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在京開幕,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向大會作《政府工作報告》(以下簡稱《報告》)。繼去年《報告》提出“推進實體店銷售和網購融合發展”之后,今年《報告》再度要求增強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推進消費升級,發展消費新業態、新模式。
2017年被業界視為“新零售元年”,“新零售”對中國商業變革的驅動力量越來越凸顯出來。無論是線上還是線下的零售從業者,無不在焦慮地進行著各種新零售的探索。人們開始更多地思考線上電商帶來的價值,海量的數據以及大數據工具的應用使得精確營銷成為可能。
《中國經營報》記者了解到,隨著步步高、海瀾之家、永輝超市等實體零售商紛紛站隊阿里系或騰訊系,更使得資本并購加速且線上線下合作緊密化。今年的《報告》再提消費新業態,對此,來自零售業界的兩會代表,有著對于新零售時代線上線下合作以及未來發展方向的看法,“新零售”的下半場該如何突圍也許正在清晰起來。
再提電商立法
過去五年,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不斷增強,《報告》指出,我國消費貢獻率從54.9%提高到58.8%,服務業比重從45.3%上升到51.6%,成為經濟增長主動力。同時,《報告》要求,增強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推進消費升級,發展消費新業態、新模式。
事實上,新興消費的快速興起,對社會消費增長的帶動作用明顯。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也提及,推動傳統消費提檔升級、新興消費快速興起,網上零售額年均增長30%以上,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年均增長11.3%。而“新零售”作為近年來中國消費升級的最大亮點,在推進消費升級中的作用值得關注。
自新零售提出以來,線上巨頭阿里巴巴、騰訊等就開始在新領域內“跑馬圈地”。2017年12月中旬,騰訊以42億元入股永輝超市,此后,騰訊接連投資唯品會和海瀾之家,并和家樂福以及步步高達成戰略合作。阿里巴巴則在今年年初斥資190億元入股大潤發,此前以21億元入股三江購物、283億元投資蘇寧、177億元收購銀泰百貨。
面對兩大巨頭的圈地運動,線下龍頭企業如步步高、華潤萬家、永輝超市、銀泰百貨等正在加碼跟進,不斷創新運營模式,從精品化、場景化、個性化等多角度切入新零售,試圖實現傳統購物形式的轉型升級。
在這樣的市場格局下,如何為新零售的未來發展營造更好的環境引起兩會代表們的關注。
作為在新零售領域中表現活躍的步步高集團,曾宣稱要在3年之內全面完成數字化方向轉型,成為一家由數據驅動、線上線下融合的新零售企業。最近,這家實體零售企業剛加入了騰訊系零售陣營。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步步高董事長王填提出了關于《電子商務法草案》修改的建議,“電子商務行業目前存在的偷稅漏稅等行為仍比較嚴重,應當加大對電子商務稅收行為的執法力度,打擊電子商務行業偷稅、漏稅等違法行為。如何營造線下線上企業公平競爭的稅收環境,促進電商與實體經濟共同發展,是目前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該議案的提出,來源于多年以來線下線上企業不公平的稅收環境。依賴著價格優勢、稅收優惠以及大量融資的進入,電商平臺在近年來發展速度迅猛。王填在議案中提到,“長期以來,電商依靠各種優惠政策,并利用政策合法避稅,給實體經濟的發展帶來了一定程度的沖擊。如將電商與實體經濟予以差別對待,不利于對實體經濟的平等保護。一些電商企業或電商平臺,主要以成交量、交易額來吸引消費者。為了增加成交量、交易額,一些電商甚至會采用假拍等虛假的成交方式,形成虛構交易。”
而這些不公平已然對實體零售業構成威脅,也不利于電商行業的可持續性發展。實際上,早在2013年,王填就曾對電商問題進行“炮轟”,當年他帶著《電子商務稅收征管法(草案)》(共36條)上會,稱為民間電商法“36條”,一時間引起了熱議。
新零售混戰如何著力?
得益于新零售的風口以及互聯網化的轉型紅利,部分實體零售迎來了機遇。
在傳統百貨轉型中表現活躍的銀泰集團,此前曾創下多個“行業之最”:最早試水電商,最早引入支付寶支付,最早嘗試線上線下相結合的O2O模式。據了解,在2017年“雙11”當天,全國51家銀泰商場客流同比增長59%,銷售同比增長54%。
對于新零售、跨界零售的健康發展,全國政協委員、銀泰集團董事長沈國軍給出了兩點建議,一是深化“放管服改革”,對跨界零售企業提供便利的審批服務,各部門簡化和合并審批流程,如建立一站式審批窗口或開設大企業綠色通道;二是跨界零售經營復雜度提升,建議有關部門明確相關法規的司法解釋,重視防范“偽職業打假人”。
而與騰訊、京東有著深度戰略合作的永輝超市,其2017年度財報顯示,營業收入583.9億元,增長18.61%;凈利潤18億元,增長45.06%。業績的增長來源于業態創新,其財報顯示,除了常規門店的快速擴張外,永輝超市推出了創新型門店超級物種和永輝生活。其中,超級物種主打生鮮餐飲+高端商品超市,并通過線下門店+線上APP、小程序等平臺,實現線上線下打通的新零售體驗;而永輝生活以精致生鮮便利店形式呈現,并結合“永輝生活APP”、小程序等線上平臺。
不過,與此同時,仍有部分實體零售正在處于調整期,在新零售的風口中顯得有些乏力。根據人人樂發布業績快報,2017年其收入88.55億元,下降12.81%;凈利潤為-5.36億元,降幅達986.18%。
據了解,過去一年,人人樂在原有賣場的空間布局、商品結構和線上服務等方面進行了改造升級。同時,推出了Lesuper、Lelife、Lefresh等新零售業態。但財報顯示,新業態門店開業需要一定階段的培育期,培育期長短還會受到門店所處區域、商圈、客群、競爭等方面因素影響。不僅人人樂,同樣處于調整期的還有新華都,去年9月它與阿里開始了新零售方面的合作。
如何在新零售趨勢之下尋求突破,成為思考的關鍵之一,而價值重構的轉型風口也已到來。為此,連鎖專家李維華告訴《中國經營報》記者,對于傳統零售而言,未來可能向“一大一小”兩極方向發展,其中“大”指的是休閑消費一體的購物中心。數據顯示,2016年全國新開業的大中型商業項目多達551家,包括萬達廣場、奧特萊斯等。而另一極則是“小”的便利店。由于消費升級、人口結構變遷催生“便利”需求,便利店正成為新零售的風口之一。
《中國經營報》記者留意到,此前京東集團董事局主席劉強東曾宣布,未來5年,京東將在全國開設超過一百萬家京東便利店。零售巨頭也在加碼,天虹商場、永輝超市、家樂福等先后加大了對便利店領域的投資。此外,包括繽果盒子、便利蜂等在內的無人便利店、新型便利店也被頻頻提及,成為新零售里不容忽視的一環。
而借助自有品牌進行用戶教育,也成為零售商抵御風險的有效途徑之一,在新零售風口之下也同樣管用。
資料顯示,在歐美國家,零售企業自有品牌占比較高,沃爾瑪有 30% 的銷售額以及50%的利潤來自它的自有品牌。而根據《尼爾森全球自有品牌報告》顯示,自有品牌在中國的市場占有率僅有 1.3%。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零售業內人士表示,自有品牌往往被零售商看作是與競爭對手拉開差異性,并獲得更多利潤的項目。相比同類型產品,自有品牌的價格要便宜 20% 到 40%。自有品牌能夠提供低價,主要來源于規模效應,這進一步降低了銷售成本;而自產自銷,則省下了大筆推廣費用和中間費用。
科特勒咨詢集團中國區總裁曹虎此前表示,一方面自有品牌可以形成差異化競爭,吸引線上積累的大量人流,另一方面現在的消費者進行線下購物除了買東西外,更多的是進行自我教育,自有品牌是商家在用戶體驗上的增值,也是對消費者進行“品牌洗腦”的載體。
本文轉載自中國經營報,作者吳容,文章內容不代表本站觀點,如牽涉版權問題,請與管理員聯系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