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訊和阿里對線下的爭奪從2017年持續到了2018年。用短短兩個月時間就拿下永輝、家樂福、萬達商業、步步高和海瀾之家的騰訊,迅速追上了阿里在新零售領域的布局步伐,兩分天下的格局從線上蔓延到了線下。
這兩年中國實體商業的興與衰都離不開互聯網巨頭。從“咬牙切齒”到“俯首稱臣”,實體商業的心路歷程想必復雜,借力不能說不是一條好出路。但站隊不意味著“繳械”,不站隊也難說沒有未來,利益博弈中如何各取所需,才是瘋狂競購之后的正題。
線下零售“貼身肉搏”
2月2日,步步高和海瀾之家接連發布公告,宣布和騰訊達成合作。兩大實體零售商入局騰訊和阿里的新零售之爭,為騰訊陣營再次加碼。以騰訊和阿里為首的互聯網巨頭,對商業版圖的瓜分從線上延伸至線下,短短一年多就重組了原有的商業勢力。
前年底,伴隨馬云在阿里巴巴云棲大會上提出新零售概念,爭奪線下優質資源的大戰拉開序幕。早在2014年,阿里以53.7億港元對零售巨頭銀泰商業進行戰略投資,兩年后持有后者股份增至32%,成為最大單一股東。
2015年8月,阿里巴巴投入280億元人民幣參與蘇寧云商非公開發行,成為蘇寧第二大股東。2016年11月,阿里巴巴與三江購物簽訂股份轉讓協議。2017年2月20日,阿里巴巴與百聯集團在上海宣布戰略合作,成為聯華超市第二大股東。2017年11月,阿里巴巴與法國大型商業集團歐尚零售、臺灣潤泰集團達成新零售戰略合作,直接和間接持有中國超市運營商高鑫零售有限公司36.16%的股份,將大潤發收入囊中。至此,阿里那張“新零售大網”基本編織完成。
騰訊雖然布局略晚,但勢頭很猛。2017年末到2018年初,騰訊先后戰略投資了萬達商業、家樂福中國、永輝超市及其子品牌超級物種、步步高,甚至還有男裝品牌海瀾之家。
渠道跟著流量走
實體商業,特別是零售商超抱上互聯網巨頭的“大腿”似乎很好理解,挾技術優勢而來的阿里和騰訊已然是商業帝國,數年經營就讓線下實體“頭破血流”,抵抗不成,順勢結盟。
去年阿里巴巴斥資5.4億元入股新華都,新華都執行總裁上官常川日前在一場新零售峰會上如此解讀雙方合作:阿里帶來的是技術創新,所謂的創新的零售技術包括獲客技術、供應鏈技術、管理技術等。其次就是供應鏈的優化,幫助新華都踐行供應鏈整合。第三就是現代物流,第四則是人員激活。除了資本上的合作,阿里和新華都在業務層面也有合作,一是新華都線下120多家門店納入淘鮮達線上平臺,二是雙方合作在福建開設盒馬鮮生,這些都是新華都區域品牌優勢和網點優勢的充分發揮。“無論是技術賦能,還是產品賦能,未來的發展是融合的發展。”
“流量在哪里,渠道就會做到哪里,電商走入線下不是心血來潮,而是回歸零售業本質。”在中歐國際工商學院市場營銷學教授王高看來,線下不必妄自菲薄,互聯網巨頭的重金投入,也是對其有所求。“中國電商行業的高速增長已經趨于放緩,一旦行業進入成熟期,想要得到不斷增長的新客戶并不容易,而除了線上,另外一個流量入口就是線下。此外,盡管有著運營效率的優勢,但電商缺乏體驗的軟肋在實體商業覺醒之后愈發明顯,再加上實體商業紛紛走入線上,純電商不敢輕敵,因此會選擇以進攻作為防御。”
王高認為,線上線下融合已是大勢所趨,其背后是效率提升和成本降低的競爭優勢,“互相蠶食不如互為增量,雖然資本合作并不會讓運營融合立馬到來,但隨著探索的深入,中國零售行業提檔升級的速度將會加快”。
然而,線上線下的資本合作不會始終是蜜月,合作的背后逃不脫博弈。巨頭的流量和數據能力確實吸引力十足,但線下企業也不會愿意放棄自身主導能力。全盤交于巨頭重構顯然太扎心,如何平衡和雙贏?每一家企業交出的答卷可能都不相同。
不站隊淪為看客?
“在未來五年中國零售行業集中化的大潮展開的時候,我想給大家提個醒,識時務者為俊杰,當你吸引資本和吸引人才的能力不夠的時候,你為什么不跟更優秀的隊友一起去獲得更多的資源來共同發展?”
紅杉資本中國基金合伙人劉星在公開演講中拋出的這個問題,想必在不少企業心中縈繞。如果今天不選擇阿里或者騰訊來站隊,異日是否會淪為看客?
“中國消費行業的企業家和創始人要放下心里的包袱,未來五年,你有能力整合別人,非常好,有機會被別人整合也很好。”劉星認為,行業集中化是大勢所趨,時代演進中不如順勢而為。
此外,有業內人士認為,互聯網巨頭對商超的“收割”只是第一步,便利店、餐飲、服裝和商業地產都在其列。而一些新零售創業公司從一誕生就走進了投誠巨頭的命運里,2018年此類入股或收購還會繼續出現。
大潤發CEO黃明端辭任執行董事,在零售業掀起震動,“陸戰之王”已經老去,擁有多年經驗的零售業領軍人物也不得不讓位于互聯網大佬。這讓行業人心震動,已經站隊的都被主導,還沒站隊的是否還有機會?
“像K11、誠品書店、星巴克這樣的實體商業就沒有必要站隊,它擁有優質的線下體驗,這是其獨有的優勢。”王高認為,實體商業必須突破原有的賣東西的思維,將場景和體驗做到極致,那么即使不站隊,也有自己的生存之道。
“存量市場上集中化越來越明顯,但在增量市場上則有細分化的機會。”盡管“鼓吹”站隊,但劉星也不否認,中國的零售市場不會被兩家吞噬殆盡。“我去年在歐洲某個小國見到一家體育用品商店,這家店開了七八百年,即便是耐克這樣的大品牌也要把最新款拿來上架,因為幾代店主已經和這個城市的體育愛好者結下了非常深厚的感情,他們是如此的專業。所以我認為未來五年,在細分領域仍有百花齊放的機會。”
本文轉載自新民晚報,記者張鈺蕓,文章內容不代表本站觀點,如牽涉版權問題,請與管理員聯系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