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內“無人超市”的高調亮相給人一種“未來已來”的幻覺:智能化將取代人工?零售業迎來又一輪顛覆性變革?……
比爾·蓋茨曾說,我們經常高估了今后1-2年內將發生的變革,但又常常低估了今后10年內將要發生的變化。
事實上,在新零售大變革中,無人超市是一種技術進步的新零售形態,目前無論從用戶體驗還是核心技術上,“入局”的在線零售商及創業企業都存在諸多待解的深化課題。
這一新興業態目前仍處于初級階段,僅僅只能看作是一個概念、一個原型,從繽果盒子停擺一事可見一斑。但是長期來看,此次試點仍具有劃時代意義,首次在公眾心里埋下了“新零售”的種子。伴隨核心技術及后端服務一體化的逐步成熟和完善,無人超市將會從更廣泛的維度提高商業運營效率、改善客戶體驗。
無人超市雛形
“未來的10-20年,沒有電子商務,只有新零售。”在2016年10月的阿里云棲大會上,阿里巴巴馬云在演講中第一次提出了新零售。
新零售,即企業以互聯網為依托,通過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手段,對商品的生產、流通與銷售過程進行升級改造,進而重塑業態結構與生態圈,并對線上服務、線下體驗以及現代物流進行深度融合的零售新模式。簡言之,新零售是一種以消費者體驗為中心、以數據驅動為基礎的泛零售業態。
從統計數據來看,2016年社會消費品網上零售總額突破5萬億,同比增長率26.2%,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12.6%,線下實體銷售額占87.4%。而2004年在電子商務出現之初,年均增長率曾高達240%。目前隨著網上零售年均增長率的逐步回落,社會消費品銷售額線下仍遠大于線上的分布格局已基本穩定。
在這種情況下,線上銷售企業已經遇到增長瓶頸。在馬云“純電商已死”的擔憂下,電商平臺開始尋求一種新的零售業態,以亞馬遜、阿里為代表的企業開始“脫虛向實”,尋求線上線下完全融合的“新零售”業態。
2016年12月,亞馬遜推出新型概念店Amazon Go,把自主消費結賬系統帶到了一個全新的技術高度。根據亞馬遜介紹,通過AI、深度學習等高科技,消費者的虛擬購物車會隨著消費者拿取商品的變化而變化,消費者到店可實現“即拿即走”。
緊跟亞馬遜步伐,阿里于2017年7月8日開始的淘寶造物節上,推出無人零售店“淘咖啡”。其區別于Amazon Go的最大特點是通過“支付門”對顧客在店內消費的商品進行自動結算扣款。
與此同時,以沃爾瑪為代表的線下商超及其他線上銷售平臺也都在籌備無人實體店,此外一些創業企業也躍躍欲試,以“新零售”為主題的風險投資正在尋覓下一個“共享單車”式的新機遇,以F5未來商店、繽果盒子、quiXmart為代表的新企業開始涉足這一藍海。
無人超市關鍵屬性
如上說述,新零售是一種以消費者體驗為中心、以數據驅動為基礎的泛零售業態。作為一種新零售業態的無人超市是否能很快對傳統商超、便利店發起沖擊?這里有三個維度可以明確檢測其沖擊力究竟有多大:消費者體驗、數據驅動以及商業運營效率。
消費者體驗角度
無人超市沒有收銀人員,最主要的是解決了消費者購物結算時排隊的痛點,但新的問題也隨之出現:以阿里“淘咖啡”為例,結算容易可進門掃碼卻需要排隊,而新增的“支付門”在人多時也可能會造成擁堵。從具體問題來看,整理貨架、導購等問題的無人化技術目前也仍未解決。
數據驅動
無人超市是用數字化武裝超市,是O2O技術在線下實體經濟應用的嘗試和擴展。例如“淘咖啡”,阿里將支付寶面部識別等功能應用到實體店場景以后,便能一手掌握消費者線上線下相關消費信息,短期可將這些數據應用到本店管理中,遠期來看,如果最終能通過C2M(顧客對工廠)、C2B(消費者到企業)使得前后端數據貫通,再結合后端物流服務,便形成了成熟的新零售形態。即線上線下和物流結合在一起,才會產生新零售。目前來看,這些還遠未能實現。
商業運營效率
檢驗一種新興業態是否具有蓬勃發展的生命力,必然要考慮其商業屬性及運營效益:
首先從商業角度來看,無人超市在成本和運營效率方面并不具備優勢,商超運營中最大的成本在于租金、倉儲、水電等支出,單單省去收銀員的人員支出短期看毫無意義,更何況數字化的無人超市要一次性投入更多成本才能啟動運營;
其次從效益角度來看,是不是一味追求快就能帶來更多收益?傳統商超、便利店通常是增加跨界服務項目來延長顧客在店時間以促成更多消費,無人超市反其道而行之是否能帶來更多效益呢?目前尚不得而知。
無人超市不會摧毀所有業態
科技飛速發展、日新月異,新技術不斷涌現進而改變人們的生活,消費者的需求也隨之發生變化,為滿足差異化的消費需求,零售企業開始在消費領域引入“場景”的概念。(在互聯網行業中的場景泛指生活中的畫面,即利用大數據、移動設備、社交媒體、傳感器和定位系統這五種力量來重構我們生活的畫面。通過對原有生活場景的改造,制造新場景會成為所有新技術,新企業發展的巨大動力和發展的契機。)
如今,消費者的感性需求與生活日漸智能化的生活也成為不容忽視的一對主要矛盾,從人本身需求角度出發,無人超市在繁忙的商業區能滿足人們對“快”的需求,但在悠閑的生活區,一個熱心、陽光的“便利店小哥”或許才能給消費者帶來更好的購物體驗。由此可見,在不同的消費場景中,無人超市業態和有人超市業態可以實現平衡共生。
無人超市的出現,實際上得益于AI、大數據、物聯網等技術的發展,也得益于消費者對于電商和移動支付的認可和依賴,由此給人們帶來了一個更大的想象空間,但是在不同的場景下,消費者對服務業態有差異化的需求,因此那些擔心無人超市即將摧毀商超、便利店的想法顯然是杞人憂天了。
事實上,零售業歷史上已經歷三次重大意義的變革,但并沒有哪一種新興業態能夠完全取代原有業態:第一次是以沃爾瑪為代表的大型超市出現沖擊了分散的零售業;第二次是電子商務對整個線下實體零售業的沖擊;無人超市可以看作是新零售概念下的一次嘗試,它對傳統零售業及電商的帶來新的沖擊,但絕對不會摧毀所有業態,最終可能會形成一種各種銷售業態共生平衡格局。
無人超市作為新興業態,打開了一扇替代傳統超市、便利店的窗戶,這一變革未來必將會出現在所有標準化的零售終端,如藥店、服裝店、快餐店等等。
當然,無人超市發展前景非常值得期待!未來以消費者引導生產制造,線上線下結合的混合經濟,將大大提升消費效率和購物體驗。試想,智能化的供貨、導購服務,可能讓你今后每走進一家商店,里面都會根據你的需求呈現出為你量身定做的商品,每個人進入無人便利店的購物場景可能都會有所不同,這將真正意義上實現差異化的完美服務。
本文來源于經濟觀察報作者萬彬,如牽涉版權問題,請與管理員聯系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