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樓市進入白銀時代,萬科的郁亮時代也遇到了前行難題。
8月16日,萬科發布半年報,公司上半年凈利潤同比增長僅0.77%,創下了13年來最低增速,陷入增收不增利的境地。不僅如此,萬科在全國也爆發了“誠信門”危機。
在經濟轉型期,如何讓萬科這條大船依然快速前行?萬科總裁郁亮曾在多個場合宣講其變革舉措。不過,作為萬科變革模式核心的事業合伙人機制,卻飽受業界爭議。去年底至今,郁亮的核心班底成員——原萬科高級副總裁肖莉、毛大慶相繼離職。2001年以來,已有13名萬科高管離職。頻繁的人事變動對一向重視人才的萬科而言打擊不小,也是對郁亮的一大考驗。
事業合伙人機制究竟能否成為拯救萬科危局的靈丹妙藥?8月21日,一名不愿具名的研究人士向長江商報記者表示,這一制度看上去有其合理性,但關鍵要看執行效果。目前,萬科也仍在摸索,效果仍要靠實踐來檢驗。
凈利潤創13年來最低增速
樓市進入下半場,萬科的危機已經來臨。
8月16日,萬科發布了2015年半年報。報告顯示,上半年,萬科實現銷售金額1099.6億元,連續兩年成為國內唯一一家半年度銷售額破千億的房企。公司實現營業收入502.7億元,同比增長22.72%,但是,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48.5億元,同比增長0.77%,創下13年來最低增速。
萬科董秘譚華杰公開表示,近年來,地價占房價比例不斷上升,毛利率下降是行業趨勢。萬科正在努力推進各項利潤挖潛行動,以保持毛利率穩定,并通過節約費用,爭取凈利潤率有所上升。他同時表示,合作比例上升符合萬科的轉型方向;下半年隨著竣工結算量上升,預計全年凈利潤增速將明顯高于上半年。
長江商報記者梳理發現,近年來,萬科利潤已呈現逐年下滑之勢。2010年至2014年,萬科房地產業務的結算毛利率分別為29.75%、28.79%、25.84%、22.31%、20.76%,結算凈利潤率分別為15.52%、15.01%、13.08%、12.01%、11.41%。
業內人士認為,萬科利潤的下滑,與近年來地價過快上漲,建筑、人工等成本持續上升分不開,房地產利潤率被擠壓,這也是中國所有房企面臨的問題。
萬科發布2014年年報時,譚華杰曾表示,公司對毛利率和凈資產收益率增速下滑均不滿意。他總結原因稱,除了房價不斷下跌外,地價占房價比例不斷上升也是主要原因。
顯然,地產一哥萬科已經遭遇成長天花板。去年,銷售額雄踞行業老大多年的萬科也被綠地集團超越。今年8月18日,綠地集團實現整體上市,成為全球最大房企,更是出盡了風頭。
對此,萬科總裁郁亮曾于去年底的內部公開信里提出,要放棄速度和規模,轉而強調回款率與轉型。郁亮的觀點是,只有獲得回款才是真正的銷售。在房地產市場處于調整期時,需要加倍重視經營性現金流的健康。
郁亮的這一封內部公開信被指為萬科去庫存的指令。事實上,去年,萬科一直在去庫存。2014年年報顯示,萬科經營性凈現金流417.2億元,同比增長20倍。當年底持有的貨幣資金627.2億元,凈負債率下降至5.4%,為2006年以來最低水平。而從地產行業來看,凈負債率40%被稱為偏低水平,萬科僅有5.4%,表明現金流非常寬裕。不過,從財務角度看,也說明資金利用率不高。
手握大量資金卻無大規模拿地打算。8月18日,萬科曾在互動平臺上表示,近期隨著住宅市場的回暖,一些熱點城市的土地溢價率再度上升,公司不會隨意拿地。
全面開花式嘗試轉型之路
面對危機,郁亮的轉型腳步已經邁出。
公開信息顯示,一年多來,郁亮先后考察了阿里、騰訊、小米、海爾、美的、華為等國內多家企業,還遠赴美國等國家學習,希望能找到一條適合萬科的轉型之路。
長江商報記者梳理發現,截至目前,萬科嘗試轉型的行業、項目非常多,諸如物業服務、家裝市場、商業地產,以及與阿里、騰訊合作等。郁亮曾在接受采訪時公開表示,萬科最大的風險是轉型,公司預計有三年的混亂和沖突。
“其實,早在2013年,萬科就開始轉型了。”8月20日,武漢萬科一相關負責人向長江商報記者坦承,幾年來,萬科的整體轉型并不清晰。目前,公司基本確定了未來10年轉型的業務版圖,即以事業合伙人機制為支撐,做“三好住宅”和“城市配套服務商”。“三好住宅”即好房子、好服務、好社區。萬科在繼續做好傳統住宅的同時,加大以客戶為中心的消費體驗地產和產業地產開發力度。
郁亮也多次宣講其轉型理論,他說,移動互聯網時代住宅需求、客戶需求發生了變化,公司要結合移動互聯網時代趨勢找到未來最核心的發展方向。萬科的轉型,在小區層面,物業、家裝是要關注的業務;在社區層面,度假和養老是未來非常大的兩個市場,社區商業、公寓、教育、醫療也不能落下;在城市層面,無論新興的商業中心還是創業產業園、物流地產都是值得關注的方向。
上述武漢萬科人士介紹,目前,萬科在武漢均有體驗地產和產業地產項目在進行。在漢口萬科傳奇的新塘廣場,在以住宅地產為主的基礎上,兼顧了商業項目,如酒店、24小時便利店等眾多體驗服務項目。在新洲陽邏的物流地產項目,則是主要以城市發展相關配套為主,即公司倡導的做城市配套服務商。“從全國范圍來看,萬科在這兩方面都有試點項目。”該人士說,目前,消費體驗地產和產業地產只是嘗試,主營依舊是住宅地產。
郁亮接受媒體采訪時稱,白銀時代下,房地產市場總體是安全的。“住宅”仍是未來十年萬科最大的業務,會有較好的發展空間。譚華杰解釋萬科仍舊主營住宅地產時稱,萬科在研究了27個國家過去40年的房地產大周期之后得出結論:未來十年,中國的住宅市場不會大幅下跌,行業總體仍然安全。
8月18日,中國指數研究院華中分院副總監李國政向長江商報記者表示,船大難掉頭,作為銷售額超過2000億元的龍頭房企,30年來基本上都以住宅地產為主,一下子要轉型談何容易,要想走穩,只能一步步來。萬科的全面開花式嘗試轉型之路也表明萬科在探索,亟須重新定位確定航向,這也是地產業轉型面臨的共性難題。
轉型模式下的奮進難題
王石締造了萬科品牌,郁亮將萬科帶進了千億時代。
如今樓市進入下半場,郁亮時代的萬科如何奮進,無疑是個問題。然而作為萬科推進業務轉型支撐的事業合伙人機制,卻一直飽受爭議。
根據譚華杰的公開解釋,萬科的事業合伙人制度分為三部分,即合伙人持股計劃、事業跟投計劃和事件合伙人管理。
合伙人持股計劃早已實行,萬科把滾存下來的集體獎金,委托第三方買公司股票,將公司管理層的錢投入公司,與股東同甘共苦。事業跟投則是萬科借鑒PE做法,要求項目操作團隊跟投自己的項目,一方面解決投資問題,另一方面督促項目操作者提高產品性價比。而事件合伙人管理則是根據某一事件臨時組建合伙人。
譚華杰曾評價萬科的事業合伙人制度稱,這樣的制度并非對所有企業都有效。
不過,有消息稱,萬科的這一機制推行得并不太好,跟投計劃就曾遭到一線管理層的抵制,因為將利益和風險綁在一起,其利益能否大于風險,會成為管理層在進行決策時趨于保守的重要影響。
“這種以利潤為導向的激勵機制,團隊的考慮主要是如何保證該項目最大利益化,而不會更多去考慮長遠利益及公司大局。”武漢一曾研究過事業合伙人機制開發商的表示,事業合伙人團隊是臨時組建的,他們的目標就是最大限度賺錢,如果某一項目難以測算未來收益時,團隊可能存在放棄心態,這對公司的全面發展不利。
還有,地產項目大多周期長,難度大,收益存在不確定性,這些也會增加團隊人員顧慮,其個人承擔的風險或許大于收益,也是跟投遭抵制的原因。
公開信息顯示,郁亮對推行事業合伙人機制決心很大。除了內部合伙人,郁亮還在推行外部合伙人。毛大慶離職后,成為了萬科的外部合伙人。在萬科的設想中,將地產產業鏈的利益相關方都綁上萬科的戰車,成為其合伙人,從而降低萬科的成本、提高產品性價比。
“萬科想做地產平臺,類似于阿里、騰訊等互聯網企業的生態系統平臺。”上述武漢開發商猜測稱。
值得關注的是,萬科不同于馬云的阿里,馬云實際控制了阿里,而萬科的股權頗為分散,尚無實際控制人,大股東華潤集團只是戰略投資者,王石、郁亮持股比都不及最大的個人股東劉元生。去年底至今,就在郁亮醞釀推出事業合伙人機制時,郁亮的核心班底、萬科的元老、原高級副總裁肖莉、毛大慶相繼離職。
一名不愿具名的研究人士向記者表示,不具備實際控制力的郁亮管理層,能否處理好股東之間的微妙關系,即使通過事業合伙人機制將多方利益綁在萬科的戰車上,但萬科如何駕馭,對郁亮而言,仍是一個難題。
本文來源于長江商報,作者沈佑榮,圖片源自網絡,如牽涉版權問題,請與管理員聯系,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