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新消費群體而轉型迎合情感需求的策略正在零售業逐步實踐,當變得文藝的年輕人們都把關注美食餐飲文化當成時髦態度的當下,一切有關“吃”的生意變得越來越好了。
開業29年來,誠品第一次在官網宣布,臺北信義店將要經過改裝之后,打造出一個名叫“誠品知味MARCHE市集”的區域,在這里嘗試售賣生鮮品類的商品,包括超過150種本地農民培育的蔬果、魚蝦肉品,及廚房和咖啡器具等。
“誠品知味”這個主題也并非第一次使用,過去曾在誠品店鋪內主題館的形式,提供包裝食品、零食和飲料等產品。同時推出的還有名為“書菜配”的推廣活動,生鮮柜中擺著新鮮食材和對應的菜譜,消費者按菜譜購買指定的食材,能獲得優惠。這個活動為了忙碌現代人的生活形態而設計,食材制作步驟簡單便捷,鎖定了上班族和小型家庭的客群。
官方表示,這種經營形式未來也將擴展至其他門店。當然,跨業態經營已經成為誠品的主打方式,在誠品官網可以看到,誠品書店目前的業態已經有文具館、音樂館、黑膠館、COOKING STUDIO、咖啡館等十多種。誠品現任董事長,創始人吳清友的女兒吳旻潔對于誠品生活表示,未來將繼續保持由“綜合商場”主導的策略。
書店越來越像商場?
跨界書店作為一種具有復合功能的新模式,不僅滿足多樣化需求,也是城市和商業的文化空間,集合書店、茶藝咖啡、服飾、畫廊、手作、插花等生活美學元素。據記者中國商業地產研究中心報告顯示,以方所、誠品、言幾又三家來看,圖書銷售收入占比在50%以內,圖書以外的跨界業態對銷售收入貢獻更大;通過跨界、業態復合,三家品牌書店整體銷售收入得到增長,業績取得較好表現。
與誠品“綜合商場”的策略相同,越來越多書店品牌開始成為復合業態的實踐者,但書店商業化的發展也被不少人詬病。其實早在2009年,“誠品”與“誠品生活”的發展被區分開來,“誠品”定位為文化內容的提供者,包括書店、展演、藝廊等,“誠品生活”則主打創意經濟,包括復合通路、生活品牌、餐飲和旅館,似乎讓事情發展看起來更加合理。
不過,這看起來也有些熟悉?在MUJI于深圳開出首家酒店的新聞發出后,我們也曾回答過這個問題。互聯網時代,當認知成為能否產生溢價的根本區隔時,價值觀就成為在量與質之外的重要商品,人們在消費物質商品,也是對品牌價值觀的認可。所以越來越多品牌開始跨界,這是他們在贏得了特定人群的價值觀認同后,搭建完整的生活方式范式的必然。
以誠品為例的書店商場化,在努力做到文化與商業之間的動態平衡。我們推崇日本式極致的文化精神,但背后仍有著人們思維模式的固有區別,學的是其精神和可借鑒范圍的方式,但從不鼓勵全盤照搬。為前來閱讀的人們盡可能提供優質而全面的環境和服務,這本身已經是追求品牌價值觀認可的誠意行為。
其實我們回頭去看,書店應是歸屬商業零售行業的,在強調了書店的文化屬性后,也不能忽略的是其商業屬性。今天書店的概念,與20年前的書店在人們的印象中已經完全不同了,這是購物中心時代為城市零售商業帶來的革命性變化,影響著自身帶著零售商業屬性的書店,自我生長成了全新的姿態。書店跨界的根本目標是什么?是尋求商業和文化兩種價值的最大化,它賣書,但它更是一家“店”。
未來實體閱讀的場景在哪?
在快節奏的時代里,高壓力令人們暴露在重重的挑戰之中,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尋求“非家、非辦公室”之外的第三空間,去體驗真生活,以此作為針對快節奏的一種解藥。美國社會學家雷·奧登伯格曾在《偉大的好地方》一書中提出“第三空間”理論,對一座城市而言,書店可以說是一個有溫度的“第三空間”。
實體書店重回人們的視線得益于這個“第三空間”的影響,這個空間被設定在在黃金地段的商圈中,在大面積的基礎上,集合了文創產品、服裝、咖啡、展覽等附加服務,被視為吸引客流的利器。而另一個原因則大概起始于審美意識的提高,書店與美學的關系更加緊密,書店空間的重新塑造的美感令人們開始不自覺去關注,因而才能看到許多“最美書店”的榜單。
在此同時,我們被販賣生活方式的營銷概念包圍。大多數品牌都希望在產品、空間、體驗上找到其最終目的,即得到消費者情感認同,打造出更加強烈和緊密的生活方式販賣之道。因為大家都明白了一個道理,有情感訴求的門店,才能贏得人們時間。
但深諳這個道理的也并不止書店業態,于是我們看到MUJI跨界了一切你能想象的領域;美妝品牌們開始打造自己的咖啡館;奢侈品牌甚至開起了餐廳,不同業態的疊加實現多業態混合經營的實體店雨后春筍般崛起,都希望能夠讓消費者停下來保留購買之外的時間。
人們的對生活與閱讀的選擇越來越豐富,閱讀空間圍繞書店這個載體的概論已經不再絕對,我們不禁思考,未來線下閱讀的場景到底在哪?
過去幾年,書店做出的嘗試很多,書籍變成了商品組合中的一部分,但一切的努力都在為書店本身閱讀體驗這一獨特性而鋪路。但,購物中心時代的變革以及數字化的深刻影響下,這個閱讀場景將發生在何處?也許還無法給出明晰的答案。
這里什么也沒有
復合業態的商業空間,提供了生活方式的再創造,但文化+商業不是容易的事。讀書這件事則是簡單發生,而無論發生在何處,永遠是需要堅持的。英國著名小說家毛姆曾說:“養成讀書的習慣,就給你自己建造了一座逃避人生幾乎所有不幸的避難所。”
本文轉載自RET睿意德,文章內容不代表本站觀點,如牽涉版權問題,請與管理員聯系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