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上半年即將過去,對于A股投資者而言,大消費板塊可以說是深入人心,無論是板塊細分領域里的醫藥、白酒還是食品制造行業,均實現了超越市場平均水準的表現。現金流好、負債低、增速與估值匹配已經成為投資者掛在嘴邊的術語。
進入6月份以來,在市場整體風險偏好持續受到壓制基礎上,上證指數于6月14日盤中創下年內新低3032.41點。
當下,投資者更應考慮的是在目前市場風格仍偏向大消費板塊且細分領域已經長時間上漲之后,板塊內是否還有估值洼地存在。
值得注意的是,百貨行業的相關上市公司正在悄然復蘇。
一方面,盡管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月度同比增速持續下滑,5月份甚至創出了2003年7月以來新低,但需要看到的是,消費對于GDP的貢獻率仍然保持在60%左右,在中國這個巨大的經濟體量中,市場空間依然巨大。
另一方面,自電子商務興起之后,百貨業逐漸成為一個被眾人看衰的行業,不過在近兩年新零售大潮之下,整個行業態勢發生了改變,線上線下逐漸由之前的“競爭關系”轉變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互利共贏的局面,這直接體現在相關上市公司的業績層面。
Wind數據顯示,32家百貨行業上市公司2017年年報歸屬于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下稱“凈利潤”)同比增速為負的數量由2016年的14家下降為5家,同比增速中位數業從16年的3.23%大幅提升至24.93%;2018年一季度,行業延續了2017年的盈利態勢,32家公司中24家公司的凈利潤同比增速為正,25家公司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后凈利潤(下稱“扣非后凈利潤”)同比增速為正,兩者增速中位數分別達到15.54%和16.77%(下表中“預測PE”為根據多家券商一致性預測出的18年凈利潤及6月14日收盤價所計算出的市盈率)。
除了凈利潤增速較為穩定之外,相對而言,百貨行業整體估值水平仍存一定優勢——行業2018年預測PE中位數為20.73倍,多達12家公司低于20倍,這在市場今年給予消費板塊較高估值溢價的情況下,估值洼地優勢較為明顯。
對于百貨行業來說,最為核心的競爭能力為聚客能力,同時如何整合商品以及服務組合進行有效的管理,使得盈利能力與聚客能力達到有效均衡成為百貨行業相關公司的護城河。因此,龍頭公司在上述方面有較強的比較優勢,而且可享受同店向好以及新增門店貢獻利潤的雙重業績彈性。
重慶百貨從2015年開始對滯銷存貨、長期虧損門店等資產進行全面的減值處理,為后續的業績釋放掃清了障礙。2018年第一季度,重慶百貨實現營業收入100.63億元,同比增長9.66%,結束此前三年第一季度營收同比下滑的窘境,營業收入拐點初現。同時結合公司歷年1季度凈利潤遠高于其他各個季度,營業收入的同比增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除了主營業務的復蘇,重慶百貨投資的“馬上消費金融”對公司的凈利潤貢獻也十分顯著,營業收入自2016年的3.47億元增長至2017年的46.68億元,歸屬重慶百貨的凈利潤也從210萬元增長至1.73億元,2018年第一季度更是達到了0.77億元。
后續重慶百貨控股股東重慶商社集團將正式開啟混合所有制改革,重慶市國資委擬引入兩位戰略投資者,出讓其所持有的重慶商社集團55%股份。一旦引入戰略投資者成功,重慶百貨有望進一步提高市場化運營水平,推動公司長期可持續健康發展,值得投資者關注。
盡管百貨行業相關上市公司存在一定的估值優勢,但考慮到近一段時間板塊內優質的龍頭公司,如重慶百貨、天虹股份、王府井階段性漲幅較高,市場整體處于前期表現良好的消費板塊調整階段,投資者仍需耐心等待合適的時點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