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線上流量成本越來越高,線下精準流量再次被重視,年輕集勢創始人朱雍斌開始思考獲取線下流量的最佳方式。
“工具、渠道、內容,都可以獲取流量,而年輕集勢是渠道和內容的疊加。”朱雍斌表示。
渠道和內容如何疊加?年輕集勢選擇的形態是 “集市”。集市既是渠道,又聚合內容,同時連接三方:對于商業地產來說,需要優質的線下內容,能夠吸引人流,補充商場業態;對于新消費品牌來說,是一個品牌推廣的渠道;對于年輕消費群體來說,是一個能夠“解壓”的新娛樂方式。
年輕集勢創立于2016年9月,根據團隊提供的數據,一年半的時間里,年輕集勢已經和幾個大的地產集團以及500多家新銳消費品牌建立了合作關系。
在品牌選擇上,年輕集勢強調“品牌”屬性,而不是小作坊式的個體。同時收集運營數據,進行優勝劣汰的更新。集市品牌數的理想狀態保持在15-30個,朱雍斌告訴36氪,“我們要做小而美的集市,高頻出現在消費者的視野中,強化年輕集勢本身的品牌。”
而核心問題就在于線下集市如何“高頻”擴張?線下集市的規模化,是受到質疑的。
對此年輕集勢分三個步驟來解決這一問題:第一,內容產品化,目前已有一兩個固定的內容產品;第二,流程標準化,將流程拆分到每一個版塊和步驟,完成標準化。第三,招商前置化,開發網上系統,管理內部流程及參與品牌資源。當前參與的品牌中70%以上是長期合作,在集市開始之前,通過系統來篩選品牌,實現人力的優化。
在上述解決方案的支持下,目前,年輕集勢可以做到1個月舉辦10場集市。在內容上,休閑區域、餐飲區域、互動區域會有一個配比,有多樣的表演形式(歌舞、戲劇、工作坊等)。同時收集消費者反饋,將消費者喜愛的內容形式,轉化為成標準化的內容產品。
“年輕集勢既不是一個普通的線下內容公司,也不是一家活動運營公司。”朱雍斌強調。之所以說不是一家活動公司,因為活動公司服務于特定的甲方,沒有自己的品牌,和消費者不發生直接關系。而年輕集勢以自己的集市品牌形象出現,是一個流量的入口。而和線下內容公司的差異化在于,線下內容公司大部分以演出公司、IP公司為主,一部分不具備品牌屬性,一部分具備品牌屬性但并非渠道載體,往往只服務于商業地產或者消費者。而年輕集勢服務于新銳品牌,為新銳品牌提供貼近年輕消費者的線下渠道。
在盈利模式上,目前營收主要來自于商業地產內容的采購,以及品牌參與集市的展位費用。在創業第一年中,實現了數百萬的營收。
36氪報道了同樣以集市形態提供線下內容服務的伍德吃托克、鸚鵡螺市集等。談及競爭壁壘,朱雍斌表示,集市概念在國內相對早期,市場上并未出現絕對第一,處于良性的競爭成長壞境。對于一個創業公司來說,每個階段的壁壘都是不一樣的,首先是進入壁壘,當沒有商業地產和消費品牌認知的時候,很難進入市場;中期是市場認知壁壘,和團隊整體運營能力相關,如果無法迅速建立品牌認知,尋求品牌溢價,很難維持運營,這個市場也會出現明顯的頭部效應;后期的壁壘是規模化,突破天花板,標準化、規模化運營。
“這是一個重運營的、資源累積型的項目,后期壁壘會越來越高,不可替代性會越來越強。”朱雍斌說。
團隊方面,創始人朱雍斌為美國伊利諾金融碩士,3年一線風投經驗,5年連續創業經驗。聯合創始人黃伊唯畢業于上海戲劇學院,曾任星尚頻道招商負責人。
年輕集勢于2017年12月獲源星資本(原GGV紀源資本人民幣基金)數百萬元天使輪融資,預計4月啟動Pre-A輪融資。
本文轉載自36氪,作者簡寧,文章內容不代表本站觀點,如牽涉版權問題,請與管理員聯系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