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商務的快速發展沖擊著傳統的百貨業,2014年全國網絡零售額達27898億元,同比增長近五成。而中國百貨商業協會統計的數據則顯示,在過去的一年中,全國101家會員企業經營面積同比減少6.6%。對于諸多地區出現百貨店關門的現象,業界稱之為“閉店潮”。
這進一步說明當下的實體百貨業,生存,環境嚴峻!發展,頹勢盡顯!
在全行業生存危機日益凸顯的時刻,創新求變、轉型突圍,自然而然成為學界、業內的共識。正如家樂福全球副總裁唐嘉年所說“任何零售業態都不會消亡”,主流零售形態的百貨店肯定不會消亡,但也不會再像過去那樣的輝煌。那么,未來的百貨店會往哪個方向發展呢?
一、多種業態共融并進
百貨業需要大膽地調整轉型
事實上,實體百貨的救亡圖存,早就不再停留于口號,諸多身處困局的實體百貨店兩三年前就已經集體進入調整轉型階段。其中,“業態”方面的調整重組最為明顯,收縮百貨品類尤其是服裝品類占比,放大“餐飲”及“休閑娛樂”,成為實體百貨店吸引人氣的主要武器。
作為全國最大的連鎖百貨企業之一,萬達集團就于近期傳出將關閉10家虧損嚴重的百貨店,并壓縮25家經營不善的百貨樓層;甘肅近鄰的寧夏新華百貨亦定下目標,未來實體店將以打造綜合餐飲、娛樂服務等項目的綜合類購物中心轉型,同時積極探索電商經營模式,把實體百貨店打造成電商線下的體驗店。
百貨業的蘭州同行們,同樣正在自我調整,華聯東方紅購物中心著力營造的超千平方米的室內兒童樂園,主打“游樂場”概念吸引家庭消費;10月份新鮮登場的亞歐商廈7樓特色輕餐飲,引進了權金城韓式料理、成都名小吃蓉城小巷、貓大俠烤魚、重慶潮火鍋、壹名小廚以及愛茜茜里、恒記甜品等等特色美食。
二、“去百貨化”
購物中心模式將大行其道
各種跨界、混搭、組合創新,各種網絡元素、移動科技、電商概念等等,將越來越多地出現在百貨店內。百貨店會變得越來越不像百貨店。業內觀察人士斷言:體量大的百貨店將向“大而全”的購物中心方向發展。體量小的百貨店將向“小而精”的線下體驗店方向發展。
在百貨店黃金十年中,占比超高的純商品經營特別是服裝經營、家電經營,重要性會持續下降。而拓展的方向也將從餐飲延伸到更多的領域,不排除有些百貨店比購物中心更“購物中心”。有機會擴建的百貨將變身真正的購物中心。而不能拓展物理邊界的百貨店也會走“微購物中心”之路,這種袖珍型購物中心將顯得更加精巧別致,業態布局、品類組合、品牌搭配更顯匠心。甚至利用其區位優勢,堅持“被集成戰略”,向所處的商圈借勢借力,成為“天然購物中心”中的某個優勢品類或幾個關聯品類的集合店。
三、體驗為王服務至上
是百貨店生存至高法則
面對電商沖擊,多數實體百貨店祭出了“體驗為王、服務至上”的終極法寶,并打造出了屬于自己的“特色模式”。近兩年,蘭州多個百貨店相繼推出“閉店營銷”,即在規定時間內只對VIP客戶開放,商品折扣力度較大——“VIP專場答謝會”、 “跨年營銷”、 “黃金時段貴賓專場”、 “會員日”等等針對VIP顧客的專享優惠,極大地提升了消費者的體驗感受。
實體百貨店的變革之處還在于不斷強化的“體驗項目”、“服務項目”。通過游樂設施、攀巖比賽、親子手工等各種體驗性、互動性強的元素來吸引客流,同時,在商場停車、導視、消費便利性等各個層面上兼顧顧客感受,最大化發揮實體的“體驗與服務”,使其成為實體商業抗拒電商沖擊的主要優勢。
四、成本節約、效益至上
是實體百貨店走出困境的關鍵
房租的壓力、人工成本的逐年攀升,是實體百貨店的一大硬傷,通過以上三個方面融合、轉型、調整,可以大大節約人力成本,充分利用營業場所,多元并舉,廣開財路,可以逐步減輕實體百貨店這方面的壓力。
求新求變是永恒的發展主題,零售企業經營固守傳統思維方式必將被時代淘汰。今天百貨業需要加載新的功能,同時卸載舊包袱后,敲擊“重啟鍵”,與網店、專賣店、便利店等多種業態共融并進,構成中國零售業發展的新生態和新思路,為活躍市場、解決就業、便民利民提供幫助。
本文來源于蘭州晨報,圖片源自網絡,如牽涉版權問題,請與管理員聯系,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