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如何行動,取決于你如何認識未來的規則。
2016年,是我國商業零售行業的革命年,“新零售”的概念拔地而起,迅速席卷全國,商業經營者似乎不提新零售,就難以邁進隱喻未來的河流。
然而,新零售究竟具有哪些特征,實體商業的模式如何重構,顧客消費心理及消費行為有哪些新趨勢?這些問題無不聚焦在大數據價值挖掘上,開啟洞察實體商業的“上帝之眼”,是商業經營者必須面對的命題。
大數據時代新零售 開啟一場偉大旅程
業界有言,走向新零售非常重要的標志,是要完成消費者的可識別、可觸達、可洞察、可服務,每個企業都要走向數據公司,才有可能走向新零售。
然而,走向新零售的核心,不僅僅是企業內部組織之間的重構,更重要是企業之間和商業生態的重構,關鍵在于圍繞人、貨、場等商業元素,能不能真正帶來效率。在此方面,大數據在商業消費領域的運用,就顯得作用非凡。
全球大數據權威阿萊克斯·彭特蘭在《智慧社會》一書寫道,“個人數據是互聯網時代的‘新石油’、數字世界的新貨幣。大數據挖掘與運用,已經開啟一場可與印刷和互聯網帶來的革命相比肩的偉大旅程。“
專家指出,在未來10年的時間,大數據及其分析將改變幾乎每一個行業的業務功能。從科學研究到醫療保險,從銀行業到互聯網,各個不同領域都在遭遇爆發式增長的數據量。據悉,在美國17個行業中,已經有15個行業大公司擁有大量的數據,而其平均擁有的數據量,甚至已經遠遠超越了美國國會圖書館所擁有的數據量。
有統計數據顯示,2016年我國開業大型商業項目465個,商業總體量4319.35萬平方米,比2015年增長32.1%。購物中心遍地開花,體量過剩的矛盾日益凸顯,經營模式不斷受到挑戰,深陷差異化經營、避免同質化的泥潭。
轉型茫然之時,比如凱德、大悅城、王府井等紛紛提出大數據戰略,部署旗下項目的O2O方案,但是大都是基于本身商業項目的消費價值挖掘,對行業普遍性的指導意義缺乏方向指引,在大數據縱向與橫向的深化上,尚缺乏高度的開放、共享精神。
飛凡大數據報告出爐 實體商業的計量標牌
萬達網絡科技集團旗下的飛凡,是我國最大的全開放實體商業+互聯網開放平臺。據了解,飛凡采用最新的云計算、大數據分析管理、智能定位、移動支付、社交互動等手段改進優化實體商業的傳統運營模式,加強線下場景的豐富性,并在開放、共享的理念之下,向企業輸入會員、積分、營銷等最新服務管理系統,配備智慧商業轉型領域專家團隊,為實體企業提供全方位解決方案。
近日,飛凡發布了一份《飛凡2016年終數據盤點》報告,這是國內首份針對實體商業的大數據報告,是基于萬達2016年3500億條的消費及用戶行為數據,并經過專業的數據清洗分析得出。通過這份大量的定量數據報告,可洞察實體商業真實情形。
飛凡綜合用戶使用Beacon、WIFI、APP等線上線下行為和消費數據,描畫出來了消費者畫像,包括消費者的平均年齡、主要分布的城市、消費時長以及線下購物行為的關聯性等,并且對零售、餐飲、兒童娛樂、都市休閑等不同業態的特性進行詳細的數據分析。
飛凡的這份報告顯示,不同消費人群對服裝的款式偏好不盡相同,在餐飲選擇上,口味的地域差異體現城市文化,還有不同餐飲菜系消費熱度差異、休閑娛樂業態在城市的熱度排名、觀影時間分布、KTV時間分布、最受兒童歡迎的游戲類型等數據與分析成果。例如,飛凡數據表明,“餐飲客流目前占廣場總客流高達31%,線下體驗式消費持續火熱;同時,性別占比上女性占比達6成。”
飛凡的數據盤點,是消費者與商場每一次互動,包括購買、問詢、反饋,甚至于網絡瀏覽等,留下的消費者行為數據,而通過這些數據的分析,可以找到各類數據之間的關聯,從而發現消費者的消費習慣和行為趨勢。
基于這樣的分析結果,實體商業則可以對自己的目標消費者進行一步細分,進而制定出更具有針對性的營銷方案,對在這些方案的實施過程中,也可以通過嚴格的管控,得到更多的消費者數據。此外,在商場的定位調整及商戶選擇上,擁有更精準的數據支持。
可以說,飛凡此次公開的大數據分析的研究結果,是我國大數據在實體商業消費領域價值挖掘的“破冰”,通過這些數據成果,從而改進實體商業對消費者及商業生態的理解,為實體商業提供了很好的一個計量標牌。
然而,這也只是開端。
實體商業大數據的核心理解和服務消費者
分析人士指出,重構商業和零售的關鍵點,不是流量、不是銷量、不是電子屏、不是奇異裝修和動人體驗感的閃閃亮,而是如何理解和服務好消費者。
是的,大數據時代的未來商業,不僅僅是基于數據呈現的平均或典型的描述,比如商業與哪些人互動、如何互動等細節與市場作用等,更重要的是通過用人性的洞察,將顧客的消費模式更加精確的可視化,設計出更人性的商業,實現用戶的“可觸達”。
當然,這就需要將用戶力、數據力、共享力擰成一股繩,需要建立一個用戶數據公地,把用戶吸引進來以后不斷經營,挖掘用戶的價值,為商業做大、做強提供后盾;進而,獲取數據與平臺共享,數據可以商業的決策更準確、創新更有效,同時內部數據可以幫助商業提升效率,降低成本;最終,抱著生態環境的觀點,從內循環部門轉變為全商業領域的服務者,走向大數據全合作伙伴的生態,理解并服務好消費者。
毋容置疑,依托云計算、大數據、閃存等數據技術的支持,大數據商業運用的目的是通過大量的定量數據,從而改進我們對消費者的理解,物理條件與社會結果聯系起來,將盡可能的數據集合在一起,做安全的大數據集,形成數據公地。
在這個以數據為基礎的公地,重塑傳統經濟的商業機制,從而樹立大數據時代的新規則,建立一種使系統正確運行的需求和反應動力的模型,并且打造一種保護隱私,具有穩定性和有效運作的架構。
大數據不是一部科幻小說,未來它必將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為實體商業開啟“上帝之眼”,飛凡已樹立了大數據新范式,為實體商業數字化征程寫下伏筆,在行業具有重要的引領作用。然而,大數據驅動商業大未來,打造一個可解釋、可預測的數據化夢想,還需要更多的“上下求索“。
通過大數據的感知與預測,我們將生活在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