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天貓“雙11”的最終交易額1682億元,再創歷史新高。阿里巴巴CEO張勇表示,“雙11”創造了新的交易額和支付等紀錄,不僅是中國高度,更是全球高度。“雙11是線上線下、海內海外的社會共振。”他說。
確實,來自海外的各種跨境電商蹭著2017“雙11”熱度賺得盆滿缽滿。其中包括進駐天貓的進口超市。“首次參加‘雙11’的活動,我們就取得了非常棒的成績。根據天貓國際數據,我們在gross retail 這一類里排名第三。”ALDI 中國區執行總裁魏客禮(Christoph Schwaiger)在接受《周末畫報》的采訪時說。
作為德國最大的食品零售企業,ALDI(奧樂齊)實體店沒有豪華的裝飾,沒有優雅的購物環境,甚至連停車場和購物所需的塑料袋都不提供。ALDI 德文原意,就是“由阿爾布萊希特家族經營的廉價折扣商店”的簡稱。這樣一家看似不起眼的零售企業,在德國市場打敗了同樣以天天低價聞名的零售巨頭沃爾瑪,而在美國市場,ALDI 同樣咄咄逼人,不斷侵蝕著本土零售商的市場份額。
而被稱為“沃爾瑪唯一的競爭對手”的Costco在2017年9月13日,它在天貓的第二家線上店——Costco天貓官方旗艦店正式上線。它和2014年開設的天貓國際店不同—之前是通過保稅區備貨再發給消費者,新店則走一般進口渠道進入中國市場。由于保稅區限制,此前含酒精的飲料、行車儀這些小家電,還有售價高于2000元的消費電子產品都不能銷售。換句話說,在售商品品類將大大豐富。在2016財年,共有14家商家店鋪在天貓國際實現過億元銷售額,這其中就有Costco。
就Costco來說,生鮮看上去是有可能最先被搬到線下實體零售的品類。天貓官方披露信息里寫道,“引進生鮮等優勢品類到中國市場一直是Costco最核心目標之一,最近Costco也關注到阿里孵化出盒馬這樣的創新零售業態。”
海外超市(量販店)之所以選擇先在網上銷售,也是為了用較小的成本試水,為未來開設實體店做準備。
借電商平臺搶先試水
魏客禮來中國已經是第四年了。據他觀察,“這里的消費者對那些可靠、安全、優質的食品并能以超值的價格給到他們,是非常感興趣的。”因此,在前三年里,魏客禮帶領團隊在中國做了非常深入的市場調查,就連他自己也親自從南到北,從西到東,把整個中國跑了個遍。“經過實地考察,我才堅信,在中國市場上,電商的潛力真的是非常的巨大!” 魏客禮說。在2017年4月,ALDI 迅速入駐天貓開設線上超市,中國也是迄今ALDI 在全球唯一一個采取純電商進入方式的市場ALDI在同業中長期保持競爭優勢固然有其可取之處。國內知名零售網站聯商網董事長龐小偉認為,ALDI 的成功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處處精打細算,從而保持較低的營業成本。在商品選擇上,ALDI 舍棄了多樣化的風格,相比其他超市動輒上萬種商品,它們只專注在700種最常被購買的商品上,貨物種類雖少,但基本能滿足生活必需品的供應。而且ALDI只出售同一品類中的一款明星產品。每種商品只提供一種選擇,即同類商品之中最好的品牌。這種簡化的商業經營模式無疑減少了商品采購、存儲、銷售及管理的難度。從而降低了企業運營和管理費用。
“以橄欖油為例,我們的競爭對手(其他超市)他會給你三四十種甚至多達50種橄欖油的選擇。但是在ALDI 最多給你三種橄欖油的選擇。”魏客禮向《周末畫報》表示,ALDI 會把市場上從最好的到中等的,到差的橄欖油全部買來。“我們會給抽樣在自己廚房里,也可以叫‘實驗室’,做測試實驗,還會收集很多數據,去看消費者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他說。說著,魏客禮拿起一瓶橄欖油,“這個寫的是辛鮮和果味的橄欖油,意思是這個帶辛味的,口感會有一點澀。我們發現這個口感不是大家想要的,就等于說代你做了這個挑選的工作。”
另外,ALDI 的挑選工作還更細節到技術部分,一般只有初榨、冷榨的油,才能夠避免辛澀味道。ALDI 做了產品篩選,找到最好的產品,包裝的設計,找到最好的質量管控部門,從農場種果子,一直到倉儲,最后再售賣到消費者手中。“整個鏈條當中,每一個環節都要去把控質量。然后保證給到消費者是他們想要的最好的產品。”魏客禮表示,“這里面有我們的專門知識、專長和經驗,有我們對于產品各方面的了解和用心。”
據悉,目前ALDI在天貓上出售近200種定價產品。以橄欖油為首的大部分產品包括熱銷的咖啡膠囊機、堅果、葡萄酒以及奶粉等產品都來自澳大利亞。“中國人非常喜歡澳大利亞的產品,加上中國和澳大利亞之間有自由貿易協定,這極大地便利了我們背后的產品供應鏈環節,而且從物流來看,在地理上可以看到澳大利亞是ALDI最接近中國的海外產品運輸國。”
不過魏客禮透露,接下來消費者將看到更多來自中歐的從產品包括瑞士、奧地利、斯洛文尼亞、匈牙利、意大利等。比如在奧地利ALDI 有自己的巧克力工廠,制造最上乘的巧克力并將以非常核算的價格帶給中國消費者。另外考慮到中國新年即將到來,餅干、曲奇、葡萄酒以及一些烹飪的調料油鹽醬醋都會陸續被引進來。
Costco海外官方旗艦店最暢銷的便是自有品牌Kirkland(科克蘭)綜合堅果和Ocean Spray蔓越莓干,總銷量都在數十萬的數量級。在短短3年時間里,這家店每年雙11都處在天貓國際銷售額排名Top10的好成績,SKU數量從最初的幾十種擴展到了目前的400多種,大部分發自Costco臺灣倉,也有部分從美國發貨。而覆蓋的品類,則發展到以零食、葡萄酒、保健品、母嬰用品和居家百貨為主,與目前主流跨境電商網站暢銷品類基本一致。現在Costco的天貓旗艦店里銷量最高的商品蔓越莓干,銷量數額接近40萬。
1月3日,Costco公布了2018年財年一季度財報,重點展示了其國際業務,特別強調在極具消費潛力的中國市場,Costco在天貓開出了第二家旗艦店。此前Costco在天貓國際通過跨境電商的方式試水中國市場。目前,Costco包括中國市場在內的全球電商銷售額高達13億美元,同比增長40%。消息公布后,Costco一度大漲近3%。
而去年3月,始于1876年,愛爾蘭最大的百年零售集團Musgrave旗下的高品質連鎖超商SuperValu也隨之正式進駐天貓國際。不同于Costco增加消費者的心理預期,超低價銷售,以及ALDI 低SKU少品類多自有品牌的策略。SuperValu則致力于為客戶提供安全、新鮮、健康的優質產品,其執行歐洲最嚴格的安全標準,從生產到消費,產品具備完善的追溯體系。
在中國市場開拓上,Musgrave集團首席執行官Chris Martin表示:“過去五年來,中國消費者不斷進行海淘,我們預計SuperValu的綠色產品及產品的原產地將吸引中國消費者購買。中國消費者可以從天貓國際購買我們的產品,我們也堅持與愛爾蘭食品局進行密切合作,為中國朋友們選擇愛爾蘭當地最優秀的產品供應商。”
目前,天貓國際平臺中已有20余家來自全球各地的超市入駐,來自德國的全球第三大超市巨頭麥德龍、最大平價超市ALDI,英國第二大超市Sainsbury’s 均在其中。
開實體店正處觀望期
早在去年,坊間就放出風聲稱美國第二大零售商Costco(好市多)正籌備在上海開設中國大陸第一家倉儲式會員店。在第三次傳出在上海開實體店的傳聞后,Costco證實了自己在中國開線下店的計劃,預計2019年開業。現在它正在主動地用更多的商品來摸清中國消費者的口味。這家美國會員制連鎖倉儲超市以“不靠產品,靠會員賺錢”著稱,所有商品毛利率不超過14%,消費者進場消費之前,必須支付最低55美元的年費。由其獨特的模式,Costco一直備受國內零售從業者關注和效法。盡管它早就在臺灣開店,但此次進入大陸市場,究竟能掀起多大的風浪,仍舊是一個未知數。
Costco在大陸開店的想法,數年前就有顯露。2014年10月,Costco在天貓國際開設海外官方旗艦店,以食品和保健品等優勢品類切入,開始試水中國大陸市場。當時據路透社報道,此舉旨在了解其市場消費架構以規避阻礙。
不過,對Costco來說,從線上試水發展到開設實體店,勢必也得通過一般貿易方式來進口商品。進口商品法規咨詢師張政洋告訴《周末畫報》,對于有旺盛需求的奶粉、保健品等進口產品,取得國內注冊認證非常繁瑣,可能需要較長時間才能上架售賣,這一問題在Costco的獨家商品上表現得尤為明顯。而這些也是Costco最受國內消費者歡迎的產品。
覬覦Costco的火熱,2016年武漢一家名為佳市得的超市打著“國內第一家Costco實體店”的旗號開業。曾有媒體針對這家店進行求證,發現該店取得了Costco商品在中國大陸的進口銷售權,但并非其特許經營的門店。不過,僅憑著Costco的名頭,當時仍舊在業界引起了不小的轟動。
ALDI 方面,目前除了遍布德國的3600多家連鎖門店外,ALDI 在歐洲、美國和澳洲都有運營業務。ALDI 在中國電商平臺的試水,更可以看作是在中國市場作為零售商的品牌形象亮相,但無疑接下來它所面臨的也將是尋找線下的實體零售機會,進行落地合作。“我們在中國只有半歲大,而且還比較小。阿里巴巴相對來說是一個大的平臺,渠道很多,我們也在積極探求跟它一起抓住這個機會的契機。但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講,因為我們全球有那么多店,所以說開實體店這個潛在可能我們也同時在看。”盡管魏客禮說得謹慎但仍掩飾不住ALDI 也想開設實體店的野心。
而早在2010年,英國老牌超市Sainsbury’s 就曾經考慮過跟隨樂購的步伐進軍中國,當時集團派出了高管團隊到中國來評估是否應該在北京設店,不過再三糾結過后最終還是放棄了。如今,中國是英國網上銷售的商品的最大國際買家,英國皇家郵政的數據顯示,通過網絡途徑銷往海外的英國產品中,有25%都屬于中國的消費者。
事實上,包括沃爾瑪、家樂福、歐尚等在內的國際零售商們,也都曾想方設法尋求符合中國消費者口味的產品組合和店面設計,采用大量本地商品配合少部分進口產品的策略。
此外,同樣是采取會員制模式,山姆會員店售賣的商品中,日化用品、生鮮等不易標準化和運輸的商品,均采用國產商品,部分會貼上自有品牌“Member’s Mark”;而零食牛奶、酒水飲料、母嬰和美妝等品類則大部分采用進口商品。由于山姆會員店260元的年費門檻,自1996年進入中國后,一直處于不溫不火的狀態。
與此類似的,還有銀泰旗下跨境電商“Choice西選”超市,用戶可以在現場購買完稅商品,也可以掃一掃二維碼在線上購買郵寄的保稅商品。不過由于保稅商品壓貨壓力大,完稅商品貨源較亂,加上掃碼購物體驗一般等問題,這些跨境體驗店的客流實際已有所回落,但仍會是進口超市的競爭者。
此外,國內也出現了諸如“盒馬鮮生”(二代店名為“盒馬集市”)、永輝超市(新店名為“超級物種”)等“餐飲+零售”,“線上外賣+線下體驗”的超商新業態,以現場加工餐飲來拉動生鮮食材銷售,并直接將電商爆款拿到線下售賣,可即時配送也可上門退換貨,服務體驗或許更容易被年輕消費者所接受。
不管怎樣,隨著中國中產階級的消費主力軍不斷壯大,新一代消費者追求的不再是大眾產品,大家都把目光聚焦在適合自己又物美價廉的產品上,海外超市里的東西適時應景地契合了中國當代消費者的需求。未來越來越多國際上優質而多樣的產品會陸續出現在中國大地的家家戶戶。
本文轉載自周末畫報——Vicky,文章內容不代表本站觀點,如牽涉版權問題,請與管理員聯系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