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笑言“所有的互聯網資本戰爭到最后都是騰訊和阿里的主場”,而騰訊正在用行動證明這個說法。
1月29日晚間,騰訊控股(以下簡稱“騰訊”)作為主發起方,聯合蘇寧、京東、融創與萬達商業在北京簽訂戰略投資協議,計劃投資約340億元人民幣,收購萬達商業香港H股退市時引入的投資人持有的約14%股份。
這是騰訊牽手永輝、家樂福之后,在實體零售領域攻下的“又一城”,而對象即實體線下商業帝國——萬達。
2017年被稱為“新零售元年”,阿里巴巴和騰訊兩大互聯網巨頭線下布局明顯加速,新零售戰局在多領域全面鋪開。而騰訊后者居上,儼然有趕超阿里之勢。
入股萬達商業 騰訊“新零售帝國”初成型
作為互聯網三大巨頭之一,也是“反阿里聯盟”最中心的成員,騰訊的“新零售版圖”擴張始于2017年末。
2017年12月,永輝超市公告稱騰訊擬通過協議轉讓方式受讓公司5%股份;此外,騰訊擬對永輝超市控股子公司、超級物種的孵化主體永輝云創科技有限公司進行增資,取得后者15%的股權。
2018年1月23日,家樂福宣布,騰訊與永輝將對家樂福中國進行潛在投資,且家樂福與騰訊已達成在華戰略合作協議。騰訊將進一步在家樂福生態系統中推廣微信、微信支付、云計算等服務,并在自身社交平臺上發展配套的零售服務。
如此,騰訊新零售布局初現鋒芒。然而,以上這些還不足以撼動阿里的零售帝國,由于布局早,動作快,阿里先后入股了蘇寧、銀泰、三江、新華都、大潤發等實體零售企業,形成一定的規模。
然而,隨著騰訊與萬達此次戰略合作的達成,騰訊儼然有趕超阿里之勢。萬達作為線下實體商業巨無霸,這次拿出的是236個萬達廣場,31.9億人次的客流,以后每年超過開業50個廣場的速度,10年將達到千店規模。騰訊雖然布局稍晚,但是因為萬達的出現,使得騰訊在線上線下融合領域一步做大。
早前,騰訊創始人馬化騰在財富全球論壇上曾表示,騰訊在互聯網時代要做去中心化的賦能者。此次和萬達合作,恰與騰訊去中心化,為實體商業賦能的戰略高度吻合。
騰訊的“新零售”模式
2017年人人都提新零售,那么何為新零售?其主要模式是什么?而互聯網企業騰訊,如何契合新零售的發展模式?它的主要優勢又是什么?
每個企業對于新零售有不同的理解。據《阿里研究院新零售研究報告》指出,所謂的新零售,即是以消費者體驗為中心的數據驅動的泛零售形態,瞄準著實時、高效、成本節約型資源配置,深度且精準的客戶需求挖掘,基于直播、社交、反饋的客戶體驗等目標,貫穿生產、倉儲、物流、運營等環節,涉及人工智能、機器人、虛擬/增強現實等新興技術。
區別與以往任何一次零售變革,新零售將通過數據與商業邏輯的深度結合,真正實現消費方式逆向牽引生產變革。它將為傳統零售業態插上數據的翅膀,優化資產配置,孵化新型零售物種,重塑高效企業,引領消費升級。
而靠QQ起家的互聯網巨頭騰訊控股,其網絡游戲和社交網絡既是核心業務也是核心競爭力,分別占總收入的42.15%和22.87%。
進入移動互聯網時代,騰訊又憑借著微信牢牢把握流量優勢,以此為依托實現游戲、廣告、支付等變現渠道。可以說,騰訊整個發展路徑的核心優勢就是社交,因而具有海量的線上流量。
其海量的線上流量,也是騰訊新零售運用到商業領域的最大優勢。騰訊把流量平臺開放給品牌商、零售商等合作伙伴。基于騰訊的線上資源和數據分析能力,線下實體零售商可以獲得全場景的數據、廣覆蓋的用戶和全面的零售解決方案,大幅降低傳統零售業態和品牌商的成本,提升運營和營銷效率。
而根據騰訊對“智慧零售解決方案”的定義,未來騰訊還將提供強大的場景、大數據、AI技術支持,以及騰訊全產品線,幫助商家量身定做解決方案,以及線下門店實現數據化和智能化。
在電商線上流量紅利見底、獲客成本劇增,線下邊際獲客成本不變、實體零售陷入“閉店止損”“升級改造”的兩難局面中,“新零售”概念順應市場而生。而阿里巴巴和騰訊的雄厚資本、線上流量優勢以及線下移動支付優勢,使其成為新零售的兩大主力,一個走中心化策略,一個走去中心化,并已經獲得諸多傳統實體零售商的站隊。
未來,互聯網巨頭或將進一步瓜分零售業蛋糕,深入實體產業重構價值鏈。
本文轉載自贏商網深圳站,鄧柳整理,文章內容不代表本站觀點,如牽涉版權問題,請與管理員聯系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