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媒體紛紛報道了廣州“又關一家百貨”的消息,關注到廣百百貨撤出太陽新天地購物中心。實際上,太陽新天地對百貨業態的調整從2016年就開始了,百貨的面積逐步縮減,直至今年2月合同期滿停業。
這是廣百在珠江新城關的第二家店,至此,廣百百貨在珠江新城再無門店。
有媒體指出,隨著人民消費升級和購物中心新一輪調整,占地面積大、坪效低的百貨業態“不受歡迎”,取而代之的是品牌直營店、網紅餐飲和親子類的消費業態。
都說是“去百貨化”、購物中心拋棄百貨,但實際上,百貨也正在拋棄租金成本高的一線城市購物中心。除了廣百百貨,天河城百貨去年也關了位于五號停機坪的奧特萊斯店,友誼商店進一步縮小位于西塔的國金店面積。
廣百股份2017年度業績快報顯示,廣百股份全年營業總收入68.9億元,同比增長5.57%,凈利潤1.74億元,同比增長10 .26%;營業利潤同比增加37 .50%,主要原因是公司關閉部分虧損門店,并嚴控費用,使營業毛利得以提高。
“止損”是企業最直接的提高利潤率的方式,根據市場和經營策略調整門店的布局,關店也無可厚非。一線城市商業飽和度高,居民消費形式多樣,相比之下,二、三線城市的“蛋糕”更大,如同一塊待開發的處女地。去年和今年,廣百在茂名和佛山里水開新店,天河城在天津也開了購物中心和百貨。
百貨是現代商業的最初形態,它為一個地區帶來具有市場引導作用的商品,30年前,國內城市開放程度不高,百貨是人民接觸國內國外商品的消費窗口。但經過近30年的變遷,超市、品牌專賣店、購物中心、社區購物中心再到集合店更迭,百貨在一線城市的存在價值自然會削減。
但不代表百貨就要被淘汰。對于三、四線城市來說,他們的業態以小交易市場、小商超為主,連鎖百貨的進入就能引領消費。舍棄在一線城市“食之無味”的門店,轉而投向擁抱更具開拓潛力市場,挖掘更新的消費人群,是百貨轉型的新路子。
中國人有句老話:寧為雞首,不為牛后。百貨的市場選擇,也是這個理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