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新華都推出“鄰聚”生活超市的時候,就在超市餐飲化的道路上有所探索。此次,新華都推出“海物會”,聯手專業餐飲企業,重資涉足“餐飲+超市”的新業態又是為何?
近兩年,在新零售帶來的大變革面前,生鮮成為了電商巨頭紛紛重金加注的重點領域。他們試圖通過線上線下的融合,借助互聯網、大數據等技術手段重塑“人、貨、場”,最終徹底顛覆生鮮品類的舊有邏輯,讓其成為新零售的首個樣本。
而傳統商超大佬們也不甘示弱,紛紛走上傳統超市向“超市+餐飲+體驗”的轉型升級之路。尤其是新華都旗下的“海物會”,2017年5月在福州橫空出世,一時間吸引了大量關注,成為刷爆朋友圈的新晉“網紅”!
究竟海物會有何特殊之處?具備哪些特色?
食材區就像水族館
據了解,海物會是由新華都和福建餐飲品牌攬季合資組建的將餐飲與商超模式相結合的全新業態,總面積達5000平方米。與盒馬鮮生和超級物種的“超市+餐飲”模式不同,海物會以海鮮集市、美食集市為出發點,把海鮮餐飲作為經營的重頭戲。在店內提供超過150種的海鮮,主打粵菜、閩菜、川湘菜、日料及各類廣式茶點。
在場景打造方面,海物會內500平方米的巨型海鮮池為消費者營造出了“食材區就像水族館”般的用餐體驗。整個海鮮池總計有40個大小各異的魚缸組成,通過控溫控水,能夠保證現場150種海產品養殖需求。消費者們可透過玻璃海鮮池挑選各種生猛海鮮,還可以享受自行捕撈的樂趣。
海物會福州首店的就餐體驗區域約占到整個經營面積的七成以上,所有就餐區總共有37個包廂,131張大小不同的桌椅,其中最大單間能容納18人就餐。很多獨立房間可以拆分整合,容納不同消費群體需求。同時,就餐體驗區域通過情景設置、氛圍渲染和色調搭配為消費者打造“一區一景”場景體驗,西班牙布蘭拉斯街景、法國香榭麗舍大道、日本櫻花大道等各國風情都盡收眼底。
此外,海物會還提供半加工食材、蔬菜、水果及酒水。顧客結束就餐后可以購買自己喜愛的食材帶回家烹飪。
大手筆引入高科技產品
為了提供給消費者更便利和個性化的到店消費體驗,海物會還引入了不少高新科技產品。
1、門口啟用虛擬迎賓電子裝置
海物會的電梯口放置了一臺虛擬迎賓電子裝置。當消費者進入店內,一位虛擬的迎賓小姐會為其進行長達一分鐘的品牌介紹。
2、傳送軌道科技含金量高
海物會設有兩條傳送軌道,一條傳送帶由賣場通往加工間,消費者點好商品后由賣場服務人員通過傳送帶送至相關廚師加工;而另一條傳送帶則由加工間通往餐飲區,菜品做好后再通過傳送帶到消費者就餐區,全程減少人員走動服務,提升效率減少風險。
除了到店消費體驗之外,海物會還貼心地提供線上下單提前預定服務。消費者可通過關注新華都海物會APP,注冊特權不同的會員,可以選擇線上下單,提前預定。無論生鮮還是熟食,承諾在“1小時內送達顧客”。由第三方配送。海物會負責人表示:“未來,海物會還會升級APP功能,提供送餐到家服務。”
海物會將成為新華都的孵化器?
在海物會看來,“餐飲+超市”和“超市+餐飲”并不一樣,兩種說法有主次之分。前者是以餐飲為主,售賣食材為輔;后者反之。
海物會副總經理葉海濱說,“超市餐飲化”(或者叫“超市+餐飲”),通常只能植入“輕餐飲”業態,比如簡餐、拌面、小牛排等,提供的是消費者在購物的過程中順便享受的餐飲。因此,有別于盒馬鮮生和超級物種,海物會的定位是做新型專業社交餐飲業態,走“餐飲+超市”模式。
而對于新華都而言,海物會涉足“餐飲+超市”的新業態,有兩方面價值:
一方面,通過新增“餐飲+超市”的特色海鮮集市,能形成協同新華都旗下大賣場、百貨、購物中心等業態發展的“引流”效應。從海物會首店來看,其物業系新華都購物廣場自有外租物業回收。海物會樓下1至4樓是新華都福州五四路購物廣場,5樓的海物會聚集的客流有望形成一種“瀑布式引流”效果。
另一方面,新華都希望是將海物會作為培育、孵化特色、獨立的小餐飲的“孵化器”,日后可成獨立的全新業態全國復制,為新華都創造一個新的營收利潤增長點。新華都購物廣場董事上官常川透露,海物會未來的設想面積為2000至5000平方米這個區間。通過對其中的燒臘、甜品、壽司等特色餐飲的組合,海物會可能能夠“孵化”出很多的特色“小餐飲”、小業態。
總結:
盒馬鮮生、超級物種、海物會……近年來,關于生鮮在新零售領域內的創新,可謂一個比一個力度大。
盒馬鮮生最大的亮點是實現了線上、線下一體化;超級物種則是完美俘獲了都市白領的休閑交際之需。三者比較之下,海物會對“餐飲+超市”的模式,可謂顛覆最大:消費者可以將其當作餐廳,既可滿足個性化的商務宴請,也可以滿足散客就餐之需。與此同時,通過對零售環節的延伸,培育出一些成熟的小業態品牌,植入到新華都其他業態品牌,海物會又不僅僅只有餐廳屬性。
當前,無論是傳統企業,還是電商企業都在探索新零售,到底哪條路才是正確?其實大家都在摸索,但有一條堅持自己的特色并做到極致,你的新零售之路肯定走得通。盡管海物會在產品開發、品類組合等一些環節需要繼續豐富調整,一些細節還需不斷完善,但瑕不掩瑜,相信這種企業戰略性的創新,一定會為實體零售的業態創新探索出寶貴的經驗!
本文轉載自贏商網,作者陳健瑋,文章內容不代表本站觀點,如牽涉版權問題,請與管理員聯系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