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泰禾集團董事長黃其森對外放話說2018年要賣到2000億元時,這看起來沒有什么問題,畢竟在規模擴張時代,誰也不能否定一家有著雄心壯志的企業。
而且此刻,以碧桂園、萬科、恒大和融創等為代表的房企們,已經用實際行動昭示了整個行業,房企規模增長的速度可以達到什么樣的程度。
碧桂園自2013年首次突破千億以后,連續幾年都是跨越式的增長,不到四年時間就完成了1000-5000億的爆發;融創2016年錄得銷售金額為1550億,而2017年度已經增長至3600億。
據觀點指數公布的“2017中國房地產企業銷售金額TOP100”,泰禾集團2017年度實現銷售額950億,這一數據在2016年度則為408億。也就是說,當泰禾作為一家與碧桂園、融創類似卯足了勁頭要努力做大自己的企業,董事長口中2000億銷售業績當然并不是遙不可及。
或許就是因為這樣,泰禾集團股價立即錄得了連續兩個漲停板。到了1月5日上午,泰禾集團股票再次漲停,漲停價報27.71元。自12月22日以來,泰禾股價累計上漲已超過66%。
一個“不夠謹慎”的言論使得一家企業的股票連續漲停,這種現象確實罕見。但這不是我們今天要關注的重點,事實上,連泰禾集團在2018年能否實現2000億,也不是今天我們需要關注的重點。
我們要關注的是,過去一年來,中國房地產上市企業在資本市場上一改以往“苦大仇深”的樣子,“小日子”過得順風順水,泰禾不過是其中一個代表而已。
2017年初,一直抱怨融創被資本市場“歧視”的孫宏斌,曾大聲疾呼“融創現在太便宜了”。
3月份業績發布會上,老孫再次強勢推銷:“我要是有300億現金,我就去買融創股票。”
如果當時有人聽了并信了,那么現在估計已經笑得合不攏嘴——2017年以來,融創中國的股價漲幅為425%,截至2018年1月5日收盤,報37.5港元。
與融創一樣同樣在港股上過得順風順水的內房企業,還有恒大、碧桂園、龍湖等不少家:2017年,恒大股價漲幅達到458%,碧桂園的股價漲幅則為268%。而龍湖地產股價2017年初時不到10港元,截止到2018年1月5日,已上漲至23.4港元。
縱觀這些2017年股價飆漲的房企,有一個相同點,都是規模化發展比較快的標桿房企。也就是說,當前這一類企業在資本市場上很是被看好。國際投行和券商發布研究報告,推薦的股票基本也都圍繞這一類型房企打轉。
那么可以想象,當黃其森一不小心說出一年內要從1000億增長至2000億時,資本市場必然會有所反應——雖然泰禾集團上市地點是深交所,屬于A股,但資本市場的很多因素是共通的。
以萬科為例,1月5日,A股地產股再次全線飄紅,萬科A是其中代表,一度上漲超過8%,報收34.76元,股價再創歷史新高。
兩年前還處在“萬寶之爭”漩渦中被各方強勢圍觀的寶能系和姚振華,至今仍然持有28.04億股萬科A股份,成為了“悶聲發大財”的典范——按最新股價計算,寶能系所持有萬科股份浮盈500億元左右——至于一早已賣掉萬科股份的恒大許老板的心情如何,目前不在我們的討論范圍之內。
現在,以萬科等房企為代表,沉寂許久的A股房地產板塊,表現出全面活躍的態勢。除了萬科之外,保利地產最近一段時間以來股價也持續走高,截止到1月5日收盤,累計漲幅逾40%,并已多次改寫歷史新高,而據吃瓜群眾們目測今年同樣創下上市以來股價新高的還有新晉千億房企新城控股。
地產股表現如此迷人,原因方方面面。但首先應得益于行業集中度的提升,使得資源越來越集中到大型標桿上市房企周圍,一個明顯的現象,就是中國房地產千億房企數量已經達到17家,500億以上規模房企已經達到39家(觀點指數統計),而這些房企大多在A股或港股上市。
因此,2017年標桿房企業績的大幅飆升,最直接最明顯的影響就是體現在了資本市場股價的大幅提振。可以預見,接下來的2018年中大部分上市標桿房企資產質量、盈利能力和財務表現,都會受益于過去兩年里房地產“大年”的豐收,而獲得持續改善。