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過一年多的“試水”之后,全球最大共用工作空間經營者WeWork正式吹響了大舉進軍中國市場的號角。
“過去一年我們的會員人數翻了一倍多。過去幾年,我們主要通過紐約總部來進行全球擴張,向不同的城市派遣員工去開拓新的市場,但現在我們改變了這種擴張策略。”WeWork亞洲董事總經理李愷先(Christian Lee)日前表示。
他續稱,為了迅速擴大在亞洲的市場規模,公司采取了區域性的擴張策略,“我們在上海成立了中國市場的總部,班加羅爾作為印度市場的橋頭堡,并且以新加坡作為撬動東南亞市場的支點,這是我們的本土化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
李愷先透露,去年12月1日的同一日內,WeWork在全球12個國家的33個城市內新增了兩萬個工位。
2016年7月1日,WeWork進駐上海靜安區延平路135號,這是其首度正式進入中國市場,四個月后又在威海路開出了其中國旗艦店。目前,WeWork已經進入上海、北京、香港三個大中華區的城市,在這三個城市擁有10個辦公地點,同時正式設立中國WeWork拓展大中華市場。
李愷先透露,隨著市場需求的不斷增加,公司計劃今年拓展至8個內地城市,包括深圳、蘇州、杭州、廈門、成都、南京、西安和武漢。
“新店落地和選址前經過了大量市場調研,具體選擇在哪座城市,哪個城區,哪條街道,哪座辦公樓等決策需要前期的大量數據支撐,包括每個城市的人口增長、經濟發展水平、商用辦公室市場發展情況等。”他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表示。
定位為全球平臺公司
2010年,猶太青年Adam Neumann和俄勒岡大學建筑學畢業的米格爾在美國紐約Soho區共同創立了WeWork。過去數年,WeWork憑借其獨特的商業模式,在全球的共享辦公空間行業掀起了一波熱潮。
WeWork旗下并無固定房產,其商業模式的核心在于用折扣價格租下寫字樓,裝修并分隔成單間的辦公空間,出租給企業團隊、初創企業和自由職業者,向他們收取租金與會員費。
“事實上,我們的定位并不僅僅是一家共享辦公空間的公司,而是一家全球平臺企業,基于互聯網思想搭建的在線社區平臺才是精髓所在。”李愷先坦言。
目前該公司已在20個國家的66個城市建立了212個辦公地點,遍布美國洛杉磯、英國倫敦、荷蘭阿姆斯特丹、德國柏林、加拿大蒙特利爾等。該公司目前在全球有超過20萬名會員,超過2萬名企業會員,在全球擁有超過4400名員工。
同時,他指出,目前進駐WeWork的企業種類十分多元化,既有一些初創科技企業,也有大量的知名跨國公司,這意味著,作為平臺方,WeWork可以幫助為創業公司和大企業牽線搭橋,小企業加入大公司的生態系統,大企業需要供應鏈渠道商,為各類公司匹配各自的需求和服務。
WeWork也在幫助海外企業拓展中國市場。以加拿大瑜伽運動服飾品牌lululemon為例,2016 年入駐WeWork時僅租用了21個工位,目前lululemon的團隊已經擴展至超過40個人。
數據顯示,去年3-8月期間,超過四分之一的WeWork新會員是擁有超過1000名員工的企業,這些企業會員占公司在大中華區總銷售額的25%。根據公司提供的資料顯示,目前WeWork的主要企業會員包括小鵬汽車、大麥網、智聯招聘網等,同時阿里巴巴、騰訊亦有進駐旗下辦公地點。
中國市場僅開發了“冰山一角”
“根據目前我們的產品在中國市場的反應來看,市場潛力十分巨大,我們還只是開發了’冰山一角’。”李愷先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坦言,WeWork對中國市場充滿信心,“全球70%以上的‘獨角獸’初創企業(估值超過10億美元)都在美國和中國市場,中國有可能會成為WeWork在全球最大的市場之一。”
談到開辟中國市場最為關鍵的環節,Chris認為是組建一個最優秀的本土化團隊。據悉,2016年,上海靜安區店落地時,公司從紐約總部派遣了三位同事。設計師、社區運營等各職能團隊在當地組建,一年后,公司在中國的團隊規模已經達到了200人左右。
去年7月,軟銀集團資本及私募基金弘毅投資宣布向WeWork投資5億美元。按照最新一輪的融資,WeWork的估值水平已達到200億美元。然而,李愷先表示公司目前尚無公開上市的時間表。
本文轉載自21世紀經濟報道,作者朱麗娜,文章內容不代表本站觀點,如牽涉版權問題,請與管理員聯系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