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巴每天早上到辦公室放下包、打開電腦后的第一件事情,是跑到樓下便利店買一瓶咖啡。
辦公室寫字樓的對面,是一家大型超市,抬頭不見低頭見,某天買完咖啡等電梯的時候一想,真的已經很久沒有去過大型超市了,不管是辦公室對面的,還是自己家附近的。相反,倒是天天要跑便利店。
年輕人可以一整年不去沃爾瑪,卻要一天跑好幾趟便利店
回到辦公室問了一圈同事(基本上都是90后),大家基本都是差不多的情況。
“我好像過去一整年都沒有去過一趟小區邊上的沃爾瑪了,以前要在超市買的東西,全部網購送到家門口,相反,去便利店的次數越來越多,有時候每天還要去好幾趟,在家門口的便利店買早飯、在公司樓下的便利店買零食。”
問及原因,是效率的考慮:
“對便利店的需求,和去大超市,以及上網購物不一樣。我去家里樓下或是辦公室樓下的便利店,一般都是要買很著急的東西,比如出門去公司路上吃的早飯,或者周末我在打游戲,打了一半突然藍牙鼠標沒電了,就要暫停游戲,急急忙忙跑到樓下買了電池上來,然后再繼續。我覺得原來要去大超市買的東西,絕大部分都可以通過電商渠道購買,而那些零碎、即時性的消費,便利店顯然更方便一點。超市,好像沒有什么必須要去的理由。”
效率上的優勢,甚至覆蓋了價格上的劣勢:
“便利店的空間,看上去更加舒服,裝修也干凈,一進去一眼就看到就知道要的東西在哪里。超市太大了,還要找。有時候,同一樣東西在超市比在便利店往往要便宜,比如一罐咖啡,超市賣3塊錢,便利店賣4塊錢,但我還是在便利店買得多,就是覺得其實也多花不了多少錢,不想專門再跑一趟。”
同樣面對互聯網,大型商超越開越難,便利店卻越開越火
在這些消費個體行為的背后,是零售業冰火式的兩極演化。
根據凱度與貝恩咨詢發布的《2017中國購物者報告》,全中國頂級的70家零售大賣場,過去5年受互聯網沖擊的影響顯著。
2012年,一個普通的中國城市家庭,一年下來平均要去沃爾瑪等大型商超購物26.3次,購買101.6千克(或升)的商品,大約兩周一次,購買4公斤左右的商品。
而到了2016年,這兩個數據已經降到22.3次和90千克(或升),分別下降了15%和11.4%。
存量受損,增量也頗為乏力,城市大型商超的家庭滲透率已經飽和,最近5年一直維持在80%左右,可拓展的新市場有限,隨著相應的購物頻次、總量逐年降低,大型商超越開越難,最近數年倒閉、關門的品牌、門店不絕于耳。僅在2015年,就有一千七百多家大中型超市門店關門。
即便如沃爾瑪這樣的行業龍頭也難以幸免:
2012年沃爾瑪中國區關閉5家門店
2013年,關了15家
2014年,關了16家
2015年,關了1家
2016年,關了13家
2017年,關了24家
盡管沃爾瑪每年仍在中國大陸地區新開不少門店,但關閉的數量也不少,且有增加的趨勢,整體的擴張逐步趨于停滯,頹勢盡顯。
與大型商超的艱難局面相反,便利店卻在持續增長的通道中。中國目前有70多個連鎖便利店品牌,過去兩年它們的店鋪數量和營業額分別實現了兩位數增長。截至2017年底,店鋪數量超過100000家,市場規模達到1300億,并將在未來五年保持8%~10%的擴張速度。
在產品結構上,不論出于購買需求的考慮,還是經營面積的限制,便利店與商超“大而全”的品類選擇不同,選擇以快餐、鮮食、零食等“高毛利、高周轉”的品類為主。
因為關系不錯,在小巴的追問下,樓下便利店老板對著小巴的耳朵偷偷透露,他的店,這幾個品類的銷售占比超60%,毛利率超過40%,其他的品類則只有20%多。
在運營效率上,區域密集開店、集中配送和標準化加盟的體系模式,使得一個小區周圍、一條商業街上,500米、步行10分鐘的范圍內,總能找到一家便利店,充分體現了規模效應。
同時,固定場合的高頻詞交互,在某種程度還形成了一個半熟人式的社交場所,比如小巴和便利店老板,每天至少打兩次交道,時間一長一個眼神就知道要買什么,消費的黏性就生成了。
類似,還有買早餐的、買堅果的、買棒棒糖的,總之那些零碎、即時、通過網購不能滿足、去超市又太麻煩的需求,就是便利店的藍海市場。
不過,如果你覺得這就是便利店崛起、超市日漸衰落的原因,便錯了。
商業形態變化的背后,是人口結構的變化
便利店,連同近一年多提出的“新零售”概念,得到消費者和市場認可的根本原因,是人口結構的變化。
我們來看幾個數據。
第一個數據:中國的人口普查數據,中國家庭戶規模,在1982年是4.41人,1990年3.96,2000年3.4,2010年3.1,2015年保持在3.1。
第二個數據:是國家民政局的數據,2015年,中國單身男女人數已經接近2億,全國獨居人口已從1990年的6%上升至14.6%。
第三個數據:一線城市獨居人口比例比全國平均更高,北京為1/5,上海更是達到1/4。
這意味著什么?中國人的消費形態,已經從家庭為單位,變成了以個人為單位,整體上跨入了一個新的時代。
如果你的辦公室里有90后,你不妨問問他/她,是一個人住,還是和父母一起住?
在大城市,絕大部分的回答,應該是前者。
外地而來的北漂、滬漂乃至杭漂、寧漂,自然是獨居居多;即便是本地人,自己租房獨住的也不少。
一個人生活,則“家”在空間上的概念意義也會被急劇弱化。像小巴這樣的懶系消費者,一個人在家吃飯的頻率極低,吃了這一頓,不知道下一頓是什么時候,冰箱里存放食品的必要也就不存在了。類似的,冰箱、餐桌、廚房、寫字臺,乃至于床以外一切事物,都可以在住房以外的地方滿足基本需求。
其中便利店,高密度、短半徑、即時便利的特點,幾乎可以滿足單身人群的所有日常需求。
商業上,最深刻的變化,最終仍然歸結于人本身。人口特征和群體需求的變化,以及相適應的商業形態的轉變,決定了下一個10年商業的機會。
便利店,僅僅是其中極細微的一斑。
那么,問題就來了,我們是否也可以嘗試窺一斑而知全豹呢?新消費時代的到來,是世代更替的結果,對我們每個人的影響,遠遠不限于去便利店買一杯咖啡這樣簡單。
更大的事項,比如,房產。
有人說,中國城市人口增速下降,居住的需求顯然是同步下降的,應該賣房;另一方面,家庭規模小型化、居住個人化,以前一家三代同堂,5個人住一間,現在一家三代同堂,分開3間、甚至4間居住,居住的需求又顯然是增加的。
兩相沖抵,到底是哪一條因素的影響更大,等小巴再細細研究,如果得到了一個初步的結論,再告訴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