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2日,SOHO中國在香港發布年度中期業績報告。報告顯示,上半年SOHO中國營業額約人民幣10.7億元,同比上升47%;租金收入約人民幣8.18億元,同比上升17%,成熟自持業務平均出租率達到97%。
因為在7月份以股權轉讓方式出售虹口SOHO項目收益人民幣35.73億元,所以他們半年的凈利潤達到了人民幣39.82億元。可以對比的是在今年3月下旬發布的2016年財報中,其去年的凈利潤僅為9.10億元。
在這份財報的背后,是SOHO中國數年里從銷售型開發商到持有型開發商的進退之道。
雖然早在2012年8月份,SOHO中國就宣布由散售向自持運營模式轉型,但從2014年開始,潘石屹卻又開啟了他“賣樓”的生意。
2014年,SOHO中國以52.3億元出售了上海SOHO海倫廣場及靜安廣場;2015年9月,SOHO又將證大外灘股權以51億元的價格轉讓給復星;2016年7月,SOHO中國以32.97億元將旗下SOHO世紀廣場項目整售給國華人壽保險。
在2016年年中業績會上,潘石屹曾經表示,其對旗下資產進行了梳理,已將上海的天山廣場、虹口SOHO、凌空SOHO3個項目劃入非核心物業范圍,下半年或將出售這3個物業。
但在今年3月份,潘石屹又以外匯管制原因,取消了上海虹口SOHO的銷售事宜,并稱自己在國內出售資產后,收到的資金并無法去國外投資,只能留在國內,而國內并無其他更優質的資產可買。
但令人費解的是,4個月后,虹口SOHO依舊以35.73億元的價格被出售。對于記者“賣樓過程為何出現反復”這一問題,SOHO中國方面的回答并不明晰。
SOHO中國總裁閻巖回復稱“實際上(虹口SOHO)項目的銷售一直在公司的計劃之中,期間因為各種因素的影響,銷售曾經推遲了一段時間,但后來依舊成功的銷售給一個房地產基金,而且下一步公司資產處置等等還會按照計劃逐漸地進行。”
這樣的反復過程只是SOHO中國“退房產,進運營”大轉型中的一個小插曲。實際上,在做開發商還是做二房東的選擇中,潘石屹的選擇并不堅定。
大部分時間里,潘石屹都聲稱,現在中國的房產市場很瘋狂,地價太高,SOHO中國不再買地開發樓盤,要自持物業轉型成為物業運營商。但在2016年年底接受專訪時,潘石屹也表示,在市場低谷的時候如果有好的物業和地段,也會考慮再次拿地。
不過,在這個反復之外,潘石屹在聯合辦公項目SOHO 3Q中,卻表現得十分堅定。從2015年在上海SOHO復興廣場開設第一家SOHO 3Q之后,潘石屹的面孔就更多和這個品牌聯系在一起。
財報顯示,今天的SOHO 3Q已成為北京、上海最大的共享辦公空間,目前共開設19個SOHO 3Q中心,約17000個工位,平均出租率約85%。
“原則上,我們遵循兩個原則:第一,物業規模不能太小,我們到其他地方開拓SOHO 3Q至少要有800個座位、4000平方米的空間,這是底線;第二,不會選擇地下室作為改造標的,因為我們19個SOHO 3Q之中大概1/3的面積是原來SOHO中國地下室的物業改造而成的,效果不好。所以現在我們的產品商業模式、盈利模式全部想明白了,按照上述標準我們再去開拓市場,每個3Q都是可以盈利的。”潘石屹說。
可以看出,在這場持久的轉型過程中,SOHO中國和潘石屹都在不停的進退中尋找真正適合自己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