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賣場的小型化與購物中心化是一體兩面。收銀線以內的面積減少了,而外租區的面積擴大了,正好可以進行打包招商;
賣場小型化是大勢所趨,不光家樂福如此,永輝、大潤發等都在進行此方面的嘗試。減少門店面積可以降低租金成本和配套的人力成本;
賣場面積減少,在一定程度上帶來銷售額的減少。因此家樂福這種新店模式能否成功的核心就在于,因賣場面積減少而帶來的利潤額的損失能否通過成本優化和提升客戶復購率補償回來;
家樂福自主招商與物業方進行招商的區別在于,前者側重點在于客戶體驗,后者側重點在于短期租金收益。因此大賣場購物中心化的核心是如何通過不同類型的商鋪形成互補和聯動,形成完整的消費體驗鏈條;
家樂福業態轉型說明了這樣一個趨勢:大賣場的角色正由商品經營者向商業資源整合者轉變,商業模式由靠“賣商品”賺錢轉變為靠“賣服務”賺錢。
門店小型化:節省的房租和人力成本大于營業額降幅
據家樂福成山店店長陳達透露,與此前動輒上萬平方米的傳統大賣場業態相比,家樂福成山店賣場經營面積減少近40%。
門店面積減少只是表象,在其背后是整個門店的年輕化轉型。“我們希望打造年輕,時尚,便捷的形象,從而吸引更多的年輕消費群”。陳達表示。
首先是“顏色革命”。《第三只眼看零售》曾經報道過家樂福萬里店的創新,當時家樂福進行了顏色革命,以醒目的橘紅色和黑色取代傳統的紅、藍色給門店帶來時尚潮流的感覺。而新開業的家樂福成山店在色系上再一次大膽嘗試,所有的貨架都刷成了白色。“調查顯示,新一代的年輕人更加喜歡簡潔、高效,因此白色比較符合他們的調性”,陳達表示。
筆者在門店的直觀感受亦是如此。在家紡、服裝和小百貨區域,純白的底色搭配一些輕快的顏色,使得整個區域偏向日韓風格。或者可以這樣說,家樂福成山店將傳統賣場乏味的服裝陳列和日用品陳列做出了優衣庫和無印良品的感覺。這種突破對于家樂福這樣大體量的大賣場而言非常難得。
其次是“商品革命”。賣場面積的縮小的此同時,商品結構上有較大變化。比如加大進口商品、健康食品、冷凍食品以及輕食品比例。
1、進口商品。家樂福成山店在進口商品的引進上可謂不惜血本,不僅在相關品類的每一組貨架都單獨拿出一節貨架來陳列進口商品,更是在主通道的入口處設立了進口商品專區。通過這樣的調整,家樂福成山店的進口商品銷售占比達到7%。
2、健康食品。與進口商品相對應,在主通道的另一則,家樂福成山店陳列了七節貨架、200支單品的健康食品。“所謂健康食品主要是有機、低糖食品和一些保健品”。陳達表示。
我們都知道,大賣場傳統的盈利模式中有相當一部分是來自供應商的通道費用。而將主通道讓出來經營利潤貢獻度并不是很高的進口商品和健康食品,足以見得家樂福在門店轉型上面痛下決心。
3、冷凍食品。盡管家樂福成山店將SKU總數減少,但冷凍食品的數量是增加的。“冷凍品的銷售增長說明消費者對食品安全問題和健康問題的日益重視,他們對生活品質的追求也進一步提高”。陳達告訴《第三只眼看零售》。
4、輕食品。家樂福成山店在靠近出口的地方專門設置了一組冷藏柜來陳列輕食品。所謂的輕食品是指三明治、飯團、盒飯等加熱就可以吃的食品。此外,一些包裝好的水果拼盤、蔬菜沙拉和鮮榨果汁也被列為輕食品。
此外,在超市餐飲化的大趨勢下,家樂福成山店還設立了可供堂食的餐飲區,能夠在現場加工餛飩、面條、蓋澆飯和一些特色餐飲。餐飲區算上廚房和就餐區域一共一百平方米左右。可以現場點單、現場結算,并支持現金、刷卡、微信和支付寶等多種支付方式。就餐區可提供十多個餐位,并且配有充電設備、WIFI,餐巾紙等。
大賣場要不要小型化?該如何小型化?面積多少最合適?《第三只眼看零售》認為,大賣場小型化并非拍腦袋決定的,背后需要經過細致的財務測算。以家樂福成山店為例,我們分析認為,因賣場面積減少而帶來的利潤額的損失能夠通過成本優化和顧客復購率的提升補償回來就算成功的。初步計算下,營業面積減少來帶房租降低30%-40%、人力成本降低30%-40%,如果營業額降幅小于30%就劃算。
進口商品和健康食品占據主通道的黃金位置
家樂福成山店將傳統賣場乏味的服裝陳列和日用品陳列做出了優衣庫和無印良品的感覺。
【推廣】門店小型化,購物車也要小型化——旺眾新品:Salsa購物車,更時尚、更輕巧
購物中心化:大賣場的角色正由商品經營者向商業資源整合者轉變
如果你以為只有高大上的商業綜合體或者寫字樓才能有資格引進星巴克的話,你就out了。作為購物中心化的第一次嘗試,家樂福成山店成功引進了星巴克,并且在三樓引入一間影院和一個網吧。考慮到周邊寫字樓上班族的需求,家樂福成山店大量引進特色餐飲,還捎帶引入這兩年火熱的網紅品牌名創優品。
家樂福成山店的購物中心化思路吻合業界所說的“社區鄰里中心”的概念,這與澳大利亞超市經營情況非常相似。澳洲零售業的特點在于,超市外租區域非常火爆,以特色小吃和餐飲為主打,形成美食一條街。超市外租區域面積也很大,幾乎與超市自身的面積相當。舉例來說,澳大利亞一家IGA的超市面積大約是2000多平方米,而它的外租區域面積卻要到達1500平方米左右。
“澳洲超市的外租區域與超市部分自然連接,形成很平滑的過度。超市外租區域以餐飲業態為主,預計要占到70%-80%,此外還配套一些書店、藥店等社區服務功能。”一位曾經深入考察澳洲零售業的資深人士告訴《第三只眼看零售》。
大賣場購物中心化與物業方自主招商有何不同?《第三只眼看零售》認為,本質的區別在于出發點不同,由此而形成在招商策略、運營模式上的差異性。如前所述,大賣場做購物中心出發點側重消費者體驗,而物業方自主招商側重點短期租金收益。舉例來說,家樂福成山店下列舉措是傳統的大賣場模式所不具備的:
1、擴大餐飲業態而減少經營服飾、百貨品類的商鋪。“我們都知道服飾和小百貨的租金貢獻度要高于餐飲,但是為了消費者的體驗和需求,我們招商的時候大量引進餐飲而壓縮服飾和小百貨業態”。陳達表示。
2、設立消費者用餐區。家樂福成山路店還開辟出用于消費者就餐的免費區域,裝修時尚,體驗良好。該區域可提供免費的開水、微波爐加熱的服務。此外,還安置了一臺自動飲料販賣機供消費者進行多樣選擇。
3、二樓出口位置設立了自營的coffee bar,可以提供數十種經典咖啡和甜品。
4、更強的門店數字化與交互式體驗。家樂福的觀點是,未來消費者更加習慣用數字化的方式來互動。因此家樂福成山店無論是海報呈現、標牌指引、甚至服務臺都采進行了數字化改造。以服務臺為例,服務臺引入了只有在銀行才會使用的自動排號系統。這樣做的好處是提升顧客服務滿意度的同時降低了人力成本。“以前服務臺的工作很不均衡,有人閑著沒事干,有的人卻要忙死,比如開發票的。因此我們將上述崗位進行統一培訓,要求每個人都會。然后借助排號系統科學分配人力資源,減少顧客等待時間”。陳達表示。
家樂福服務臺的自助排號系統
綜上所述,家樂福的大賣場小型化和購物中心化嘗試傳遞了這樣一個信號:大賣場的角色正由商品經營者向商業資源整合者轉變,商業模式由靠“賣商品”賺錢轉變為靠“賣服務”賺錢。《第三只眼看零售》認為,這門店轉型從模式上來說是講得通的,也符合未來消費者的購物習慣,但一個模式是否能夠落地,還涉及到背后的商品、團隊、系統等一系列的支撐。
目前由于這家店剛剛開業不久,各項數據尚不具說服力。等運營一段時間之后再復盤,家樂福的大賣場小型化與購物中心化能否為實體店轉型地帶來一種新模式?
本文來源于搜狐新聞,如牽涉版權問題,請與管理員聯系,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