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便利店經歷了一輪關店潮后,超市連鎖業者又開始經歷關店“陣痛”。
據悉,華潤系麾下的時尚概念健與美零售連鎖店“采活(VIVO)”擬全線關店停業。無獨有偶,區域零售龍頭企業人人樂最新公告稱,計劃在本年度關閉15家業績不佳門店,以集中資源加快推動戰略轉型。
有知情者透露,華潤系此前重新梳理了上市公司資產,將零售業務剝離出上市公司華潤創業,并擬將華潤創業更名為華潤啤酒,甚至華潤系還在掛牌出售手中沃爾瑪股權,這一系列動作從側面反映出實體零售業受沖擊后華潤系正以各種方式止損和回籠資金。
而人人樂的狀況也如出一轍,實體業者面臨的壓力巨大。
巨頭們“斷臂自救”
采活(VIVO)是華潤集團在香港上市的華潤創業旗下時尚概念健與美零售連鎖品牌。2010年10月在香港開出第一家門店,并于2011年進入內地市場。在西安開出內地的首家門店后,采活又陸續在深圳、廣州、北京、成都、青島、寧波、武漢、重慶、濟南等全國一二線城市布局。
采活方面表示,關店需要一個過程,全國內的門店將在12月31日前全部停止對外營業。至于采活的員工則可能分流到華潤旗下高端超市Ole或其他崗位,這些還需要協調。
值得注意的是,采活門店其業態與屈臣氏類似,但商品品類明顯少于屈臣氏,且屈臣氏和萬寧等最具有競爭力的自有品牌商品在采活門店也很難見到,因此雷同且數量不多的商品弱勢成為采活的“痛點”。且采活的門店位置也并非如屈臣氏等對手位置好,采活部分門店會“隱藏”在商場高層的角落,人流量稀少。
“此外,采活的商品在陳列、貨品管理、庫存管理等也都存在各種問題,經營業績不佳當然導致關店,此前一些供應商已經知道消息了。”知情者透露。
同樣因業績問題遭遇關店的還有人人樂,人人樂發布公告稱,計劃在本年度關閉15家業績不佳、轉型困難的門店,以集中資源加快推動戰略轉型。
人人樂表示,受到電商沖擊、商場經營費用上升和行業競爭加劇等因素影響,客流流失嚴重,此次關閉的門店銷售持續下滑,長期虧損且扭虧無望。
記者了解到,2014年,人人樂也關閉了18家虧損門店。截至2015年6月,人人樂共有121家門店,關閉15家后還剩余106家,集中在深圳、西安、重慶、成都、南寧、天津六個區域。
此外,韓國樂天集團旗下的大賣場品牌樂天瑪特,近日也關閉了南京唯一的一家門店。對于此次關店,樂天瑪特在告顧客書中指出,跟政府土地回收相關。不過,在此之前,其于山東市場已經連續關閉4家門店。
實體零售業“過冬”
其實,這并非華潤系第一次關店,在收購樂購之后,華潤系也發現了樂購的部分門店存在業績問題,最簡單直接的方式就是關店調整,因此,華潤系悄然將部分區域比如華南的一些樂購門店進行關店調整,因而也引發了一系列的樂購老員工維權的人事風波。
“但是這并不能阻止華潤系關店止損的腳步,樂購的調整還在進行,而經營不善,不能與屈臣氏等抗衡的采活也被關店了。零售業很薄利,支撐不起昂貴的成本,關店是最簡單的止損選擇。”知情者透露,華潤系目前的整體策略就是怎么止損怎么做,將一些難以賺錢的板塊關停或剝離,盡量讓華潤在資本市場看起來“體面”。因而此前上市公司華潤創業剝離零售業務,將食品啤酒作為主業,原因很簡單,零售板塊業績不佳,會拖累上市公司財務表現。華潤創業甚至擬更名為華潤啤酒,其上市公司棄零售業務的決心可見一斑。
就在近期,華潤集團旗下的華潤深國投投資有限公司在上海聯合產權交易所掛牌21個項目,擬以合計約33.35億元的掛牌價格,轉讓所持的21家沃爾瑪的35%股權和相關債權。
對華潤拋售沃爾瑪股權之舉,華潤集團方面輕描淡寫地表示不過是一個商業行為,而沃爾瑪中國投資有限公司則回應稱,將充分尊重合作伙伴的決策,該股權的轉讓并不會影響沃爾瑪在中國的經營。但此舉也被業界認為是華潤系不看好低迷的零售業務,而出售以回籠資金之舉。
無論如何,必須承認,在華潤與沃爾瑪達成合作的多年里,彼此之間的資源共享或是任何形式的合作都鮮有發生。而與華潤之間有著關聯的這些沃爾瑪公司又確實處在虧損中。那么,對于一個已經身背一個包袱且連自身零售業務都迫不及待要從上市公司中剝離出去的華潤來說,此舉雖是意料之外,卻也在情理之中。
為何零售業如此難做
分析人士指出,大賣場業態的調整目前并未結束,關店的態勢還會持續一段時間。隨著賣場業態的不斷調整,零售已然進入“小時代”。
值得一提的是,業內人士認為,盡管電商對實體零售影響不小,但較之大賣場業態,社區商業以及便利店的發展前景還是較為明朗的。同前期需要大量投資的大賣場相比,小型業態在房租、運營上投資成本不高,而且比較靈活,可以實現快速擴張。
有業內人士透露,開設一家1萬平方米左右的賣場需要數千萬元的成本,加上人工和租金的逐年上漲,賣場的日營業額需達到30多萬元才可保本,而一家小型店鋪的日營業額需要達到5000元以上才可保本。有一批零售物業在這幾年都到期了,續租需要漲租金,但因為電商的沖擊,實體店收入卻在跌,部分超商的毛利率已經跌到將近5%。大量門店難以達到上述日營業額指標,關店止損成為必然。如今“雙11”即將到來,估計實體業者又要經歷一波“陣痛”。
對此,某超市行業專家介紹說,“陸續出現超市關門的原因是利潤太低,外資超市在中國雖然發展速度很快,但是由于水土不服,問題很多。超市作為零售行業,渠道的好壞對盈利非常重要,諸如沃爾瑪、樂天瑪特這種大型超市在我國的零售渠道大多是代銷,這樣在渠道上就沒有優勢。此外,國外這些超市賣場選在郊區,采取的是超市和倉儲合一的零售業態,但在中國,很多洋超市都開在了鬧市區,這也是水土不服的一個原因。”
聯商網統計顯示,實體零售正在遭遇前所未有的困境期,關店潮洶涌。在聯商網統計2015年上半年營收的101家零售企業中,有42家零售企業的業績出現負增長,將近二分之一。其中,昆百大A銷售額下降24.42%,跌幅最大;而在統計到的零售企業中,凈利潤的下跌狀況更為嚴重,有42家企業凈利出現下滑,新華都、美邦等企業凈利潤跌幅甚至超過150%。
本文來源于中國商報,圖片源自網絡,如牽涉版權問題,請與管理員聯系,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