入,覓跑未來的想象空間在于B端的廣告營銷,包括服務外賣、3C和電競產品。按照畢振的說法,在用戶的使用頻次達到一定程度,B端的推廣業務有很多可能性。
獲得經緯和信中利等的數千萬投資后,覓跑目前已經是共享健身倉融資規模最大的一家。據36氪了解,進入共享健身倉領域的其他玩家并不少,目前產品落地有北京的抖吧和南京的矮馬運動等,兩家目前處于天使輪階段,更多的共享健身倉玩家還在產品打樣階段。
本文來源于36氪,作者克里斯唐,如牽涉版權問題,請與管理員聯系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