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除前 大興區西紅門鎮壽寶莊工業大院,彩色鋼板房遍布。
拆除前 大興區西紅門鎮壽寶莊工業大院,彩色鋼板房遍布。
拆除后大興區西紅門鎮壽寶莊工業大院原址,拆除后的現場。現在這里已引入鴻坤金融谷。大興區委宣傳部供圖黃村、西紅門、舊宮,是大興區最靠近北京城區的三個鎮,多年來,地理區位優勢使得這里聚集起眾多物流大院、中小服裝企業。
在曾經帶來產值的同時,熱鬧一時的大院內消防、安全隱患趨多,不再符合北京城市功能定位以及環保要求。
為配合北京產業結構調整,西紅門鎮和舊宮鎮率先在2012年啟動工業大院拆除騰退計劃,目前已基本清理結束,并完成產業向電商谷、文創等方面轉型的談判引資。
今年,黃村鎮邁出清理物流大院的步伐,預計在9月底前,騰退4個物流大院,涉及商戶910家。
黃村鎮
清退物流大院騰出475畝地
清單:自2月啟動對4家物流大院的清退工作,已有794家商戶搬離,完成總數的87%,其余在9月30日前清退完畢。
南向北進京主干道京開高速的西側,就是大興區黃村鎮狼垡地區,川流不息的車輛讓這里成為物流集散地。
9年前,高煥如承包了京開高速以西約5公里,京良路北側的一處院落,約56畝,當時這里已初具物流規模。
高煥如辦起北京巨鴻嘉業物流有限公司,同時也引進部分小物流商家,城市貨運、快遞等行業陸續進駐,每天約2000輛次大貨車從此進出。
運輸日益繁忙,“開著自家車進院,在物流大院門口堵一兩個小時很正常”,高煥如說,除了日益擁堵,還有愈演愈烈的揚塵,“行人騎車接送孩子路過,都得包好頭巾”。
2015年2月,黃村鎮為落實疏解非首都功能總體工作部署,逐步清退物流大院。
“全鎮共61家物流企業。”10日,黃村鎮副鎮長張福申說,經相關部門檢查,其中有9家無證照已清退,48家有證照的進行安全標準化三級達標創建。位于狼垡地區有證照的4家物流企業存重大火災安全隱患,企業自身不具備整改的能力和條件,自愿停業退出,涉及的910個商戶9月30日前清退完畢。
高煥如的巨鴻嘉業物流為這4家物流大院之一,日前已清退完畢,院內只剩下空曠的二三層小樓。
“早搬出去,早作打算。”高煥如說,隨著物流大院安全隱患趨多,交通日益擁堵,以及環境保護成本增加,“個人早晚承受不了”,不如及早退出。這個1971年出生的男人,開始謀劃企業下一步發展。
張福申介紹,自2月對4家物流大院啟動清退,已有794家商戶搬離,完成87%,其余在9月30日前清退完畢。
黃村鎮清退的4家物流大院,將騰挪出475畝土地,張福申未透露詳細規劃方案,“會按大興城市規劃實施”。
舊宮鎮
服裝作坊撤離電商谷進駐
清單:截至目前,已完成11個村的舊村改造和南街工業大院一二期的拆除騰退,共拆除建筑面積635萬平方米,騰退土地10565畝,減少各類企業1510家。
與黃村鎮同樣,騰退了勞動密集型小服裝作坊的舊宮鎮,已確定發展高端服務業的規劃,并引入中科電商谷進駐。
據舊宮鎮鎮長張廷武介紹,上世紀80年代初,為提高村級集體收入,安置本地農民就業,在鼓勵發展鎮辦企業、村辦企業,支持發展村級工業大院的背景下,通過出租土地和廠房引進企業,其收益成為村集體主要收入來源。
再加上緊鄰豐臺木樨園,和坐擁多個大型服裝市場的大紅門地區,舊宮鎮內涌入大量服裝生產加工企業,并形成多個工業大院。
20世紀90年代末,工業大院的企業規模小、效益低、安全隱患大的弊端逐步顯現,“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也難根治”,張廷武說,2009年,舊村改造、拆除騰退工作正式開始。
截至目前,已完成11個村的舊村改造和南街工業大院一二期的拆除騰退,共拆除建筑面積635萬平方米,騰退土地10565畝,減少各類企業1510家。
“拆除騰退過程中,也與外埠對接”,張廷武說,依據鎮內服裝企業多的特點,鎮政府通過產業對接會等形式,同永清等地的產業園對接。
在舊宮鎮拆除騰退后的區域內,則會進行產業升級。張廷武說,坐擁4000畝地的南街工業大院,曾有近千家小企業進駐,2012年拆除騰退以來,已拆除建筑面積近100萬平方米,騰退土地近2000畝,減少企業360家。
拆除工業大院后,南街引入中科電商谷進行產業升級,“目前引入京東云平臺,和阿里巴巴電商試驗園區等”,中科電商谷相關負責人介紹,該項目將以電商體驗店為主體,為電商及消費者服務。
“本地農民經過培訓,也會在這里就業,80%的適齡青年會在這里找到工作”,該負責人說,整個商業設施的規劃建筑面積為85.6萬平方米,商家明年即可部分進駐。
西紅門鎮
“轉租”土地請來影視園
清單:3個完成拆除騰退的地塊,共騰退土地2326畝,清理低端企業1335家,還綠3500畝。
與黃村和舊宮相比,曾經27個村,村村有工業大院的西紅門鎮,進程更快一步。
在拆除騰退27個工業大院、3000余家企業的任務單上,全鎮被劃分為5個地塊,3號地完成拆除騰退,剩下的4塊已全面啟動。
西紅門鎮鎮長鄭亞君介紹,西紅門鎮27個工業大院占地面積約10萬平方公里,建筑面積960萬平方米,戶籍人口為2.6萬人,流動人口從騰退前的15.4萬人,減到不足13萬人。3個完成騰退的地塊,共騰退土地2326畝,清理低端企業1335家,還綠3500畝。
“拆除后,建設和還綠‘二八開’”,鄭亞軍說,這意味著未來只有20%的土地可用于建設,這2萬平方公里土地將用于電子金融、文化創意等現代服務業。
目前,這里已引入總面積25萬平方米的“鴻坤金融谷”,已與32家企業達成合作意向,還有8家企業簽訂了進駐協議,會引入互聯網金融、電子商務等行業,打造中小企業的服務中心。
此外還有總投資11億元的星光產業園北區,是國內唯一國家級電視綜藝節目制作基地,“江蘇衛視、樂視網等28家企業已達成合作意向”,前日,星光傳媒相關負責人介紹,院內的30個獨棟樓內,每棟都有500平米的攝影棚,可完成小型節目錄制。
上述產業轉型是基于西紅門鎮創新的土地流轉模式,“我們從村集體處租賃土地,村集體從農民處統一租土地”,上述負責人透露。
這種土地流轉方式,也是保證村民收入的新模式,村集體會出資組建集體聯營公司,擁有土地使用權,各村以土地作價入股。而產業園開業后,村民除擁有遞增的土地租金,還能享有大量就業機會。
本文來源于新京報,如牽涉版權問題,請與管理員聯系,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