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消息稱,家樂福正在研究出售在中國的業務,家樂福提議將中國業務出售給歐尚、阿里巴巴。同時,有知情人士透露,家樂福全球總裁將于1月23日來華宣布中國區未來動向與發展。家樂福中國業務未來究竟會如何,幾天后或許會有答案。
最近,關于家樂福出售中國業務傳聞不斷。
先是2017年12月21日,彭博社援引Capital雜志未注明消息來源的報道稱,家樂福首席執行官Alexandre Bompard已聘請三家投行研究剝離中國、阿根廷和波蘭業務的方案。Capital還援引公司內部資料報道稱,家樂福在法國的超市與大賣場的銷售滑坡勢頭正在加速。
隨后,家樂福中國區否認了上述關于出售中國區業務的傳言。家樂福中國區副總裁陳維敏透露,家樂福中國區希望今后改造的門店和所有新開門店大多以購物中心模式運作,計劃3年內,購物中心式的家樂福項目中,65%租賃面積是體驗型行業,比如餐飲、娛樂業態等,以此拉動客流量和消費。
1月18日,財聯社援引法國媒體報道稱,家樂福正在研究出售在中國的業務,家樂福提議將中國業務出售給歐尚、阿里巴巴。隨后,有媒體記者第一時間向家樂福求證,家樂福中國對此消息予以否認。
事實上,這幾年由于傳統零售行業整體表現不景氣,市場曾屢屢傳出有關“家樂福出售中國業務”的傳聞,傳說的接盤者包括華潤等等。
此前,據報道,家樂福中國地區的股權屢次被出售,既體現出家樂福的業績和盈利壓力,同樣也表現出國內零售業尤其是大賣場業態不被看好的局面。2016年11月16日,遼寧成大股份有限公司發布公告稱擬以4.2億元出售其持有的家樂福全部股權,其中包括沈陽家樂福35%、大連家樂福35%、長春家樂福25%、哈爾濱家樂福17%、杭州家樂福20% 以及寧波家樂福20%的股權。
2016年5月,天津勸業場(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擬在天津產權交易中心公開掛牌轉讓所持有的公司參股子公司天津勸業家樂福超市有限公司35%股權,股權資產評估價值為9157.01萬元。
早在2011年,統一就曾出售家樂福天津、重慶和廣州三地的股權。當時統一方面表示希望集中精力發展中國大陸的食品加工業務,撤回不具控股權的零售及分銷業務投資。
不可否認的是,當走進中國23年后,家樂福也到了要告別中國市場,四處尋求買家接盤的時候。曾經的領導者,為什么最終在中國“黯然離場?
資料顯示,家樂福(Carrefour)成立于1959年,是大賣場業態的首創者,是歐洲第一大零售商,世界第二大國際化零售連鎖集團。集團以三種主要經營業態引領市場:大型超市、超市以及折扣店。此外,家樂福還在一些國家發展了便利店和會員制量販店。
1995年,家樂福進入中國,經過10多年發展,據統計,截至目前,家樂福在華門店總數達269家,其中包括230大賣場,39家便利店,電商業務也進入全國18個城市。
因其采用國際先進的超市管理模式,受到廣大消費者的青睞和肯定,其“開心購物家樂福”、“一站式購物”等理念已經深入人心,他是最早以“合資”形式將“大賣場”這個業態引入中國的零售商,也是最早在中國實現農超對接的外資零售商。
家樂福曾被中國大賣場行業成為“黃埔軍校”,從家樂福走出的零售人才目前遍布中國各大零售企業。
然而,經過一段時間高速發展后,2009年,家樂福在內地市場的銷售額首次被大潤發超過,2010年,門店數量又被沃爾瑪趕上,市場份額則是從2012年開始不斷下降。
為了挽回頹勢,2015年家樂福中國進行了比過去20年還要多的變革動作。2015年3月開始,家樂福集中了采購權,重組為6個采購中心,打算于2016年底之前在全國建立6個物流配送中心。
同時上線電商業務“家樂福網上商城”,還聯手知名O2O平臺美團、餓了么及百度外賣。此外,家樂福還在中國嘗試新業態,開出了便利店“家樂福Easy”來吸引年輕消費者。
值得注意的是,“家樂福網上商城”年內將在全國18個城市相繼上線,除了自建APP平臺,“家樂福網上商城”還聯手知名O2O平臺美團、餓了么及百度外賣,以便消費者可隨時隨地享受家樂福的在線購物服務。
除此之外,家樂福還將繼續推出包括跨境電商、完善APP現有功能等多項惠民服務。不僅如此,全國六個現代物流配送中心已經投入使用,實現對全國門店物流配送的全面覆蓋,形成線上電商、線下門店的資源融合,在降低一二線城市的運輸配送成本,提高三四線城市的商品種類,有效改善缺貨等方面凸現成效。
未來,家樂福仍然會加大大賣場的投資和發展,特別在中部和西部省份開拓新店,同時加強對現有門店的改造和升級。在支付手段上,圍繞場景化“互聯網+支付”新趨勢,家樂福推出了自己的手機錢包——Carrefour Pay,不斷深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一體化服務形式,更為消費者在數字生活時代提供了全新選擇。
但是,這些成績并不能改變家樂福業績低迷的事實,在零售環境變化多端的中國市場,家樂福的業績不斷衰退,2017第三季財報銷售額環比降幅增大,預計全年經常性營業利潤將下滑15%。
就像許多其他外企一樣,家樂福在中國的轉型也面臨著水土不服的問題,“外來的和尚也不好念經”。有業內人士指出,超市的核心競爭力是供應鏈,而外資超市在這一點上普遍不如本土超市。
“內資超市非常靈活,過去規模小,但隨著規模變大,壓毛利不比外資差,供應鏈的倉儲物流、門店的更新以及布局都很好,很有創新力,外資超市走的是規模,壓上游毛利,可是靈活度很差,信息系統也不如內資,這在消費升級的背景下是沒有競爭力的。”上述業內人士表示。
2017年,隨著中國傳統零售變革之年到來。大賣場變革開始加速,巨頭們都在尋找金主。作為家樂福最大的競爭對手,沃爾瑪與京東“聯姻”,通過全方位合作挽救了沃爾瑪在中國市場的頹勢。另一家法國零售商歐尚則與大潤發合作,母公司還獲得了阿里巴巴的入股。英國的樂購則在更早的時候與華潤合資,僅保留了中國市場20%的股權。
而此次家樂福出售中國業務的傳聞也不禁讓人浮想聯翩。
縱觀國內大賣場格局,真正全國性企業除了家樂福以外都通過出售、聯合、入股等方式全部完成站隊。雖然家樂福中國目前沒有表現導向任何一方的意圖,但是相信他已經被各方勢力盯上,盡管家樂福中國方面一直否認出售傳聞,但是這些傳聞在今后的時間里一定會不時出現。
業內普遍認為,對于如今的家樂福中國業務來說,找個好人家嫁了,壯士斷腕及時止損,可能會是更好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