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4月23日“世界讀書日”之際,圖書產業的發展狀況,再次成為大家關注的焦點。記者日前采訪發現,相比前兩年實體書店一度出現的閉店潮,去年以來,西安的實體書店則不斷開業,很多還搭上了“新零售”這趟快車。
有機構預計,兩年內移動閱讀加圖書消費市場將超千億元。難道,閉店潮后行業迎來復蘇?
年輕人“玩手機也看書”
西安位列圖書消費全國十強
年輕的90后正在成長路上邁步向前,他們注重個性,對互聯網運用嫻熟,在人們傳統印象中,“只玩手機不看書”似乎成了這代人的標簽。但當當網發布的數據顯示,年輕人比他們的前輩更愛讀書。因為在紙質圖書讀者中,30歲以下的讀者比例占到52.3%。90后甚至95后,同樣愿意享受書香的熏陶。
陜西讀者在買書上毫不吝嗇,陜西的紙書消費冊數排在全國第14位。而從城市排名來看,西安人圖書消費占據全國各城市的第10位,相比2016年前進兩位。這說明,在過去一年,西安人的圖書消費有很大增長,其中買書最多的是雁塔區。
在很多愛書人士眼中,買書已是一種生活行為和習慣。亞馬遜在近日發布的2018全民閱讀報告也顯示,有63%的受訪者認為閱讀像陽光一樣,是生活必需;認為“閱讀不重要”的受訪者比例不足1%。
針對閱讀對生活影響的調查則顯示,八成以上受訪者認為閱讀能“讓精神生活更豐富”,近七成受訪者認為閱讀能“遠離焦慮”,“有助于提升工作技能”的受訪者占比近50%。其中,認為閱讀能“遠離焦慮”的女性占比為74%,高于男性的60%;而在不同年齡段中,90后的占比為70%,高于其他年齡段。
西安實體書店增至1296家
閉店潮后經營者在摸索中轉型
全民閱讀的氛圍下,曾被認為將消失的實體書店行業,正從低谷中站起。過去一年,西安實體書店數量出現了回升勢頭。據西安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統計,截至2017年底,西安共有1296家實體書店(含發行網點),相比2016年末的1059家增加了237家。
西安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發行管理處處長李成鎖告訴記者,近幾年從國家到地方相繼出臺了一系列扶持實體書店的政策。伴隨《西安市書香之城建設實施方案》出臺和《西安市財政支持實體書店發展實施意見》修訂,西安市實體書店發展和全民閱讀活動獲得了資金和政策支持,不少全國連鎖的書店品牌也陸續進駐西安的商業空間,同時很多業外資本、創業者因看好市場前景而涉足實體書店運營。
這些如及時雨一般的扶持政策讓實體書店行業面貌一新,去年開始,業內即不斷傳出實體書店“復興”的呼聲。不過,通過與多位陜西本地書店經營者的交流,記者發現,多數人更愿意用轉型期來形容當前的行業環境,并認為談“復興”為時尚早。
萬邦書城總經理魏紅建表示,書店業屬于實體商業的一部分,網店對于實體書店的沖擊仍在,因為網購圖書折扣更高,選書也更方便。很多連鎖書店所做的復合式經營,其實也都是在尋找出路,行業仍然處于一個摸索前行的狀態。
“賣書”盈利已落伍
“圖書+咖啡+零售”成書店標配
當前實體書店復蘇究竟是內力驅使還是外力驅動?一位不愿具名的經營者就表達了自己的憂慮,書店在區政府的扶持下,選址獲得便利、剛剛實現收支平衡,“一旦補貼沒有了,我們會不會又陷入入不敷出的境地?”這位經營者有些悲觀地說道。
有行業人士指出,書店業僅靠政策扶持實現復蘇是不現實的,缺乏自我造血的書店很難存活下去。
易觀國際提供的數據顯示,去年圖書出版物銷售規模達326億元,有92.3%的市場份額來自于網上書店。網購渠道仍是市場主要驅動力。
過去,人們在咖啡館里看書,如今,人們在書店里喝咖啡。這種現象,正在成為當前實體書店轉型的真實寫照。記者在采訪中發現,24小時書店、文創書店、主題書店、社區書店等具有特色的書店相繼在西安出現,而咖啡輕食、手工、畫廊、鮮花、主題活動等商品和服務走進實體書店,“賣書”不再是書店的唯一主宰,“書店+咖啡+零售”的經營模式成了越來越多新開書店的標配。
據西安新華書店曲江書城有關負責人介紹,他們的營收范圍包括圖書銷售、非圖書商品、商戶聯營和租金收益幾大塊。作為西北首家城市文化綜合體,除了圖書還有各類文創產品、手工制品、花藝、茶藝等綜合業態。通過把閱讀融入文化活動,帶動了書城經營業績的提升。以去年某場讀書月主題活動為例,活動期間整體客流增長了43%,銷售額增加了15%。
去年底,在“漂泊”近兩年后,關中大書房重新搬回小寨。雖然距舊址并不遠,但這家知名的本土獨立書店,店面內容已發生很大變化。除了圖書銷售,還增加了咖啡和花藝體驗、少兒繪本館、音樂教室、書法教室、書齋文閣和文創產品等。在魏紅建心中,是想做一個以閱讀為中心的文化空間,通過閱讀嫁接商業需求,進而提供創客市集、會議講座等服務。
嘉匯漢唐書城一位負責人認為,幾乎所有書店都處在轉型和調整中,茶歇和閱讀空間留住的是客流,圖書之外的商品經營改變了單一的盈利模式。
實體書店復合式發展帶來的一個結果是,圖書銷售收入將不再是書店的關鍵營收來源。以國內連鎖品牌言幾又為例,有數據顯示,目前該書店的圖書銷售在總利潤的占比降到40%左右,未來可能會到20%,最大收益則是文創產品和咖啡收入。
書店和商業綜合體抱團取暖
要克服同質化和租金上漲隱患
線上消費的崛起,受沖擊的當然不僅僅是實體書店。大型商業地產同樣面臨客流量減少的壓力。某外資商業地產咨詢機構負責人表示,在購物中心去百貨化和引入體驗消費、互動消費的大趨勢下,實體書店作為文化地標,盡管盈利不易但通常能聚集大量人氣,而這正是商業地產所看重的,抱團取暖的實體書店和商業綜合體就這樣自然而然走到了一起。
連鎖書店目前在西安開設的門店幾乎都位于各大購物中心和商業綜合體內,而這些知名品牌的實體書店也的確為商業設施聚集了人氣和附加值。“就像商業地產簽約高端影院一樣,特色實體書店也已經成為商場在招商和對外宣傳過程中的標簽之一。”負責商場招商的周先生表示,作為回報,有些商場對于入駐的實體書店收取較低租金,所以不少書店的營業面積都能達到數百甚至上千平方米。
前述機構負責人認為,實體書店普遍嘗試復合式經營,也會帶來另一個影響,無論店面的裝修、業態,都開始出現同質化現象,很多改頭換面的書店一味學習誠品等知名書店品牌,失去了自己的個性,變成了沒有文化的靈魂。
他為此特別強調實體書店發展的個性化和創新性,“書店需要在搭建閱讀和交流平臺、培養閱讀習慣和數字化運營等方面進行投入,將資金轉化為服務的基礎,提高店面的競爭力。”從大趨勢來看,書店行業在未來很可能出現頭部品牌“收割”份額的狀態,因為頭部品牌的資金更為雄厚,包括進貨渠道、自有文創品牌的鏈條也更為完善,中小書店的洗牌將難以避免。
圖書公司布局新零售
IP產業鏈收入將成推手
但現代人的知識焦慮,家長對親子的教育等,都將成為推動閱讀市場發展的動因。業內預計,一兩年內,圖書業整體市場規模則擴大到一千億元,圖書公司線上線下融合則成發展趨勢。
尤其隨著中國紙書和電子書市場交易規模持續攀升,易觀預計,2020年中國網絡零售B2C市場圖書出版物交易規模將達到646.1億元,預計未來3年年均增速將達到29%,而移動閱讀市場交易規模2020年將達到335億元,預計未來3年年均增速將達到29.8%。
易觀分析師趙悅對記者分析說,在新零售時代,電商平臺和線下書店的功能和職責都在發生變化。電商平臺和線上閱讀軟件從賣貨和內容分發渠道向圖書零售賦能者轉變,通過對平臺讀者的閱讀大數據,可以延伸到產業鏈上游,為作家內容創作及圖書出版提供依據;同時為線下書店的圖書選品、陳列擺放提供支持。
“特別隨著經典出版文學和網文閱讀的持續升溫,IP產業鏈收入將成為閱讀市場規模增長有利的推動因素,未來行業將保持穩健增長。”趙悅認為。
據悉,目前已經有圖書電商公司布局新零售,開拓線下市場,比如某電商公司在全國經營200多家實體書店。線下書店更多承擔了休閑娛樂和體驗的功能,書店+咖啡輕食,書店+社群分享等跨業態的模式創新,給實體書店帶來新的商機。
陜西經典派商業地產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朱林認為,包括圖書消費在內,其實線下和線上融合的趨勢已不可逆轉。在二者互相滲透的過程中,線上線下也呈現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新特點。包括圖書零售在內,越來越多的零售企業認識到,只有通過業態創新和運營能力持續增強,解決消費痛點、提升消費體驗,才能獲得發展。而電商融入實體空間才剛剛開始,未來可操作空間巨大。
“但不管是線上圖書公司開店到線下,還是實體書店拓展多種經營業態,目前還都在探索狀態中,很難說是否盈利。”一位不愿具名的業內人士對記者說:“只是這代表了圖書業的發展趨勢。換句話說就是,線上線下協同發展是圖書業新零售未來發展方向。”
本文轉載自華商報,文章內容不代表本站觀點,如牽涉版權問題,請與管理員聯系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