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來,形式各異的產業園區在去全國各地蔓延發展,軟件園、創意園、科技園、影視園、動漫園、物流園等如雨后春筍般涌現而來,成為地方政府和地方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和生產力。然而,產業園區作為不同產業發展的核心載體而非單一的地產產品,它的開發建設也僅僅只是開始,園區的運營與產業服務才是一個園區能夠長遠發展的制勝關鍵。縱觀園區的發展史,從傳統的“搭框架“到近些年的”精裝修“,產業園區的運營方式也在不斷升級,從1.0的傳統廠房開始不斷顛覆著傳統思維模式,進階到了4.0 時代:涵蓋生產、工作、生活、休閑、娛樂等一體的多元化、智慧化、生態化的產業社區。未來5.0時代,園區將進入全聯接、全融合、全智能階段,突破物理空間限制,從實體園區到虛擬社區挺進。
產業園區1.0——傳統工廠型園區
產業園區是在改革開放初期萌芽出現的,當時國內產業百廢待興、資本、技術、人才等要素基礎均為薄弱,園區的建設和管理都處于摸索發展階段,進程也較為緩慢。此時的園區產業主要是以制造業、工業為核心的勞動密集型企業為主,企業對發展環境的要求也比較簡單,重點是在區位交通相對便利的地區為企業提供基本滿足生產條件要求的物理空間。因此園區的核心載要是傳統工廠,功能業態方面比較單一,人在園區中從事機械化、重復化勞動。
產業園區2.0——主題型產業園
到了20世紀90年代后, 形式各異的產業園區和開發區逐漸在全國興起,一些資本密集型的產業在此期間也快速發展,國內園區經濟逐步進入了投資驅動發展的階段,此時的產業園區具有了比較明確的產業發展主題,試圖通過同類企業的聚集來進一步提升企業的生產效率。園區的基礎配套也隨著企業的需求逐步提升,以食堂、住宿樓、超市等為核心的生活商業配套同步豐富起來,但是層次依然較低。園區成為了各類物流園、商貿園等為代表的發展載體。
產業園區 3.0——創新型產業園
進入到21世紀之后,隨著經濟技術的快速發展,以汽車、生物制藥、軟件研發、高端制造等為代表的技術密集型產業成為了產業發展的核心力量,并延伸除了金融、商務等生產性服務業。此時的產業園區除了考慮產業的明確主題外,更多關注在產業上下游產業鏈之間的銜接與配合,力爭通過“強鏈補鏈延鏈”來提升整體效率。此外,園區的配套設施品質也大幅提升,科研配套、商務配套、生活配套更加完善,逐步走向了功能復合創新發展之路。
產業園區 4.0——智慧生態型社區
近些年來,隨著產業的迭代更新,科技的快速發展,智慧園區已經普遍成為了發展的趨勢,以5G、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賦能園區進行數據共享,降低成本,提升產業和政務服務,形成園區生態網絡從而提升整體效益是當下園區發展的必備條件。此外,為了迎合企業的發展去求,園區也提供了在研發、孵化、金融、人才等多方面的全方位服務平臺助力企業快速發展。配套設施高度完善,產業與城市的邊界逐漸模糊,生產和生活空間高度融合,園區走向了涵蓋生產、工作、生活、休閑、娛樂等一體的多元化、智能化、功能混合的生態社區。
產業園區 5.0——虛擬型生態社區
在未來,隨數字經濟的進一步推進,產業集群向數字化轉型成為必然,基于地理空間集中的傳統型產業集群也會逐步轉向基于虛擬平臺集聚發展的虛擬空間集聚,從而實現線下實體線上虛擬共同發展的虛擬集合體。產業的發展邊界也將逐步從融入本地化分工體系拓展至融入全球一體化分工體系,實現在功能、效益的跨越發展。
文章來源:北大縱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