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資本已經冷靜,無人貨架市場也僅剩下幾家頭部企業,但是市場亂象仍屢屢發生。近日發生的一系列偷盜事件就引起了市場占有率排名前兩位的每日優鮮便利購和小e微店之間的口水戰。頭部企業尚且自亂陣腳,不禁令人對這個行業再起疑問。
無人貨架進入下半場,大量中小玩家已經被洗牌兼并,幾家頭部企業事實上也面臨著艱難轉型。與此同時,無人貨架升級成智能貨柜背后的技術裝備服務商正蠢蠢欲動。
無人貨架崩盤
裁員、解散、盜損等問題幾乎在所有無人貨架企業身上都有發生,無人貨架的“崩盤”是一次集體現象。
近日,無人貨架市場排名前兩位的小e 微店與每日優鮮剛因貨架盜搶事件而掀起爭執,余波未盡時果小美又接連被曝出解散傳聞,盡管果小美已經第一時間否認,但是融資不順、等錢續命仍是難掩的事實。而再往前看,猩便利、便利蜂等幾家頭部企業都經歷了業務大幅收縮,距離它們的瘋狂擴張也不過只有幾個月的時間。
無人貨架進入2018年后風波四起,對于這一模式、場景的質疑聲音也不斷。小e微店CEO榮光告訴記者,無人貨架目前亂象頻發并不是商業模式的問題,而是由于惡性競爭。隨著巨頭與明星創業團隊爭相入局,無人貨架市場在去年七八月達到發展高峰,不過許多企業盲目追求網點數量,把貨架一扔就不管了,導致后面的實際運營管理都跟不上。事實證明,如果網點質量不行的話,數量越多反而損害越大。榮光認為,無人貨架不是單純的互聯網生意,它是互聯網與零售的結合,如果線下基礎做不好,也很難說其他線上轉換價值。
智能貨柜救命?
粗放式的無人貨架廣受詬病,也引發了一批背后智能貨柜技術服務商的“暗戰”。智能貨柜融合稱重、位移、視覺識別等技術,一定程度上可以更好改善盜損問題,因此成為無人貨架下半場轉型的方向。記者了解到,不少技術服務商正積極與幾家無人貨架企業對接,尋求合作。不過由于資金問題,智能貨柜尚未大范圍被投入使用。據悉,一個智能貨柜的成本在6000-1.5萬元,不太可能像貨架那樣很快大范圍鋪開,而且還要面臨技術不斷更新迭代的成本。
除便利蜂一家在積極迭代智能貨柜以外,部分企業對智能貨柜仍保持謹慎觀望態度,認為智能貨柜也未必能解決當前無人貨架的痛點。榮光認為,智能貨柜更適合開放式的場景,由于辦公室場景人員較為集中,智能貨柜可能會引起排隊購買的情況,用戶體驗未必好。另外,在榮光看來,如果是面對封閉場景的固定人群,在網點質量較高、運營成本控制好的情況下,也是可以覆蓋掉開放式貨架產生的貨損的。
零售業觀察評論人王利陽則認為,對于越來越懶的消費群體,零售終端的距離遠近很關鍵,無人貨柜放在辦公室內離消費群體只有10米的距離,很自然會帶來高頻消費。而辦公室零食市場要想解決貨損問題,必須要從技術著手,不能指望用戶自覺,市場上已有的“無人貨柜”解決方案確實可以降低貨損問題。
場景仍有價值
盡管亂象不斷,但不少無人貨架玩家還是對該領域充滿信心。一位無人貨架從業者透露,無人貨架市場容量大概有400億元,目前企業都處于試錯階段,還是有很大發展空間的。未來主要還是看企業如何做好精細化運營,要有優質的網點資源保證,也要提高運營效率,跑出良性的成本模型,在供應鏈方面,由于貨架SKU數量有限,企業要思考怎么用有限的選品滿足消費者的多元需求。
王利陽也表示,辦公室場景的價值不能因為幾家公司出問題而被否定。盜損等問題隨著智能終端的技術發展會陸續完善,無人貨架未來的難題主要在于運營和供應鏈。據悉,由于辦公室配送具有短途高頻的特點,運營場景相對復雜,成本也較高,如小e微店目前的倉儲和物流成本占到其銷售額的7%,榮光表示降到4%以下才是比較理想的狀態。
另外,王利陽還指出,無人貨柜的價值更重要的是通過與用戶建立起持續的消費關系而將用戶轉移至線上。無人貨柜再方便,SKU數量也有限,且客單價只有六七元,因此企業還需思考如何在獲取優質用戶后將他們轉至SKU更豐富的線上,激發線上的市場價值,最終形成線上線下互補的新零售平臺。
本文轉載自北京商報,記者王曉然、徐天悅,文章內容不代表本站觀點,如牽涉版權問題,請與管理員聯系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