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8日,深圳鹽田,面對臺下一眾媒體,新力地產管理層發表宣言:2018年,集團要沖刺千億,惠州公司銷售額要突破300億元。話鋒一轉,管理層順勢拋出一個更具沖擊力的戰略規劃:未來3年,公司要實現2000億元20強的目標(即322擴張計劃)。這家發跡于江西南昌的區域性房企,在2017年僅實現銷售額457億元,其中惠州公司完成銷售業績53億元。
房地產行業已進入 “大象起舞”時代,千億正在成為規模房企的標配。根據克而瑞發布的2017年度中國房地產企業銷售TOP200排行榜顯示,銷售額破千億的房企已達17家(2015年僅為7家)??硕痤A測,2020年將至少產生30家千億房企。
而與新力類似,此前名不見經傳,近兩年異軍突起喊話千億的房企亦不在少數。據媒體報道,截至去年10月末,至少有45家房企已經實現或者正在提出千億銷售目標,其中30%為“閩系”。
“有規模才有江湖地位,有江湖地位才有話語權。”新城控股高級副總裁歐陽捷告訴時代周報記者,房企為什么要加速奔跑?如果不加速沖規模,不做大做優,以后的地位就不屬于他們。
“按照目前的趨勢來看,所以的資源都在向大房企集中,銀行等金融機構也很少再給百強房企以外的房企貸款。”歐陽捷表示,除此之外,等企業規模做大之后,還可以吸引大量優秀人才的加入,有了人就可以找錢,有了錢就能拿地,拿了地就能蓋房子,可以銷售,回籠資金,周轉,所以人才也是其中的關鍵。
易居研究院智庫中心研究總監嚴躍進告訴時代周報記者,從融資成本來說,千億規模企業融資的年化利率可以控制在5%以下的水平,而普通企業都要超過7%。
“融資成本高低主要看國際的債務評級,理論上來說在同等業績比率表現下,規模越大債務評級越高,”房地產與金融資深評論人黃立沖告訴時代周報記者,當房企達到千億規模后,相對而言會更容易得到銀行支持,且更容易發債融資,特別是海外債都要求企業有一定規模。
都在沖千億
在沖擊千億規模這條道路上,“閩系”房企不得不提。
1月20日,融僑集團首席投資官鄭偉公開表示,公司計劃在2020年實現千億合約銷售額。根據克爾瑞發布的數據顯示,融僑在2017年的合約銷售額在562億元,在房企中排名36左右。這家唯一沒有上市的閩系老牌房企,受“大環境”沖擊,也終于在業績目標設定上不再保守。
而與融僑同為閩系的房企們,則早早提出了自己的千億計劃。其中融信中國于2017年年中首次提出銷售額沖千億的目標。“千億目標對我們來說并不遙遠,我們計劃在1-2年內實現,并且在不犧牲利潤的前提下。”融信中國品牌營銷中心總經理張文龍在當時如是稱。2016年,該公司合約銷售額僅為246億元,
同為福建企業的泰禾集團,其董事長黃其森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也大膽放言:公司2017年銷售額將突破千億元,2018年要翻番至2000億元。2016年,這家公司銷售額突破400億元。
在媒體的報道中,“閩系”房企的發展多是伴隨“大躍進”式的,其首要目標是擴張,通過短時間內大量拿地或者并購項目,進而實現業績上的逐年暴增。
受此影響,此前一度穩健的招商蛇口、龍湖、合景泰富等房企也紛紛提出了千億規模目標,以保證在房企規模比拼浪潮中“不掉隊”。
但易居中國執行總裁丁祖昱也提醒稱:在沖擊千億規模的過程中,一些中型公司極有可能會為了達到規模而損失了對其他方面的必要考量,最終導致公司倒下。
有規模才有話語權
據克而瑞數據顯示,目前房企第一陣營入場在5000億元以上,分別是碧桂園、萬科、恒大;第二、第三陣營分別在3000億元、2000億元以上。而多家房企紛紛開始沖擊千億,也只是為了拿到一張進入樓市下半場的入場券。
易居研究院智庫中心研究總監嚴躍進告訴時代周報記者,從融資成本來說,千億規模企業融資的年化利率可以控制在5%以下的水平,而普通企業都要超過7%。“所以對于此類企業來說,規模方面的優勢能夠為企業的快速發展提供更多的支持。另外即便是不貸款,也有助于在授信額度獲取等方面占優勢。”嚴躍進續稱。
記者援引某華南大型房企有關負責人向媒體透露,銀行開發貸雖然穩步上升,但仍相對集中在大型房企。資信穩定的大房企往往收到銀行主動拋出的“橄欖枝”,而中小房企只能為不高的份額苦苦排隊等候。
業內人士指出,獲取開發貸有一定的考核標準,其中包括開發規模、開發項目數量、企業每年的銷售額、有無不良貸款記錄、整體債務情況等。但中小房企獲得開發貸的難度要大于大型房企。中、農、工、建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就曾明確表示,放房企開發貸款要首要考慮企業的資質。
歐陽捷告訴時代周報記者,規模越大的房企現金流越多,越安全。所以銀行等金融機構會給那些房企比較高的信用等級,比較低的資金成本。“而一些銷售額不夠大且債額過大的房企,將會面臨資金壓力過大的風險。尤其是在目前融資杠桿不斷收緊的大背景下。”歐陽捷續稱。
克而瑞預測,從長期來看,未來TOP100房企的整體業績規模將繼續增長,各梯隊房企的行業集中度也將進一步上升。而隨著市場調控壓力持續和規模房企競爭優勢的體現,TOP100房企仍將保持規模分化的格局。我們預計到2020年,TOP10和TOP30房企的集中度將分別達到47%和70%。
本文轉載自時代周報,作者胡天祥,文章內容不代表本站觀點,如牽涉版權問題,請與管理員聯系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