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鄉村振興戰略不斷推進,鄉村旅游成為群眾旅游消費的重要選擇之一。每逢節假日,不少人選擇遠離城市喧囂,走進鄉間田野,來一次全身心放松的自由之旅。
農文旅融合發展,對全面實現鄉村振興具有積極意義,可促進鄉村資源全面優化配置,增加農村就業和農民收入,傳承保護鄉村文化,改善農村人居環境。
大同有許多風情各異的美麗鄉村,蘊藏著豐富的自然資源、別具一格的民俗風情及廣闊的發展前景。在大同,越來越多的美麗村莊或農莊實現農文旅深度融合,將農村的田園美景、農業生產實踐和豐富的民俗文化、真實的鄉村生活、獨特的農產品等元素巧妙融合,為游客營造集觀光游覽、文化沉浸、農事活動參與等于一體的全新體驗,成為人們感受“鄉愁”的向往之地。
一、大同農文旅融合優秀案例賞析
1.忘憂農場:黃花產業“三產融合”模式
忘憂農場成立于2017年,坐落于大同市云州區火山腳下,占地1500畝,以黃花(萱草)為核心載體,如今已經構建起“農業+科技+文旅+康養+教育”全產業鏈融合發展模式。
該項目由30名高學歷青農返鄉創業團隊主導,在白巖松擔任創業導師的指導下,以“半農半X”理念扎根鄉村,成為鄉村振興的鮮活實踐。農場依托東經113度、北緯40度的獨特地理環境,利用日均8小時充足光照培育高品質黃花,其品種優化科研覆蓋200余個萱草種子資源圃,奠定了一產根基。
在二產升級領域,農場建成全國首家擁有食品GMP和化妝品GMP雙重認證的黃花生物科技觀光工廠,占地1萬平方米。工廠內設3600平方米可視化車間,涵蓋食品、飲品、粉劑三條生產線,研發黃花潔顏慕斯、皇后面膜等生物科技美妝產品,同步開發黃花文創雪糕、胸針等衍生品。
與新華社、北京大學合作,創新性打造元宇宙田園靈境數字文化體驗園,挖掘大同農業文化,展示黃花的生命科學、生物科技、文化內涵、全體驗銷售場景以及科普研學、娛樂互動、沉浸式餐飲等模塊,實現“一級產地種植、二級透明生產、三級互動體驗”的深度融合。
文旅體驗體系則通過多元場景協同構建:黃花博物館以文化敘事展現種植歷史與科技應用,成為知識傳播核心載體;研學教育依托“五生五育”課程體系,涵蓋科普探索、自然認知、農事勞動、美學創造及體能拓展,結合自然科普館、可容納375人的國防教育營地及忘憂馬場等設施,形成完整的實踐教育基地群,年接待研學團隊超萬人次,獲教育局“德育示范基地”等多項授牌;休閑板塊則整合忘憂草療愈花園、母親花主題公園及配備15頂固定帳篷的忘憂篷客營地,配套有機餐廳、共享農田、小輪車公園等活動空間,滿足會議、團建、親子等復合需求,實現生態度假與文化沉浸的無縫銜接。
忘憂農場項目曾通過央視《焦點訪談》及電影頻道專題報道廣受關注,如今已經形成“可觀、可食、可研、可樂、可購”的沉浸式體驗閉環。
通過將農產品轉化為文化IP,該項目成為推動區域特色產業升級的典范,有效延伸了黃花價值鏈。其核心價值在于以青農創業為引擎,將傳統黃花產業轉化為科技賦能、文化沉浸、教育反哺的綜合性目的地,為農文旅融合提供了可復制的“大同樣本”。
2.十里沿河:漂流經濟輕資產運營樣本
靈丘縣紅石塄鄉十里沿河項目依托唐河峽谷生態資源,創新形成“漂流引流+民宿留客+餐飲增收”的產業協同鏈。
通過改造閑置校舍為聯建指揮部、村委會舊址轉型“梧桐小居”民宿與“馬家菜館”餐廳,實現了公共空間的高效再利用。
這里的溪水漂流年接待游客超3萬人次,能夠創收百萬元;而創新采用“3:3:4”分成模式的32套民宿節假日入住率達95%,同時帶動120名村民就業;餐飲板塊則聚焦有機食材開發,配套燒烤營地強化體驗。該輕資產運營模式年帶動集體經濟增收5萬元,成為盤活鄉村資源的成功范式。
3、于家寨:火山石窯洞生態文旅建設
云州區于家寨村立足冊田水庫生態資源與火山石傳統建筑,打造“生態保護+文化傳承+度假養生”的特色村莊。保留村民就地取材建造的火山石窯洞風貌,融合山水環境塑造質樸鄉韻景觀,避免“千村一面”同質化。
通過發展石窯民宿、戶外露營、康養度假三大業態,2025年“五一”假期接待游客35,590人次,同比增長350%。游客在被譽為“塞上納木錯”的山水間沉浸自然,同時探尋火山石文化底蘊,使該村成為滿足都市人群回歸自然需求的新興目的地,也激發了村民共建文旅產業的信心。
二、精品農文旅未來發展路徑
近年來,我國深入實施鄉村休閑旅游精品工程,鄉村文旅融合呈現出前所未有的活躍態勢。如何培育鄉村旅游精品項目,拓展農業多種功能,打造特色品牌,經營精品旅游IP成為高品質發展鄉村多元價值的重要模式。
精品農文旅是指以主客共享為核心,在農文旅有機融合的基礎上,充分發揮農業基礎作用、盤活農業產業生態、展現農民精神風貌,以鄉村資源要素、生產生活空間、人力資本與市場的整合優化帶動經濟、社會、文化和生態的協同發展,探索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產業聯動的模式。
1、分級保護與設計,構建韌性鄉村基底
從游客和居民雙重需求視角,生態資源稟賦是農文旅供給中首要并且關鍵的要素,是精品農文旅可持續發展的根基。
首先,在立足本土生態資源的基礎上,結合自身產業優勢和自有資源,積極融合農村產業建設,傳承村莊的生態文化;
其次,對農村現有空間進行分級分類管控,將鄉村生態空間劃分為核心保護區、適度開發區和后備開發區,明確各區域準入規則與開發強度,確保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和可持續利用;
再次,將科技農業嵌入生態場景,通過透明化展示平衡創新與鄉土性,既滿足游客探索欲,又強化生態教育功能,確保生態價值與旅游體驗的共生增值;
最后,建立生態銀行機制,以生態積分的累積和兌換增加居民與游客復游和分享趣味,筑牢人情味生態層,切實踐行兩山理論。
2、以原真性體驗設計,保護與傳承歷史文化資源
歷史文化資源是農文旅的終極吸引力,農文旅規劃過程中要注重遵循歷史、風土人情、宗教習俗等人文元素,依托社區自治和主客參與,把人文歷史融入美麗鄉村建設中。
傳統建筑群、歷史遺址等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應堅持統籌規劃和科學保護的原則,優先使用本地材料修繕,保留文化遺產的真實性和完整性,并收集整理文化史料,通過AR技術復原歷史場景,增強時空沉浸感。
農業文化遺產受到地方氣候、水源、土壤、文化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其蘊含的情境性生態維度賦予了農業文化知識和遺產內容構成上的獨特性,需強化展示與宣傳,可建立非遺傳承人駐點機制,開設常態化傳習所,游客可參與全流程實踐。
3、建立主客共創機制,激活空間功能體系
空間功能體系是旅游體驗的物理載體。
一方面,可通過對公共空間進行功能混合度優化,嵌入文化展示、休憩節點、商業服務,串聯交通網絡設計、基礎設施升級、民宿改造等文化節點,并以合適的服務半徑配置設施,形成點一線一面旅游區間,形成聚集效應。
另一方面,鼓勵村民組織、合作社等對于空間功能的創意性參與,合作設計文化標識系統,將居民與游客勞動轉化為社區資產,形成情感留存載體,實現居民生活便利性與人文溫度的雙重提升。
4、建立主客共創機制,激活空間功能體系
管理運營機制是可持續發展的引擎,需創新組織建設,設立專項聯絡組,構建運營閉環。
首先,領導班子的領導力是精品農文旅管理運營的核心動力。領導班子要抓規范、抓隊伍,制定明確的農文旅發展戰略,推進三產融合,以組織創新為帶動力,在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產業升級與發展、資金保障服務、文化建設、環境整治、土地流轉與保護方面積極作為,展現合理有序、生機勃勃的良好發展態勢;
其次,獲得廣泛的村民參與、鄉賢精英的支持,可通過熟人社會、群團組織鞏固村民關系等方式增強村莊的自信心和凝聚力,建立合理的利益聯結機制,培育本地青年成為農文旅運營主力,為相關利益主體長期合作形成高效交流、有效溝通的多方共贏機制,敢于“借”資源,逐步優化投資創業環境,培育農業產業化聯合體。
總 結
在鄉村旅游熱度不斷攀升趨勢下,農文旅深度融合可充分展現各產業獨特優勢,進一步拓寬了農村產業發展領域和層次。
為此,各地鄉村應進一步創新模式與戰略路徑,有效激活農業、文化、旅游聯動作用,實現農村經濟繁榮、環境優美、文化興盛、群眾富足發展目標,為鄉村振興戰略高質量推進提供源源不斷的能量與活力。
而基于主客共享的精品農文旅的有效供給能力提升,既有助于農文旅供給主體對本土特色農業和鄉土文化資源稟賦的挖掘與重塑,也可推動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的顯著提升。
農文旅融合的本質是從“景觀消費”到“關系建構”的躍遷。只有當村民成為共建主體(如于家寨村民自發改造民宿),城市游客獲得情感留存(如忘憂農場五生五育課程),才能實現“特色優質產品供給”目標,真正形成經濟增值、文化傳承、生態優化、社區凝聚的四維振興格局。大同的探索,為全國鄉村振興提供了可借鑒的系統范式。
【免責聲明】本文由飆馬商業地產整理編輯,部分內容及圖片來源于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注明出處,若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