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海鮮、基地蔬菜、進口食品……如今走進購物中心,原先的大型商超已經不再成為主流,而一些頗具特色的精品超市則更受青睞。
進口商品比例將達50%
張牙舞爪的波士頓龍蝦、比碗口還大的法國面包蟹、埋在冰塊中的新鮮秋刀魚……走進嘉定日月光中心的自營超市日光森鮮,一大片生鮮產品就映入眼簾。
“接下來,美國牛肉也會進入超市生鮮柜臺,現場還將設置現烹調的專柜,給消費者提供最直接的體驗。”日光森鮮超市負責人張啟宏指著一旁的小龍蝦烹調柜臺說道。記者了解到,這家近3000㎡的日光森鮮超市將生鮮區域布局在了入口邊的醒目位置,同時引進了不少的進口品牌和基地直供的蔬菜,定位打造“精品超市”。
開業兩周時間的數據顯示,每天晚上6點至9點,超市的營業額占到全天的一半。“同樣一瓶依云礦泉水,在中老年消費者眼中,是很貴的,但白領消費者卻會覺得比外面賣得更便宜。因此在白領下班后的這段時間,高端商品的銷量會非常高。他們的購買力很強,挑商品也很快速,對品質和品牌的要求十分精準。”在張啟宏看來,應對這部分需求,超市將進一步提升進口商品的比例,增加海鮮產品的配比。“海鮮區域的商品將以盒裝為主,縮減散裝產品的比例,提高產品品質。”
據悉,在這家超市今后進口食品的比例將從開業時的20%提升至50%。
靠近超市鋪位租金可提升30%
“一款150克的蔬菜,全程無土栽培、不用化肥,沒有重金屬污染。消費者買回家切除根部就能直接食用,口感完全不同于普通蔬菜。哪怕賣到30余元,每個晚上貨架上十幾份菜依舊會銷售一空。”張啟宏認為,受制于場地面積等因素,現在購物中心正逐漸青睞于打造精品城市超市,結合周邊的消費需求,調整商品結構。“日月光之所以選擇自營,就是為了能夠獲得更大的主導權和決定權。”
據悉,日光森鮮的獲利模式與每一個進駐的商戶營收情況直接掛鉤,從中獲取5%-20%不等的提成,這也讓企業不再只是收租的“地主”,更是參與管理運營的“當事人”。
零售行業資深人士胡春才表示,商超給購物中心所能帶來的,還不僅僅是最直接的營業收入,更是客流量。
“比如現在一天1000多單小票,這就意味著一天3000人左右的人流量。這樣,就能給招商帶來更大的議價空間和吸引力。”張啟宏說,購物中心是近4萬㎡,超市的面積不到十分之一,其帶來的直接銷售額也只有總收入的十分之一,但是客流拉動效應卻遠不止于此。“正因為有了超市,靠近超市的鋪位租金要比同樓層的其他鋪位高30%。”
過半新開商業地產青睞精品超市
胡春才認為,從超市行業來看,目前大型綜超在上海已經基本處于飽和狀態。有數據顯示,零售5000㎡以上大型超市數量現在每年增加7至8家,但是關停調整也在7家以上。大型超市在上海已經處于飽和期。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盒馬鮮生、百聯集團旗下的LEME精品超市、上蔬永輝生鮮標超等悉數開出多家門店,此外京東線下生鮮店、美團旗下掌魚生鮮館等也有可能在未來進入上海市場。
據統計數據顯示,自今年上半年上海新開業的32家購物中心中,引進大型綜合超市的僅有3家,占比不足10%。而在2007年前后,這個比例高達近三成。而1000㎡至5000㎡的中型生活超市則達到了17家,占比超過一半,在前兩年,這一比例還僅在三成左右。業內人士指出,中型超市主打生鮮、精品概念,能夠迎合時下消費升級的需求,另外,購物中心出于租金考量,也更傾向于中型大小的精品超市。“既能夠空出一定的空間進行收租,又能夠保證超市的引流作用,成為很多購物中心的首選。”
本文來源于勞動報,如牽涉版權問題,請與管理員聯系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