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消費升級的趨勢下,隨著人們的出游頻次不斷增加,以及對假日生活質量的不斷加大,鄉村旅游市場空間得到了拓展,推動了農文旅融合向著更完善的方向發展。
什么是農文旅融合
農文旅即“農業+文化+旅游”,真正的農文旅融合項目要以農業產業為基礎,旅游休閑為形態,風土文化為靈魂,挖掘鄉村的深層價值,在鄉村原有的基礎上做創新。農文旅的融合是產業的融合,是農業產業跨越傳統產業邊界,與文化旅游產業相互改變產業鏈的過程,同時,文化旅游產業的無形要素要跨越其產業邊界,應用到農業產業,對相應功能模塊進行創新。
要不斷激發農業的多種功能豐富旅游產業鏈,讓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成為農耕文化、民俗文化、民族文化等的傳承體。
農文旅融合發展的3大優勢
農文旅融合有利于推進農業結構轉型、助力鄉村振興、實現農民脫貧致富、帶動農村高質量可持續發展。
(一)農村基礎設施不斷完善。
在鄉村振興的推動下,各級政府統籌調度,各地紛紛展開了農文旅融合發展工作,大力發展基礎設施建設,助力農文旅融合發展。
(二)農業功能不斷擴展。
各級政府著力打造集農業觀光、農耕體驗、休閑度假等為一體的新形態農業發展格局,不斷拓展農業功能,隨著農村集體土地所有制度的不斷改革,城鎮一體化建設穩步推進,農村勞動力大量流失,為新時代經濟體系下的第一產業發展提出了更大挑戰,農業功能的不斷挖掘有利于激發第一產業潛力,在農文旅融合發展模式下,既能保證農業的基礎性地位,也有利于反哺文化旅游產業的穩步發展。
(三)特色文化不斷顯現。
在農文旅融合發展的推動下,古村落文化、紅色文化、民族文化、鄉俗文化等各級地方特色文化得到不斷顯現。
農文旅融合的3大發展策略
(一)農文旅融合要立足實際。
鄉村旅游要以綠水青山為底色,一是要明晰本地資源、風土文化、區位特點等自然資源稟賦,發掘獨特價值。在此基礎上,樹立用戶導向思維,緊依市場需求,創新開發特色項目、優質服務,在需求與供給的精準匹配中提升農文旅產業的自然流量;二是要堅持差異化發展思路,加強整體策劃、規劃、招商、推廣、運營,打造特有品牌,規避同質化惡性競爭,形成各具特色的產業發展態勢。
(二)農文旅融合要以農為本。
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是農文旅融合發展的根本。各地要以高質量推進“三農”工作為目標,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強基礎設施配套,營造良好營商環境,完善利益聯結機制,推動科技下鄉、鼓勵資本回鄉、引導人才返鄉,讓農文旅企業有甜頭、農業提質有奔頭、農村建設有搞頭、農民增收有盼頭。
(三)農文旅融合要整合文化資源,打造鄉村旅游高地。
將文化融入旅游開發之中,實現以文鑄旅,以旅彰文,實際上是非常大的一項工程,要建立相關的傳統文化保護和傳承的制度,如對古村落、古建筑、古民居、古遺址等要進行必要的保護和修繕。建立專門機構對文化保護和旅游開發實施有效監督,建立良性的文化運轉機制,對鄉村旅游的開發具有重要的引導作用,,如對民族風情、民俗習慣、非物質文化遺產、傅統廟會等加以正確引導、利用、開發。同時減少傳統文化保護和傳承的障礙,促進傳統文化的深度發掘,使鄉村旅游與傳統文化的結合更為緊密,從而創造出良好的經濟、社會雙重效益。
農文旅融合的融合發展示范結構
(一)農文旅融合的五大層次
農旅融合實際上不止是農旅,實際上我們把它放大看成是農文旅大融合。這個大融合包括城鄉融合、產業融合、文化融合、與當地生態環境的融合、與當地生活方式的融合等五大層次。其中123產結構有一個循環,旅游產業更多的是叫消費聚集,通過消費聚集帶動鄉村產品的消費,就地化消費和遠程消費構成消費結構的導引結構,消費導引加上消費投資加上就地消費的參與性,實際上構成了對鄉村旅游的多層次帶動結構。
(二)農文旅融合的12個抓手
農文旅融合的12大抓手,有兩個主導核心,一是休閑農業,二是鄉村旅游。休閑農業所談的內容核心問題,圍繞的是以農業為主題,講的是在耕地上所干的工作,最終還是要回到農業產業本身,去思考帶動“三農”問題的解決,才有根本的出路。鄉村旅游落地到的是居民將是村莊,它是集體建設用地上所干的事情。
農文旅融合的12大抓手主要包括:農業觀光園、田園綜合體、國家現代農業莊園/中國農業公園、家庭農場、休閑農場、共享農莊和市民農莊、傳統古村落、主題特色民宿、鄉村振興示范村/鎮、鄉村度假綜合體和鄉村度假莊園。
農文旅旅融合下的休閑農業,是以田園景觀、鄉山水林、農產空間為基礎,依托農耕文化、技術推廣、經營活動,實現產業融合和休閑體驗轉化的農業經營形態。這里主要圍繞農業觀光型、農業生產型和農業體驗性三大類型。
1、農業觀光園。
圍繞農業生產空間,利用田園景觀,融入當地的民族風情和鄉土文化,在體現自然生態美基礎上,運用美學和園藝核心技術,開發形成的強吸引力的“觀光型農業旅游園”。
2、田園綜合體。
田園綜合體將成為鄉村振興戰略的主抓手與主平臺,將推動農業發展方式、農民增收方式、農村生活方式、鄉村治理方式的深刻變化,實現新型城鎮化、城鄉一體化、農業現代化更高水平的良性互動。
3、國家現代農業莊園/中國農業公園。
現代農業莊園是以現代化農業生產為基礎,以先進經營理念和管理方式為支撐,依托莊園特色自然和人文資源,拓展農耕體驗、旅游觀光、休閑度假、健康養老、教育文化等多種功能,滿足消費者多元化需求的一種新型現代農業發展模式和旅游消費形態。
4、家庭農場。
從2013年的農業資金補貼的硬支持到2017年技術進農場、人才進農場的軟支持,家庭農場已經日益成為政府推進鄉村改革的重要抓手。
5、市民農莊。
市民農莊是解決城鄉二元結構的一種嘗試,其涉及的范圍更廣、將觸動更深層面的城鄉發展問題。但已有的其他形式農莊的開發模式、運營模式、產業聯動融合方式、功能業態、產品體系,等等,都可以為市民農莊的開發建設提供參考和借鑒。
6、休閑農場。
參與主體和收入來源均不同于家庭農場。休閑農場指依托生態田園般的自然鄉村環境(有一定的邊界范圍)以當地特色大農業資源為基礎,向城市居民提供安全健康的農產品和滿足都市人群對品質鄉村生活方式的參與體驗式消費需求,集生態農業、鄉村旅游、養生度假、休閑體驗、科普教育等功能為一體,實現經濟價值、社會價值和生態價值的現代農業創新經營體制和新型農業旅游產業綜合體。
7、共享農莊。
海南省政府于2017年4月首次正式提出“共享農莊”的概念。共享農莊是以共享經濟為理論支撐,互聯網為技術支撐,中高收入家庭及“候鳥”群體需求為市場支撐,以私人定制服務為核心,聯合政府、企業、農戶等多元力量,培育的農旅融合發展新業態。共享農莊能夠提升農業綜合效益,引領潮流的新型生活方式。
綜上所述,發展農文旅模式是為了實現以農促旅、以旅強農的目的,促成“農業+文化+旅游”的產業聯動,激發鄉村發展的經濟活力,提升村民的文化自豪感和遺產傳承使命感,真正助力鄉村的產業振興和文化振興。
文章來源:文旅瑾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