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1日,全球第四座K11購物藝術中心在廣州東塔正式開業,這個擁有超800平方米藝術空間的購物中心,開業當天就有許多市民慕名前來“打卡”。記者發現,以往市民來購物中心多數沖著品牌而來,如今越來越多市民則是奔著商場內的藝術裝飾。購物中心也已不再單單靠引入一線品牌吸引眼光,更多的從不同角度入手提升自身的藝術文化氣息。
“博物館零售”K11亮相廣州
廣州K11于2008年拿地,2018年開業,可謂是“十年磨一劍”,其建筑面積約7萬平方米,包括地下兩層和地上八層,打造了超800平方米的三大藝術空間。與其他購物中心不同的是,各進駐品牌亦與K11攜手打造極具藝術氣息的定制化專屬店鋪形象。
記者在開業當天探店發現,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位于4樓的chi K11藝術空間。開業期間,廣州K11攜手當代藝術家陳維舉辦題為“你今晚去邊”藝術展。而位于3樓的ART CONNEXION藝術廊橋則展出由廣州旅法藝術家姚小菲打造的“氣與夢”互動性實驗裝置,讓人們走進詩意的幻境中。
謀求文化氛圍旨在差異化
在今年公布的《廣州市城市總體規劃(2017~2035)》草案提中,廣州提出了建設“全球城市”的目標。縱觀倫敦、紐約、巴黎等世界級城市,“文化多元化”是其基本特征之一,而廣州購物中心在推動藝術文化多元與創新上同樣不遺余力。
除了在朋友圈刷屏的廣州K11,據了解,國金天地今年3月引入錦龍樂府,匯聚世界一流藝術家,同時將不定期舉辦文化藝術活動。另外,太古匯也預計會在6~7月期間舉辦藝術展;去年天環天河城的花卉展等,均是在增加其自身的文化氛圍……
對此,有業內人士認為,在商業競爭如此激烈的情況,如何謀求差異化是必然趨勢,加大藝術裝飾投入也是途徑之一。但無論是引進不同品牌還是塑造藝術空間,最終的目的都是要將其轉化為實際效益。廣東省商業地產投資協會會長黃文杰此前接受記者采訪時也曾表示,目前購物中心最大的問題還是同質化,隨著購物中心越來越多,原有經營模式也會越來越單薄,造成盈利效果不佳、招商難、經營難的問題。
思考:市民“打卡”能否轉成收益?
在k11開業當天,記者采訪了一位正在拍照的市民,他說:“今天是奔著k11的藝術裝飾和藝術空間而來,除了飲品外不會有過多的消費。但如果這個商場有好的購物環境,下次還是和家人一起來購物吃飯。”
有業內人士認為,“打卡”式客流來得快去得快,很難形成穩定的客群,必須找準自身的核心定位、業態布局才是留客的關鍵。但值得注意的是,K11的“博物館零售”在香港、上海、武漢已獲得巨大的成功,正是因為有成功的案例,才促使這種模式的繼續延續。而基于廣州的商業情況,這種模式仍尚待時間檢驗。
本文轉載自信息時報,作者陳雅菲,文章內容不代表本站觀點,如牽涉版權問題,請與管理員聯系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