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璟驊是個守時的人。在2018中國零售數字化創新大會上,這位騰訊集團副總裁幾乎是準時準點的完成了演講,正準備下臺,卻被主持人朱偉(三胞新零售產業集團CEO)叫住。主持人代表大會聽眾問了三個問題,前兩個問題涉及投資方向,朱偉拋出的第三個問題是:“您覺得和另外一家姓馬的企業比,騰訊會勝出嗎?”現場立刻爆發出一陣會心的大笑。
林璟驊顯然有備而來,侃侃而談,“我們從來沒有計劃回去經營電商業務。我們是把我們的能力開放出來幫助大家的成長,我們更謙遜,更務實,我們不會教大家怎么做生意。”并以“連通整個社會的方式,阿里和騰訊都會成為重要的力量”作為結尾。林下臺而去,而騰訊智慧零售的征程卻在這一天正式對外誓師啟程。
也在這一天,騰訊公布了2017財年財報,總收入為人民幣2377.60億元(363.87億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長56%。馬化騰表示,展望未來,我們正在大幅增加于視頻、支付、云、人工智能及智慧零售等領域的投資,這將會在短期內對我們的盈利有些影響,但我們相信這些投資能為我們帶來長遠價值及增長機會。
林璟驊曾經在麥肯錫擔任全球合伙人,入職騰訊后全面負責社交廣告,如今他肩負起了一個新任務,帶領剛剛成立不久的騰訊智慧零售戰略合作部,走到未來。
《零售老板內參》APP與多家行業媒體第一時間與林璟驊交流,將騰訊這個互聯網巨頭的零售圖謀,與各位讀者勾勒一二。
1、騰訊智慧零售的方向
林璟驊坦言,其實對于騰訊而言,在零售領域核心要解決兩個問題。
其一是數字化問題,其二是用戶體驗問題。一個更多是TO B ,一個是 TO C。
林璟驊表示,騰訊在思考怎么樣有效的直接連接用戶,怎么樣做好精準營銷,提高營銷費用的利潤率,怎么樣幫助合作的零售商家可以累計數字資產,能夠深化數字化能力。
目前來看,騰訊會從到店前和到店后兩個階段,實現精準觸達與體驗優化。
到店前,騰訊希望可以幫助商戶對于店面周邊人群有更深的理解,有更豐富的用戶畫像,幫大家做更精準的營銷。包括了解到一個人的長居地和工作地在哪里,通過線上精準觸達。“我們希望在各種場景,在到店前激發大家對于你的交流,可以透過公眾號或者小程序,也可以透過我們在線上發的優惠券,或者微信支付之后的消息,精準的廣告等各式各樣的觸達方式,幫助大家去做更多更好更精準的營銷。”
到店之后,騰訊可以通過很多智能識別用戶。包括過去的購買記錄,商家對于用戶的理解,來一起共同建立用戶畫像。目前騰訊微信已經實現的功能中,包括掃碼、免密支付、售后服務、配送等等,都是數字化過程,這些功能共同構成了精準觸達的工具箱。
對于商家來說,騰訊給出的誘惑可能是下面這句話:“各位所遇到的挑戰就是手上的CRM數據比較限制,是不夠全面的,我們透過跟大家在數字上面的合作,建立一個為零售企業專用私有的DMP,共同建立營銷深挖,然后理解用戶的洞察。”這也意味著,騰訊會從自己的大數據中根據合作伙伴的需求,形成個性化的定制的數據庫。
在過去的幾個月,騰訊與不少線下零售企業通過投資的形式達成合作,這種情況在2018還會繼續嗎?答案也許是否定的。林在回答主持人提問時說:“我相信騰訊就算市值再高,資金也有限,不可能把全世界投完,我們會更謹慎的選擇(對象)。”這也意味著 ,投資布局告一段落,下面該集中精力盤活資產了。
事實上,這也解釋了為什么會有一個騰訊智慧零售戰略合作部。這個部門不僅會負責騰訊對外的零售戰略執行,也會整合騰訊內部的資源,協調內部關系,這也是一個重要作用。
由于微信支付的基礎工具屬性,騰訊與不少零售企業都早已有合作。隨著合作的增多和深入,騰訊也發現,跨部門的合作和聯動越來越多。“往往基于對于用戶的深層次洞察,想要做更個性化或精準的營銷,想要在賣場針對個人,如剛才舉的智慧屏的案例,都需要數據的進一步合作。合作的形式,以及合作的門檻越高,單一部門就越難去逐一的說服。”林解釋說。
所以騰訊成立了這樣一個部門,也可以理解為騰訊智慧零售的“總指揮部”。馬化騰希望,這個部門能夠延續騰訊一貫作風,小步快跑、快速迭代。打造標桿,再提煉出產品。
對于可能的助力方向,林璟驊表示有三個可能。
第一,優化選址。騰訊有大量針對不同用戶所在長居地的人口分布數據,可以精準到10-20米的情形,通過區域用戶精準畫像,幫助做選址決策。
第二,人臉識別。騰訊也許有全球最大的人像識別庫,在上面做了很多刷臉算法的積累。
第三,到店場景。在物流配送方面,騰訊通過騰訊地圖和騰訊云,以及滴滴打車和美團、京東、順豐服務的經驗積累,有可能成為城配背后的技術服務商。
2、從通用工具到千店千面
但是騰訊必須面對的一個挑戰是,如何從通用工具提供者轉變為可以適應復雜零售線下場景的賦能者。
以騰訊微信為例,微信支付是騰訊目前與零售業的最直接連接入口,騰訊方面也表示,如果說騰訊自己做智慧零售也有利益訴求,那更多是支付層面的。但是,微信平臺更多的是一個移動互聯網的通用工具和底層操作系統,而零售業的復雜不僅在于消費者的個性化,更在于場景的多元,需求的多變,以及商業地理、文化乃至習俗對零售業都有影響。
簡而言之,互聯網上世界是平的,在線下,世界從來不是平的。
林璟驊對《零售老板內參》表示,騰訊現在的做法是,有一些是通用型平臺來推進,比如說小程序的框架,微信支付掃碼作為碼的構成,POS機改造的原則。而個性化的部分,則是通過小程序來實現。“有些個性化的需求,比如說小程序里面,有的人希望打開的界面是不同的,我們希望通過小程序去做個性化的支持。”
林還表示,接下來也會有特制化的方案,比如說騰訊為JACK&JONES定制了店內智慧顯示屏,這個方案可以根據用戶數據畫像提供不同的界面。也就是說不同的用戶看到屏幕推薦的信息是不同的。騰訊認為,像這樣的解決方案可能適合服裝業,但未必可以推廣到其他業態,因為不同的業態有不同的需求。
因此,騰訊目前在不同的業態都在進行標桿企業的試點,包括海瀾之家、步步高等。騰訊希望不同業態都可以有成功的標桿出來再推廣。
毫無疑問,在移動互聯網端的優勢,是騰訊涉足零售的最大底氣,因為,手機和互聯網的進步,一方面帶來了便利,實際上也釋放了很多用戶時間。已經通過微信占據了網民一天很多時間的騰訊,現在有機會好好深耕自己的時間資產了。
另一個問題是,在騰訊的智慧零售話語體系中,大數據技術和人工智能技術究竟可以多大限度提高用戶的體驗。
對此,林璟驊表示,“推薦系統,以及相關的數據標簽,數據的深度挖掘,這是三個層次的工作。我覺得遠遠沒有到達完美的階段,我相信會有更多的演進算法和優化,數據標簽會細化。”他指出,以前用戶標簽挖掘是離線的,根據各種數據庫的資料或離線資料去挖掘,挖掘之后再放到線上。未來,更多機器學習平臺會把時間縮短,用神經網絡跟深度學習的做法,增加數據本身的敏銳度。
“機器也許永遠沒有辦法像你了解你老婆一樣了解她,也許有一天會,我覺得這是一個過程。”談了一上午技術的林璟驊,最后不忘了幽默一把。
本文轉載自零售老板內參,作者房煜,文章內容不代表本站觀點,如牽涉版權問題,請與管理員聯系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