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恒大集團7月9日公布,其于當日購回2728.6萬股股份,占現有已發行股份數目0.207%。合計該次回購涉金額5.855億港元。在回購支持下,恒大股價收盤上漲4.60%,收報21.60港元,這已是中國恒大連續第五次回購。
然而,除恒大之外,其他地產企業也紛紛開始回購股份。業內人士分析,目前房地產行業股價低迷,連續下滑,政策仍在不斷加碼,地產龍頭大面積回購股份,救市的意味更濃。面對房地產調控政策的密集發布,房地產企業該何去何從?
大量回購股份
自6月27日起,多家房地產行業巨頭宣布回購股份。資料顯示,6月27日,碧桂園在港交所回購了800萬股,耗資1.02億港元,掀起了地產巨頭股份回購的序幕。
緊接著,6月28日,碧桂園又回購了1500萬股公司股份,耗資1.86億港元;當天,中國金茂發布公告稱,該公司獲公司執行董事、管理層增持162萬股股份,總金額合計610.74萬港元;禹洲地產發布消息稱,執行董事兼董事會主席林龍安于市場上收購20萬股禹洲地產股份,共涉資90.2萬港元。
7月3日,中國恒大也以2.86億港元回購1413萬股;7月4日,中國恒大繼續發布公告,以3.81億港元回購約1850萬股。這意味著僅僅兩天,中國恒大已斥資6.67億港元回購股票。而截止到7月9日,中國恒大連續第五次回購。
業內人士分析,一般而言,股份回購一方面可能是企業對未來股價充滿信心,另一方面可能是面對當前低迷股價的無奈救市之舉。目前房地產行業股價低迷,連續下滑,政策仍在不斷加碼,地產龍頭大面積回購股份,救市的意味更濃。
確實,資料顯示,地產股上半年市值蒸發超萬億元,特別是幾家龍頭房企,大部分市值跌幅超千億元。據同花順數據顯示,房地產開發板塊的股價已經從年初的2444.5元/股下降到7月9日收盤的1617.62元/股。
中原地產首席分析師張大偉分析對中國商報記者介紹說,受暫停棚改等消息影響,并疊加整體大盤走勢,地產股在上半年調整幅度較大,特別是6月以來部分股票出現非理性下跌。在此背景下,很多房地產企業為了維持市場股價,釋放積極信號,進行股份回購。
“而從未來股價來看,目前房地產企業的回購數量均沒有抑制股價繼續下行的趨勢。多家房企在7月5日出現股價繼續下探。加上房地產政策面影響,特別是住建部等7部門開始的30城市嚴打樓市違規等政策,去杠桿與樓市調控持續,預計房地產股調整將依然持續。” 張大偉對中國商報記者如是說。
多方調整布局
除了房地產股市的萎靡不振,房地產企業日前也不斷調整戰略布局。
在6月29日萬科股東大會上,萬科董事會主席郁亮在談及萬科未來的業務結構時稱:“十年之后,萬科還是地產公司嗎?我覺得不應該是了,如果還是我覺得應該也會很慘淡。希望未來的十年,大家想到萬科的是美好生活,而不是幾棟房子。”這被一眾媒體解讀為“萬科要拋棄房地產”。
而實際上,進行去地產化的不僅萬科一家。早在今年年初,恒大集團就宣布將恒大地產更名為“中國恒大”。也釋放出去地產的信號。
而綠城、碧桂園另兩家房企巨頭則選擇回籠現金。據報道,碧桂園日前透露已經在三四五線城市全面叫停“全覆蓋”戰略。目的是緩解融資政策收緊帶來的壓力,試圖犧牲規模甚至利潤,以保證現金流。
而與此同時,據彭博社報道,綠城則要求員工“全面”加速資金回籠,要求員工加快銷售,堅決執行“早銷,多銷、快銷”的策略;加大應收款項催收力度;“傾盡一切努力”獲得受限價政策影響項目的預售許可證;對于不受中國限價政策影響的項目,要爭取把原計劃2019年供貨的房源提前至2018年開盤銷售;嚴格控制付款。
業內人士分析,以三四五線城市開發為主的碧桂園取消三四五線城市全覆蓋自然與此前的收緊棚改審批帶來對三四五線城市樓市的看空有關。但碧桂園、綠城同時進行的資金的回籠更多反應了地產企業的融資壓力。
思源地產首席分析師郭毅對中國商報記者介紹說,面對金融收緊對地產行業的系統化影響,當前房地產企業的銷售回款速度很慢。房地產企業為了保證運營安全,需要一定的現金儲備,“現金為王”戰略是當下房地產企業為應對這輪地產調控而進行的策略轉型。
業內人士分析,無論是萬科、中國恒大的去地產化,還是綠城、碧桂園的資金為王,都反應了調控政策加碼和金融杠桿收緊的背景下,房地產企業面臨的困境。而此輪房地產調控自2016年下半年就已開啟,不斷加碼,并向全國多個城市蔓延,到目前為止沒有減弱的跡象,還可能進一步收緊。
房地產企業該何去何從?
實際上,地產企業的轉型早已有之。房地產巨頭進軍快消品行業、農業、汽車行業、基建行業等都是轉型的諸多嘗試。同策研究院首席研究員張宏偉對中國商報記者介紹說,傳統住宅行業一輪輪調控升級,房地產開發商的日子不是很好過。同時,房地產行業當前市場集中度比較高,市場格局基本確定,各個企業的份額和地位也隨之確定,企業只有做一些轉型突破才會有發展。
資料顯示,2017 年度,千億級銷售規模的房企數量從 2016年度的 12家上升到17家,合計銷售金額超過4萬億元,市場占有率超過30%,相比 2016 年度上漲近10個百分點。
不過,相比于過去的跨界進行轉型,此輪的房地產企業策略調整是隨著調控政策的加碼,公司戰略定位的調整。實際上,房地產板塊仍然是上述企業的主要利潤來源,萬科提出的“美好生活服務商”只是在地產板塊基礎上衍生出來的。
易居研究院智庫中心研究總監嚴躍進對中國商報記者表示,地產企業的轉型只會在地產范圍內進行,或者說進行泛地產業務開發。大規模有方向有重點的轉化反而是比較少的。另外部分企業主營業務做的不好,那么會逐漸考慮在類似商業零售、文旅等領域進行投資。
而對于房地產行業的未來,嚴躍進坦言,未來房地產企業的盈利空間或被壓縮,此外,在合規操作方面也會有很多要求。也就是說未來房地產行業會面臨成本增加、利潤壓縮。而從房地產企業如何擺脫困境來看,聯合拿地和積極并購項目,是相對低成本的模式。而后續適當研究新產業機會,包括在文旅等方面尋找立足之處,也是當前房企轉型的需要,從本質上說還是在于關注人的需求,即從居住需求轉變為生活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